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中国在市场政策上还是应该坚持中庸之道

    【IT168 信息化

    自从去年底中国计划实施4万亿拉动内需的政策以来,参与政府采购的内、外资企业都卯足了劲要从这块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不过,外资似乎对此颇有意见。5月末,由于外企在逾50亿欧元的25台风力涡轮发电机订单竞争中失利,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中国政府似乎有意将外国供应商排除在其4万亿元人民币财政刺激方案下的合同之外。”

    然而中机联执行副会长陆仁琪则表示,政府目前的采购规定是歧视国货的,她表示:这种歧视指的是一些装备制造业的用户在招标的标书中明确写上“曾经有生产和使用业绩”,也就是要求国内企业不仅有制造能力,而且还有制造的经验和用户的使用经历,这就在客观上给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设立了一个门槛,把这些国内企业挡在了门外。因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领域原来是空白的,并没有这方面的业绩,这样就限制住了国内的自主品牌的使用。

    国家发改委在事件发生后立刻做出回应,联合了相关的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强调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产品。这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转变,起因是外资认为中国的采购歧视外商,而中国政府的回应是:就应该更多采购本国产品。

    对此,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进一步表示:“我们对这一讨论感到困惑,尤其是多数在华经营的欧洲企业都是在当地注册的,却未能从政府的刺激方案中直接受益。命令政府采购优先购买中国产品和服务,肯定无助于解决中国1700亿欧元的贸易盈余。”

    中国的政府消费到底歧视了国货还是洋货?中外观察人士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在我们看来,这个问题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中国很复杂,一方面,国内地方政府和普通消费者都有推崇洋货的心理。目前很多大型工程的施工单位在一些装备跟国外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大多数愿意使用国外产品。很多汽车厂也是希望用进口的国外成套生产线,甚至汽车上面的磨具,也希望用进口磨具。另一方面,国内企业有时又与地方政府有特殊的关联,排斥外资的情况也的确存在。

    国外就没有对外国货的排斥了吗?非也。早在今年2月,奥巴马政府就颁布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明确规定:要求获得振兴款的公共工程,只能使用美国制的钢铁。英国政府也在政府采购和雇佣工人方面,宣布了类似的排外条款。更早的时候,美国在外资收购美国的石油公司和港口资产时,都以政治方式进行了干预。

    中国早在2003年实施的《政府采购法》就已经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为什么同样也搞过保护的美国和欧洲,市场对它们的指责却很少呢?在我们看来,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的市场基本上还是个透明的、法制化的市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要小得多。说到底,还是中国市场的开放度不够、市场规则不够完善,市场透明度不高、法制化程度也不够。所以在实际执行中出现问题后,政府会两头受气——国内企业不说好,外企也在抱怨,两头都不买政府的账。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我们认为,今后中国还是应该继续推动市场化进程,在政策环境上应该坚持“中庸之道”——建设一个规则透明、法制化较好的市场,这样才使得中国市场向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逼近。到那时,即使中国因特殊原因而购买国货,也不会引发这么多的外资指责。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