信息化 频道

台湾SAAS业者同样失败,犯了缘木求鱼

  【IT168 信息化】

  近1年来,无论是云端运算(Cloud Computing)还是云端服务(Cloud Service)议题皆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与讨论,甚至还有专家登高一呼的鼓励台湾软硬体业者一起动起来,但事情有这么容易吗?尤其在企业云端服务市场这块。


  在政府宣示加码研究云端运算的相关技术,微软(Microsoft)、惠普(HP)、IBM与甲骨文(Oracle)等软硬体业者纷纷投入云端服务市场,以及各研究机构纷纷表示看好云端市场商机等促因下,本土软硬体业者开始对该块市场跃跃欲试、盼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而且也有一些动作比较快的本地业者已(或即将)展开行动。

  如鼎新电脑与东捷资讯等本地软体业者早就开始以软体即服务(SaaS)的模式提供部分软体服务,以及广达于日前宣布将因应云端服务市场于明(10)年发起Qmulous计画- -将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开发云端运算(Cloud Computing)、连结网路(Connectivity)与客户端设备(Client Device)等3C产品线。

  但现实世界真会如是美好吗?尤其,软体业者只要肯投资该块市场即会有收获吗?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两个问题得先解决,否则,就算云端服务市场真如研究机构预言的兴起,台湾软体业者恐怕也很难从中获利。

  第一,市场不明:客户是谁?

  首先是搞清楚自己瞄准的客户群是谁,以及掌握客户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服务。

  以欧美、甚或中国等地的软体业者来说,由于其所处市场极大,且消费者惯于透过网际网路使用各种产品服务,因此,光是服务内需市场,即可为其创造一定的营收获利,最典型例子是凭借该模式与甲骨文等业者相抗衡的Salesforce.com。

  反观台湾云端服务市场,由于内需市场不大且市场买气不明,因此,虽然有很多分析师表示看好该块市场,也有不少专家建议台湾业者加快布局云端市场的脚步,但在考量进军云端服务市场的成本极高后,如业者必须确认前后端的软硬体资讯系统架构可支援并行运算等,真正愿意花大钱投资该块市场的本土业者却不多。

  事实上,即便是那些已开始布局本土云端市场的软体业者,多半也是将部份的既有软体服务重写成可支援软体即服务(SaaS)或平台即服务(PaaS)等模式云端服务、而非针对台湾本土市场推一个崭新的云端服务。

  如东捷资讯将自家的电子采购(e-Procurement)软体转以PaaS方式提供并赢得企业青睐,以及通用数码将自家的顾客关系管理软体另外重写成一套可直接线上下载、贩售的单机版软体,并标榜若客户可直接在线上找免费的教学范例资源,或者是付费采购维护服务。

  简言之,由于台湾云端服务市场的生态链尚未成形,因此,若业者存在着想在短期内、藉由耕耘本土云端市场来大发利市的想法,那根本就是缘木求鱼。


  或许会有读者想,经济部与资策会等单位不是才在甫落幕的云端运算发展策略论坛中指出,台湾业者可以锁定文化创意、医疗照护、观光旅游、绿色能源、生物科技与精致农业等政府积极推动的六大新兴产业,推出华文数位阅读、K12数位教学、分散式电子病历交换、国际人士来台观光、整合通信、中小企业ERP、能源管理、健康银行、医疗影像交换与科技农场等云端服务。

  但问题是政府单位是否有对应培育计画?毕竟有资金与资源,且愿意自动自发的投资上述云端服务的本土软体业者并不多。

  第二,没有相关的技术与服务经验。

  导致云端服务市场叫好不叫座的原因除与软体业者尚未摸清楚客户群是谁以及其要的服务为何有关外,另外一个关键是本土软体业者因进入该市场的时间点较慢,因此在跨云端的资料交换、安全防护与服务效能等领域都还很陌生、更遑论相关的技术能量。

  更重要的是,若只有1、2家业者耕耘云端服务市场,那资料交换、安全保护与系统效能等技术问题还算好解决,但从目前的市场态势来看,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业者进军该块市场、甚至有更多的企业客户愿意买单,在这样的状况下,台湾软体业者是否有足够的技术能量因应呢?

  以资料交换标准一事来说,由于云端服务市场乃是一个新兴市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业界公认的资料交换标准、市场规模也还没到发展出业界认可的资料交换标准的阶段,在这样的状况下,本土软体业者在致力于发展一套全球通用的云端服务之际,也得分神了解、掌握相关的市场动态。

  曾有个业界人士对笔者分享其是如何看待跨云端资料交换标准一事:就连电脑作业系统这种发展的如此成熟的产品都没办法直接互通其上的软体了,更何况是发展中的云端服务市场...不知道各位读着怎么想,笔者认为该说法极贴切。

  虽然短期内不大可能会出现产业共通的资料交换标准,但这可不代表云端服务供应商不用时刻关注资料交换标准一事,并确保拥有足以应付企业客户突如其来的要求的技术能量。举例来说,当甲企业打算将原先放在A云端上的服务转移至B云端时,A云端业者或许可以不理会跨云端资料交换标准等事宜,但B云端业者可没办法如是看待、处理该件事。


  再者,当企业客户开始以云端服务部分取代既有的软体采购与部署后,一定会有骇客打起从中窃取机密资料的主意,在这样的状况下,业者是否已开始透过自行研发或策略联盟等方式强化其的安全防护能力呢?

  除此之外,业者该如何向客户证明存放在云端内的资料不会因为骇客攻击、入侵而失窃,以及企业客户是在安全传输的环境下存取所需资料等议题将变得极为重要。

  最后,当有愈来愈多的业者提供云端服务,以及企业客户开始以云端服务(部分)取代传统的软体服务后,业者能否维持服务的稳定度与扩充性亦将左右客户的去留;毕竟谁也不想花钱买一个系统效能不稳定的云端服务。

  总的来说,若云端服务市场真的像研究机构预期的蓬勃发展起来,如Gartner预估2012年将会有八成的财富500大企业使用云端服务等,那到时候得面对、处理的问题绝不止于上述的客户需求、资料交换标准、安全防护与系统效能等问题而已,如得进一步思考法规等市场环境因素等;然云端市场的后进者--台湾软体业者--是否已经准备好应战了呢?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