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蒋志青:我的管理研究之路


     【IT168 信息化】我的专业是“先秦史”。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有更深入地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进化规律,因此,1984年我开始研究经济学。我的课题是“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不久我就发现,这个课题难以取得成果,因为当时禁区很多。在研究国有企业过程中,我对管理学产生了兴趣,开始阅读一些管理学大师的专著。1989年末,我下决心开始管理研究。

    我的研究围绕着企业基本运作的核心内容:
    做什么?怎样做?谁来做?做得如何?怎样分配?

    用管理学语言描述就是,战略管理,流程与组织结构管理,胜任能力模型,业绩管理和薪酬管理。
    所谓战略管理就是定义企业提供何种产品或服务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为自己带来效益;由于产品或服务是流程的结果,因此,企业需要设计保证价格低、质量好的流程与组织结构;战略和流程定义了企业的商业模型。企业依据商业模型设定人才的标准,建立胜任能力模型;依据胜任能力模型招聘人才,选拔人才,培训人才,在正确的商业运作模型以及人才配置的基础之上,企业才能实施科学的业绩管理和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从而更好地激励人才,保证企业运作的成功。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的基本运作是要建立在信息化平台和现代企业文化基石之上的。

    二十年来,我已经完成的课题有“信息技术与决策支持”、“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变革”和“能力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正在研究的课题是“能力与文化”。已经出版《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与管理》、《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与管理》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三本专著,以及与风里合作编著的《成事在人》。目前正在写作企业文化研究专著“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大于我”。

    这二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请朋友们参阅我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的“后记”:
    “ 20世纪80年代末,笔者进入了管理学领域。当面对彼得·杜拉克、彼得·圣吉、迈克尔·波特、迈克尔·海默、詹姆斯·钱皮、戴维·诺顿和罗伯特·卡普兰这些西方管理学大师时,我感到面前是一座座大山,他们占领了当今管理学的众多制高点。我曾经一度怀疑,今生今世能否写出一本占领制高点的著作。

    管理学是实践科学,我别无选择地投入了管理实践活动,希望有一天能够发现一座属于我的山峰。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一位朋友曾经说我是血汗管理研究者,一年360天,整日里读书,讲课,做项目,流着血汗,挣着辛苦钱。但是我知道,没有别的路可走。管理学是不能在书斋里研究的,只有到企业里去经历市场风险,去踏踏实实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体味管理学的精髓。攀登上了管理学大师的一座座大山的顶峰,我忽然觉得视野前所未有地开阔;经历了十几年的管理实践,我终于找到了自己要攀登的山峰——人力资源管理。多年前,我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学界的众多攀登者们依然在这座山峰的山腰间徘徊,距离山峰的顶端还有一大段距离。第一个登上山峰的顶端就是我的使命,我欣喜地找到了自己的山峰。写完了此书,我还不能说,我已经登上了顶端。但是我知道,我已经站在高处俯瞰其他的登山者。有所建树,有所贡献,是世世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奢望,我忽然热泪盈眶。”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