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经济放缓下的财政收入增长并非好事

    【IT168 信息化

    保增长大背景下,投资这驾马车是绝对主力,而其中政府投资又是主推手。政府要投资,显然就必须大量掏钱,而这得依仗国库里有没有真金白银。而种种迹象表明,在“入少支多”的态势下,今年财政吃紧已成不争的事实。

    不过,这一局面目前似乎正在不断扭转。财政部10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连续第5个月实现增长,收入5609.35亿元,同比增长33%。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51518.87亿元,同比增长5.3%。根据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今年全国财政收入的目标为66230亿元,目前财政收入前三季度已突破5万亿大关,按此态势,今年财政收入应该可以实现8%的增长目标,也不枉财政部所谓的全员行动加班“找钱”。

    但是,在我们看来,中国经济目前并非处于繁荣时期,财政收入的接连报喜其实不是什么好事。虽说财政收入的节节攀升有中国经济复苏显著加快的因素,但不容忽视的是,政府财政状况不断向好的背后却是,国内土地财政格局进一步强化和宏观税负环境的持续恶化,这种形势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复苏显然十分不利。

    从土地财政来看,中央的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让去年一度萎蔫的国内楼市“起死回生”,走出了一波红红火火的行情。而在房价高涨的背后,不仅是开发商欢天喜地,地方政府也是喜笑颜开。据统计,截至10月15日,今年北京土地出让金收入已超过800亿元,而去年北京全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只有503亿元,土地出让金在全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大幅提高。截至9月27日,上海今年已公告出让的土地收入已高达526亿元,也超过了前两年的水平。此外,重庆、厦门等地也掀起一轮轮卖地热潮,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是在减退,反而进一步强化。

    除了土地出让金的“功不可没”,财政收入的快速回升显然与非税收入的增长密不可分。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45057.5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非税收收入6461.31亿元,同比增长33.1%。此前,1-7月非税收入5207.06亿元,同比增长26%,财政收支压力向企业转嫁的趋势日益加快。而作为税收主体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环比虽然向好,但同比仍然是负增长,前三季度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2.4%,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0.4%,这意味着企业经营效益依然跟不上税收增长的步伐。

    此前,为了完成财政收入目标,财税部门的征稽力度在不断加码。不管是要求企业“深入自查”,还是“延伸自查”,以及“深度自查”,说白了就是一点,被查企业多少得出点血来为财政作贡献。不仅仅如此,一些地方寅吃卯粮、延期返还企业税收、逼迫企业预交相关税费等五花八门的手段也开始层出不穷。近日有媒体披露,2009年以来,河南省林州市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为“帮助”当地政府完成财政收入、GDP等指标,正在向当地税务部门提前一个月缴付税金。而据我们了解,这并非个别省市的现象,在实际中,税负向企业转嫁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了,并呈不断加剧之势。

    其实,在经济放缓之下,企业效益下降,少交税收,财政收入下降是很正常的事情,出现财政赤字也是可以理解的,没什么大不了。对比一下美国,200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1.42万亿美元,占GDP比例升至10%,但在经济危机中依然是实行以减税增支为主调。但是,国内为了保住所谓的财政收入目标,不仅没有多少减税的举措,还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增加负担,这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中国财政刺激计划的效果实际中也将被严重压缩!更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称,在财政收入攀升的同时,财政部今年的目标已经是“保八争十”了。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中国经济复苏加快的同时,全国财政收入也连续大幅增收。在我们看来,财政收入报喜的背后,实际上隐忧重重,不仅地方“卖地”冲动加剧,土地财政格局在进一步强化,而且非税收入也在持续攀升,企业投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一方面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会越来越失去效力,另一方面也势必大大削弱企业的活力,进而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