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信息化】产业创新被描绘成是企业突破营运僵局的不二法门,不过,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这一波伤及全球经济体系甚重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竟然是所谓「金融创新」之下的成果与效果。
创新、创新、再创新,大概是近几年我们在谈论产业发展时最常出现的词汇。
产业创新被描绘成是企业突破营运僵局的不二法门,对消费者来说,也绝对是一件有利无弊的企业行动──创新能带来更低的价格、用更巧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是带给使用者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
不过,出乎所有人意外的是,这一波伤及全球经济体系甚重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竟然是所谓「金融创新」之下的成果与效果。从表面上看来,金融业的创新和其他产业的创新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新产品、新制程或是新服务的开发,藉以满足新的或旧的市场需求,不管这样的需求是风险分担、追求报酬或是企业融资。
经济思想家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一连串「创造性毁灭与重生」的过程,只可惜迄今为止的金融业的创新,我们只看到毁灭,还看不到重生在哪里。
那么,金融业的创新究竟是哪里有问题,让它的创新成果为其顾客带来的不是福利,反而是灾难呢?在我看来,所谓的金融创新和一般的商品创新至少有两点不同:
一、权力不对等所带来的傲慢
再大的商品制造公司在研发产品的过程,最起码也会透过各种调查工具,试图要了解目标消费者的趋向与需求。
但是这些习惯从云端俯看世界的投资银行家如美林、雷曼兄弟,他们要开发各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时候,可曾征询过消费者的意见、让顾客在研发的过程中有任何的参与?这些投资银行家们也许只会告诉你,这些商品是经过最聪明的头脑、最精密的计算机程序计算出来的成果,绝对错不了,所以你也只能照单全收。
长期以来,庞大的金融机构和渺小的消费个体之间,便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权力不对等(以前很多人不爱去银行借钱,是因为不想看银行行员的脸色,双方似乎都忘了,借钱的人其实是银行的顾客),这样的不对等让银行业者有了权力的傲慢,而傲慢的人,是不会倾听的,不管是不是他的客户。
二、金融专业技术化
金融创新走的路子,比较像是藉由核能发电的创新来解决电力供应不足,而不像是藉由开发省电灯泡来节省电力。
这两种解决方案之间的差异在于,我们已习惯于把核电技术视为是「专家才能懂的事」,因此,我们并不真的关心电是怎么来的,我们只要求「给我电」。不过,我们对于省电灯泡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尽管我们未必真正了解省电灯泡的技术性细节,但是我们会关心、会试图去理解灯泡生产与使用的过程中的种种环节。金融商品的创新,在财务工程、应用数学家的精心设计、包装之下,早就是一种我们看不懂、管不着的产品,就如同核能发电厂的运作──我们只能交给专家来管理。
历史经验早已一再证明,当有人运用绝对的权力,进行着我们无从置喙、无能参与、无法监督的事情的时候,不管这样的事情是否有着「创新」这样的甜美包装,灾难绝对是离我们不远了。只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在消费者主权喊得震天价响的当代社会,原来还有金融家这样拥有无上权力的无冕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