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IT重塑企业


    【IT168 信息化】信息技术是在过去20年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法理德-扎卡里亚在其所著的《后美国时代》一书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是政治、经济和技术这三大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政治上看,前苏联解体催生了一个全球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从经济上看,市场经济成为广泛推行的经济管理方法;从技术上看,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单一全球经济体的兴起,通信成本急剧下降,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突然间,“内布拉斯加州的体育用品商店可以从中国进货,然后远销到欧洲,并任命班加罗尔的会计师掌管支票簿。”

    今天,信息技术到底还能不能像过去二十年里那样,变革组织的管理架构和流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组织的竞争优势?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似乎进入了平台,逐渐放缓了革命的速度,对于这个问题开始出现了争议——有人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IT系统日趋标准化,它们已经不能制造差异性优势,而只是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也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仍然能够带来竞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必须不断更新,因为竞争者能比以前更快地模仿,而且有可能做出更出色的创新,实现超越。

    信息技术依然是构建竞争力的基石
    发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信息技术依然具有强大的“赋能”力量。在受金融危机冲击最激烈的时候,那些勇于利用信息技术在管理和运营上创新的中国企业实际上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并能够提早为经济恢复,加速发展做准备。在订单压力凸显、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资金紧张、人力资源成本持续提升、节能环保责任加重、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等金融危机所施加的种种压力下,这些企业快速地优化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积极探索转型和升级之路。

    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世界工厂”,中国企业实现业务增长,执行的是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即单纯通过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增加工厂和流水生产线、增加设备这些生产要素来驱动企业发展。而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企业的产品体系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客观上加速了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即通过提高人员生产力、设备生产力、提高资金与资本的产出率来驱动企业的发展,这就是中国企业的转型。同时,在全球化产业链竞争中,中国企业努力将产品体系从原来处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推进,如从代工生产转向参与价值链中高端的品牌、渠道、技术设计乃至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这就是中国企业的升级。

    实现,总体上要求企业具备更加精细管理的能力,以构建更加敏捷的经营体系。实际上,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和运营能力的中国企业,更能够适应金融危机带来的环境变化。

    上海集优紧固件有限公司是国内生产、出口紧固件产品的企业,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客户。过去一直只做出口业务,但由于汇率和反倾销的风险,对外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公司管理层开始深入分析内销和外销在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上的不同之处,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内销在业务中的比重。第一主推行业宽、 质量高、 附加服务多的高附加值产品;第二向终端找经销商,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第三增强产业两端的比重, 一头是技术的开发、采购,一尾是销售、物流,目前集优公司是20%自己制造、40%后处理加工、40%全成品采购,增加内销,将使得更多的技术开发成为可能,物流销售的环节也得以扩展;第四市场多元化发展,风险分散。而且,公司也在尝试创新经营模式, 因为在国内建联销店面成本太高, 所以正在考虑在网上做电子商务销售。

    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集优公司的物流仓储体系,直接决定着集优在紧固件上配送的品种、质量、包装的多样性,是集优创造服务价值的中心枢纽。集优携手用友实施了用友U8,通过U8管理平台,巩固了集优在仓储物流方面建立起来的服务竞争力,同时把前端的贸易、零售以及后端的制造联系起来,加快了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

    2008年,集优在钢价、汇率波动、欧洲紧固件反倾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综合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年销售依然保持了20%的增长,企业管理层总结认为,这还是向内销转型的相关策略贯彻得不够彻底,否则将能够保持上半年50%的高增长速度。
上海集优集中了几乎所有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政策,以及来自同行业的激烈竞争。然而,上海集优却在这样的困境中找到了突破之路——依托于管理信息化技术,制造业向仓储物流业转型,重塑核心竞争力。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