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祝明发 高速的舞者

    【IT168 信息化

    每天7点,从中科院宿舍楼走到中关村大桥桥口,在那里坐上一路公交车到上地环岛东,此时距离联想大厦大概还有10分钟的路程,老人依然要走过去。如果不堵车的话,完成这一过程大概要1个小时。

    这个爱好散步的老者,不愿开车,他把这种步行看做是一种锻炼。按照他的话来说,“工作一忙起来。根本就没有时间锻炼了”。在联想大厦的五层,有一间他自己的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恰巧可以听见联想为员工放的保健操音乐,但此时他的健身活动已经结束了。

    祝明发现在的身份是联想的首席科学家,同时兼管着高性能计算机事业部。前者,更多的是一种荣誉,而后者则是他的专长所在。如果从1970年开始算起,他在高性能计算的领域已经奋斗了39年,但他并不愿意记者称呼他为中国高性能计算第一人,“我可以算作一个开拓者”。

    从百万次计算机开始

    实际上,故事开始的时间要比祝明发所给的时间早了一年。

    1969年,当时整个社会正到处弥漫着“斗批改”的硝烟,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影响开始在学校蔓延。是年冬,北京大学开办了第一个校办工厂——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第二年3月,按照当时的分配方案,物理系和半导体系以及数学系的一些毕业生被分配到了这里,其中就包括祝明发。当时他还是个研究员,主要负责半导体的研发。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我国的石油工业刚刚起步十余年,石油贫国的帽子还没有完全摘除,因此压在地球物理勘探局的任务非常重,迫切需要一台百万次大型计算机来支持数据运算。然而,根据当时的外交环境,引入这样一台机器几乎是不能够完成的任务。既然无法引进,那么能否造出我们自己的机器呢?

    任务最终落在了新成立的北京电子仪器厂的身上!然而没有外援,没有经验,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祝明发当时参与了机器中最为关键部分——运算处理器(CPU)研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凭借着一股韧劲儿,机器最终还是出来了。1973年8月26日,这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时间,这一天,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在北京试制成功。

    “我很感谢那段岁月,没有这部分工作,就没有了后来的故事。”祝明发说,正是在那个时期自己积累了许多第一手的经验。而这为他此后的学习和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1987年,“863计划”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这一年,几乎成了祝明发的人生转折点。当时中科院计算所承担了该计划的一个专题——人工智能计算机,并成立了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智能中心)。而中心的总工程师则由刚从美国韦恩大学求学归来的祝明发担任,同年他还出任了曙光集团的副总裁。随后的几年,可以说是其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峰,他组织带领课题小组先后研制了曙光1000、曙光2000大型机,并参与研制了曙光3000大型机。这是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也是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每一台新机器的诞生都是大型机历史上的一个新节点,但祝明发坦言,它们还不具有标杆的意义。

    “曙光机赚钱了”

    “以往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往往源自国家的任务,”在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祝明发格外强调了1997年,因为这一年开始国产高性能计算机赚钱了。

    事情的起因源自曙光集团承接了当时国家的一个援外的任务——为喀麦隆大学的高性能计算中心研发一台大型计算机,即后来颇受好评的曙光1000A。在完成了这项国家任务后,机器出色的性能也得到了国内客户的青睐,纷纷要求订购这台机器。

    当年9月,辽河油田成为了曙光1000A的国内第一个买家,用于它的信息管理。“我当时领着一个销售人员,过去一谈,就把订货单拿回来了”,祝明发表示,这个交易过程非常简单,但意义非凡。为此,科技部的有关领导还专门做了批示——曙光机能赚钱了。

    市场化运作的成功,让祝明发着实开始兴奋了一把,1000A最终成了商品。此后订单开始纷至而来,据悉这个型号的机器共买了30余台,价格大的1000多万元,小的也要上百万元。自此,国内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开始步入正轨。

  2001年,祝明发加入了联想,但并不是跳槽,和许多联想的元老们一样,编制仍然留在计算所。这一年,联想的高性能计算机事业部成立了,这个当时只有10个人的团队却全是此前计算所和曙光技术和市场小组里的骨干。但新的问题关键在于,联想从来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业务,如何才能把工作开展起来?

    “干掉”IBM

    2001年春节后,从中科院数学学院方面传来了一个信息——国家“973计划”中的一个项目要采购一台大型计算机。

    “机会来了”,尽管该项目采购的负责人曾和祝明发有过合作,但是想要中标,谈何容易!当时,共有7家企业参与竞标,这期中包括IBM、HP等国际巨头以及国内曙光、东方红日等国内企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出牌策略:国内企业的投标策略是在满足用户标准的前提下打价格战,一些厂商把价格甚至压低到投标底价以下,而国外厂商则把出牌的重点放在了良好的品牌信誉上。

    联想该怎么办?高性能事业部全体人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如何才能打开局面。有人说,我们撒出两千万元去打广告,不信没有成效。但是祝明发有自己的想法,“广告有影响,但很难让客户真正的相信”。他决定还是围绕项目本身来做文章,并且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客户在机器性能上肯定有更高的要求,但很可能是资金不足。因此,他提出的竞标策略是把标书中3000亿次/s的机器做到1万亿次/s的标准,并且要通过机群系统来实现。

    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措,当时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机群系统才达到8000亿次/s。“如果能够做到的话,那么肯定会在业内引起震动,市场也会随之打开”,祝明发的想法尽管冒险,最终还是得到了联想高层领导的支持。

    绕开了低价拼杀的这一逻辑陷阱,在标价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标书中对机器性能的要求, 2002年4月,联想中标了。4个月后,世界上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1万亿次/s的机群系统问世。

    8月,美国阿贡实验室科学家William Gropp来联想参观后非常兴奋,在留言薄中写道,我看到了并行计算的未来。

    按照2002年6月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联想万亿次机实际运算速度可排在第24位。“以往我们都是在别人的后面跟潮流,但是这一次我们确实做了一次潮流的推动者,”祝明发说。

    现在,联想的高性能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经达到了百万亿次/s,最新的一款产品将在年底发布。

    祝明发和他的团队仍然在路上,向前!

                                                                                                                                                      原文来自中国信息化杂志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