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改革土地财政切勿单兵突进

    【IT168 信息化

    自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权就被大大削弱了,而地方又有很多的政府职能要实施,这就造成了所谓“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属于预算外收入的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收入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主要财源。可以说,正是土地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地方政府的腰包,才让存在根本缺陷的财政分税制能够在中国运转下去。在很多地方,土地出让金甚至已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收入来源。以2007年为例,房地产商交给政府的土地出让金超过1万亿人民币,而当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不过2.3万亿。再加上房企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财政已退化成名副其实的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模式的持续,让地方政府的利益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了一起,“炒地”成为地方政府操纵土地价格的普遍模式,而他们的对立面则是不断试图为楼市降温的中央政府,以及叫苦连天的老百姓。通过炒高地价并控制供地规模,房价开始不断上涨,泡沫由此形成,而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则是喜笑颜开,盛宴只会终止于房价泡沫破灭的那一天。在此轮楼市调整之前的几年间,我们见证的就是这样一个利益传导链条。

    不过,中央政府似乎已考虑从根源上打碎这一链条。据媒体报道,本月3日,国土部副部长鹿心社表示,已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收入的问题,并在寻求解决的办法。市场和业内专家预计,决策者很可能会考虑通过大幅提高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上交土地出让金的措施,来遏制地方政府“炒地”冲动。

    在安邦分析师看来,如果这个政策出台,其对全国楼市成长的影响将是根本的和长期的,相当于从源头削弱了地方政府炒地的冲动。土地出让金控制能力的降低,将使得地方政府供地更有弹性,土地出让价格的高低也不再是地方政府关注的唯一重点,全国楼市只涨不跌的制度性因素将有很大改观。在以往中央政府调控楼市政策不断出台的时候,安邦分析师便一再警示,不解决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格局,众多调控楼市的措施都可能将徒劳无功,即使其作用也是短期的,不解决根本问题。而现在,中央政府的措施终于让我们看到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些许曙光。

    但如果只想单方面地将土地出让金纳入中央财政,而没有从其他渠道有效地补偿地方政府因此丢失的一大块财源,此政策反而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情况下,全国楼市已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调整,这大大恶化了一些地方的财政状况;即将进行的燃油税改革将取消原属地方政府的诸多收费项目,会进一步减少地方的财源。如果再失去相当一部分土地出让金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将会雪上加霜,那么地方政府实现其政府职能的钱从何而来?要么地方政府原来的职能要由中央政府补上,要么地方政府该干的事不要再干,要么地方政府通过其他的苛捐杂税将这一部分丢失的财源补上,这些显然都不会是中央遏制地方过度依赖土地收入所打算付出的成本。归根结底,这涉及到分税制改革后的根本问题——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对称,而彻底的改革需要重新划分税种以加大地方政府财权。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央政府试图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在朝正确的方向走,这不仅能改变国内楼市的利益格局,同时也会使得土地产权的保护更为有利、利用更为合理。但改革措施切勿单兵突进,适当改革分税制并增加地方政府财权,才应成为改革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改革方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