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物联网标准框架尚未成形 难获风投青睐

    【IT168 信息化

    物联网的现实与困境:我们并不强大

    概念炒作过头 上市企业心中无底

    物联网要来了,然而,标准是什么?技术成熟了吗?行业准备好了吗?企业要干什么?急于参与其中的政府想清楚了吗?与“物联网”这三个热得发烫的字相比,物联网产业本身其实仅仅处于概念炒作阶段,标准制定刚刚起步,核心技术还有待突破。中国的物联网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乐观,能否在这场与世界同时起步的产业中掌控一定话语权,还需要时间。

    现实:炒作无疑拔苗助长

    “现在炒作太过头了,对我们的工作展开反而是一种阻碍。”中国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毫不客气地对记者说。事实上,某家与物联网产业稍微沾边的上市企业在连续多个涨停板后,其老总都有点怕了,因为并没有真正的新产品出来就如此被资本市场炒作,受损的终究还是企业本身。

    未来10年:中国有一席之地

    大家都在猜测物联网何时出现,有说三五年,有说10年,然而真正置身其中的邢涛坦言“至少要10年”。邢涛告诉记者,物联网需要成熟的传感器,由于目前国际上相关规范太过复杂,甚至还没有一套统一、成熟且被大规模应用的标准,这导致传感器不能像计算机配件那样即插即用。

    他解释,传感网是一个现有信息网络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其前端包括了通信、安全、测试、接口等,这些末梢网络之间要建立一种协同机制才能形成大规模应用,但这种类似互联网上TCP/IP协议的统一标准,至今尚无定论。同样,在传感网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过程中,全球也都还没有标准可参照。也正因此,物联网被看做中国可以和世界同步建立话语权的领域。

    邢涛向记者透露,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07年建立的国际传感器网络研究组,实际上就是中国、美国、德国、韩国和英国等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10月,国际传感器网络研究组转化为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组,中国也是重要成员。据此,中国将在物联网相关国际标准中占据一定主导地位。

    标准框架尚未成形

    邢涛向记者透露,目前工作组已经有6个标准立项研究,并于明年年底完成,明年还会立项6个标准。不过物联网整个体系中到底会出现多少个标准,邢涛表示还不明确,尤其是物联网会涉及到诸多行业,相应行业标准数量很难估算,目前还只是有一些粗略的行业分类。

    一项标准的研究制定,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但是现在的炒作让邢涛感觉有点拔苗助长,“标准的大框架都没有做好,应用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标准支撑,更何谈大规模应用”。

    长期置身于中国电子信息相关标准制定工作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总工程师王立建也向记者表示,就中国以往标准制定的经验而言,一定不能着急,否则就会向人家交钱。据他透露,目前在RFID标准上政府有意放缓了几个计划的执行。

    企业:更多在看热闹

    在标准制定中,邢涛感觉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工作组中企业参与度不够。今年10月,中国传感网络标准工作组成立的时候,有7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不乏中国移动这样的国企,也不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甚至还有诺基亚和思科等跨国企业。

    但邢涛感觉,目前大多数参加的企业还是处于看热闹的心态,因此大家都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参与。邢涛回忆,中国早在2007年开始研究传感网络标准,但当时的学术界也是仅限于理论讨论,“现在工作组的目标是标准要让产业界能做出东西,但企业对标准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恐怕现在没有多少想法。”

    邢涛认为,物联网大规模应用需要一个产业化平台和大局思路。从企业角度而言,中国电信算是最具“物联网相”的企业,它的许多产品和服务与物联网关联度最大。但邢涛也指出,中国电信虽然在垂直行业做了很多业务,但依然面临如何横向打通等问题,这不是一家企业自己能完成的事情。

    困境:中国依然很弱小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第一媒介,可谓其前端末梢的神经细胞。对于这样一个物联网关键产业,中国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态度都惊人的一致——落后。事实上中国涉足传感器研究和制造起步并不晚,然而与国外企业生产能力已达到千万乃至亿的数量级别相比,中国目前最大的传感器公司也就几万产量,且利润远低于国外企业。一个更可怕的事实是,中国国内传感器高端市场几乎为国外品牌所垄断。

    难获风投青睐

    投资困境,是中国传感器产业首先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深迪半导体CEO邹波向记者直言,没有得到国家的资助,创业拿的是德丰杰龙脉基金的钱。这家由留学人员创办的公司是研发商用陀螺仪系列惯性传感器的MEMS芯片设计公司。

    然而面对国外企业30多年的积累,曾经在国外研发传感器的李毅(化名)还是感叹,深迪这样的企业规模还是太小。传感器制造早期投入无需很多,所以很多民营小资本进入该领域。但事实上,传感器研发生产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李毅当年工作的某家外国企业,就以每年近四千万美元的投入供养一个仅仅30人的研发团队,并且不需要任何产出回报。

    就李毅所知,国家对于传感器科研上的投入并不少,但大多投向了科研院校,但这个行业的回报期一般为3~5年,无法满足风投快速回报的要求,因此风险投资也很少青睐传感器企业,像深迪这样拿到风投的企业少之又少。

    生产工艺落后世界

    尽管中国有巨大市场优势,设计能力也不逊色于人,但在生产模拟、加工、外围电路、成品品质保证以及成本控制等诸多环节上,都面临相当窘境。李毅指出,在生产模拟上,国外企业能直接完成包括工艺误差、环境影响等一整套系统,这个环节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品质保证和成本控制,因为成品率低一个点都会造成成本的翻番。

    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高端生产工艺上与世界企业距离相差甚远。李毅打比喻说,就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电子产品与日本产的差距。深迪半导体负责研发的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深迪设计的产品在国内还找不到一家芯片企业能加工。中芯国际相关人士向记者坦言,中芯国际在这方面经验欠缺。

    不过,李毅预言中国传感器市场将会在两年内全面爆发,“三年前加速度计(传感器中的一种)还只配置于高端手机中,现在连天宇朗通都将其作为标配,而且成本也从1美元降到了0.5美元”。或许,中国传感器产业在物联网带动下,已经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境地,深迪半导体也或许能为中国商用传感器产业开创一个模式,那就是由风投介入,将加工生产外包,自己掌控设计等关键环节。

    上海物联网产业规划

    正在进行

    物联网大有“遍地开花”的势头。除了风头最健的无锡,南京、北京、成都等地也都放出消息要做物联网产业园区或者产业联盟。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陈宝国博士向记者直言:“目前各地做的都只是物联网的解释工作,但是产业从哪里来?产值从哪里来?产业规划如何做?显然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思考清楚。”

    陈宝国从整个产业层面角度提出了对物联网的解释:包括了产品制造业、软件和运营,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基础部分。

    在陈宝国看来,物联网的最大价值在于未来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控利用。掌控的关键在于如何给物联网建立一个域名体系即编码,王立建认为物联网上最大的话语权正在于此。只有中国依据自己的标准体系掌控了编码资源,才不会重蹈互联网上中国域名资源受限于国外的覆辙。据王立建透露,工信部正准备启动产品编码工作,而这可以理解是为物联网做的一项基础工作。

    目前,物联网局部雏形已经出现,比如各地都在建设的ETC不停车收费系统、第二代身份证、电子大通关、电子病历甚至小到每个人都在使用的一卡通、门禁系统等。陈宝国一再向记者强调,物联网并不是凭空制造的一个新产业,而是现有IT高端产业的整合再细分以及新元素的加入。

    从现有各地产业形态来看,陈宝国认为上海在物联网发展上最具优势,因为相关产业发展较为完备且成熟。

    尽管上海现在还未公布相关信息,但记者从消息灵通人士处了解到,上海已经委托相关部门和人士做物联网的产业规划,并且很可能最终就在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浦东新区落地。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