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
管理软件选型,应注意以下事宜:
1、 尽量不要选择定制开发。
管理软件的实施,应采用7-2-1原则,即70%采用软件原有流程和功能,20%通过客户化设置方式解决,10%的需求通过定制开发或二次开发方式完成。
全球和中国信息化的历史已经证明,大范围定制的项目成功率极低。套装软件,开发之前都经过对各种行业、各种经营模式企业的调研,凝聚了很多企业的成功经验,然后严格按照规划-研发-测试-发布流程,才投入使用,其成熟度和稳定性比小团队开发的软件程序要高得多;毕竟说,万变不离其宗,企业运行的规律和企业管理的方法,在很多方面是有共性的,个性化需求毕竟只是一小部分;通过20%客户化和10%开发,就可以满足。
定制开发有几个无法规避的通病,风险非常高:
需求管理不科学,易走弯路。定制开发公司派往客户现场的,往往是程序员而不是实施顾问,他们的强项是软件编程而不是企业管理知识;因此定义需求时,容易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客户往往只是关心局部管理和眼前工作,而非企业全局和长远的企业变革,甚至某些人连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必备知识都不尽人意。某知名软件公司,以开发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在一个知名企业实施ERP,按照客户要求修改程序,1年多时间改了7遍,最终发现交付给客户的程序,和软件原有的流程功能相差无几,结果哭笑不得。
开发流程不严谨,软件成熟性和稳定性较差;其版本发布之前,通常没有经过严格测试,只是由用户负责测试,而用户的测试毕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软件开发必须按照严格的CMM流程,需要科学的方法和高水品的团队。
实施管理较差。前面说过,定制开发公司派往客户现场的,往往是程序员而不是实施顾问,他们的强项是软件编程而不是企业管理知识;为客户提供咨询并管理客户的需求,并不是程序员的主要工作。
软件代码维护困难,长期服务无法保障。定制开发软件的源代码,是掌握在两三个程序员手中的,一旦这些人离职或离开项目,别人要接手难度很大;即便将原代码给后来人,他们也很难做好,因为定制软件的开发思想个性度很高,规范度很低,别人很难读懂他们的代码,程序员宁愿自己重新写一遍代码,也不原意使用和维护别人的代码。
定制软件升级困难。定制开发是短期行为,利用当前软硬件平台和编程工具,开发一套软件,交付给客户,就完成了使命;任何软件公司也没有能力在软硬件平台升级时,为所有客户逐一重新编写所有这些千差万别的软件程序。这个时候,所谓升级,可能就是要把调研-开发-实施的全套工作重新来一遍了,其所需资金和时间成本可想而知。
2、 必须选择产品线较全面、产品间高度集成的供应商。
一家制造型企业,在未来几年内,将会陆续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客户关系管理(CRM)、办公自动化(OA)等,因此必须选择一家具备较长产品线、具备相关开发实施服务经验的厂商作为信息化的长期伙伴。如果他没有这些产品,用户必将成为他的实验田,甚至有可能项目实施到中途就停工。另外,不能相信厂商的“未来”承诺,某国内知名软件公司在签署一个大型项目的时候承诺,借此项目开发生产管理和分销管理系统,但是项目实施1年多,最终还是没有组建起开发团队并交付产品,导致合同终止。
(此处有较大篇幅涉及国内两家著名公司,内容有争议,略)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对塑造企业文化、打造企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其选型和实施必须慎之又慎,严格控制风险。
信息化的失败,不仅仅是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浪费;一旦失败,将使员工丧失对信息化的信心,就算另打炉灶重新选型,也已经是夹生饭了。如果员工对管理层的知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其后果就更可怕了。信息化的成败,对有关人员的个人事业而言也很重要,国内不乏因信息化成功而事业稳步上升的人士,但是因信息化失败而身败名裂的例子也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