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保增长下地方土地财政格局继续强化

    【IT168 信息化

    在国内楼市“金九未红”的形势下,市场又开始热议房价拐点的来临。因为今年楼市回暖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自3月以来连续六个月环比上涨,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水平已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普通老百姓只能是望“房”兴叹。

    房价拐点暂且不论。不过,在房价一路高涨的同时,地方政府却是“喜笑颜开”,大量的真金白银滚滚而来。据相关统计,截至9月27日,北京通过土地市场总共公开出让成交了185宗土地,土地出让总价款约513亿元,已经超过了北京历年来的数据。上海今年已公告出让的土地收入已高达526亿元,为全国首位,也超过了前两年的水平。重庆今年前8个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成交价款84.61亿元,同比增长52.1%。而在9月25日,重庆主城区土地再掀拍卖高潮,6宗土地吸引了30家企业参与,720亩土地最终拍得47.93亿元,溢价多达27亿元。而作为副省级城市的厦门拟于10月8日出让7幅地块,如能顺利拍出,该市今年土地成交收入将超过150亿元,而该市2008年财政收入也不过410亿元。

    比较去年和今年以来的国内土地市场,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在从紧货币政策下,去年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上百宗土地纷纷“流标”、“流拍”,土地市场“冷”气十足,难怪今年年初不少省市的领导人纷纷“哭穷”;而今年以来,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土地市场一扫去年阴霾,一个接一个的天价地王不断冒出,可谓是“热”浪冲天,而且其疯狂势头开始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在我们看来,这无疑表明保增长大背景下,国内又掀起了新一轮卖地热潮,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仍在进一步强化。因为经济危机影响之下,今年的财政收支压力空前,而为了中国经济“保八”,中央推出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各地大量项目纷纷上马,但地方财政又十分拮据,现实中地方政府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都是靠着大量土地做后盾的,土地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的“摇钱树”。

    此前,国土资源部和开发商们对“土地成本是否推动了房价的上涨”展开了激烈的“口水仗”,都是证据十足,寸步不让。但土地成本是否推动了房价的上涨,这有点类似于鸡和蛋的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管土地成本是否是高房价的主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已经是穿着同一条裤子,楼市(土地市场)的兴衰决定着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也就不难理解缘何房价下跌时地方政府要为楼市“托底”了。

    实际上,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自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就不断升温,中央政府近年来也注意到地方政府卖地的冲动,并采取对土地出让金实施“收支两条线”、土地出让净收入中的10%要用于建设廉租房等政策措施。然而,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分税制制度未能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实际中效果十分有限。去年的审计风暴就让北京、天津、上海等11个城市违规使用土地出让金的情况立马现形,一些省市土地出让金用于建设廉租房落实也是很不到位,如2008年郑州市土地出让净收入中廉租房支出仅占1.26%。

    令人忧虑的是,土地财政格局的继续强化将进一步绑架高房价,也给中国经济复苏增添了不确定性。据我们了解,在今年千载难逢的信贷宽松局面下,许多地方政府以土地搞建设扩张的步伐大大加快,这种短期内的“真理”在不少地方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当前的实体经济活动并没有很大改善。此前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显示,这次金融风暴下,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有40%倒闭了,还有40%在生死线上徘徊,真正活得还不错的只有20%。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土地财政变脸为楼市“庆父”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保增长下土地财政格局又在进一步强化。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在我们看来,不从根本上破除土地财政,中国楼市将在畸形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要真正打破土地财政困境,就必须在制度层面上下功夫,加速土地制度和财税体制的改革步伐。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