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本土企业的局限性

【IT168 信息化】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美国的次贷危机和经济走势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时,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在“用友2008经营与管理创新年会(http://focus.it168.com/200809/ufida/index.html)”上总结了自己通过35年的观察,对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的生存状况的看法,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本土企业的局限性。


    在项兵看来,有一些国外的跨国公司总是在抱怨中国的经济环境、市场政策等因素,更有甚者,一些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不久之后就退出了中国市场。而另外也有一些跨国公司静下心来研究、学习中国的市场,并且还获得了很多的经验。以可口可乐为例,中国人没有可口可乐照样可以解决口渴问题,但可口可乐在中国取得了成功,这主要归功于它去学习和适应中国的市场。

    总结起来还是那句话:“态度决定一切”。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现在中国的GDP占到全球近6%,中国也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出口量和外汇储备量都是全球先进,而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全球也是第一。在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造就了国内的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但即使这样,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也不能丧失学习的能力,否则就有可能出大问题。

    项兵说:在任何情况下,企业和企业家都应该具备危机感和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设定了本土企业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项兵看来,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中国的成功企业主要立足于诸如鞋子、袜子、打火机等的非主流市场;第二,目前中国的企业整合的主要是国内的资源。


    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企业做的更多、更优秀是国外跨国公司基本上不愿意做的。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全球的主流市场----诸如发电设备、动力机车等----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以制造业为例,中国有哪一家制造企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大部分的中国制造企业基本上是专注于科技附加价值相对较低的生产,基本上是靠生产规模、产能来赢得市场成功和份额。如果企业过度关注产能化,就很容易在市场上形成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以后,企业之间就开始拼价格。当国内的价格战血流成河之时,然后再出口。从产能化,到价格战,最后到出口,在过去这个周期是10年或者8年,而现在却越来越短。

    拼价格、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国内企业参与竞争的主要方法,而现在有太多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在用这种战法参与全球竞争,但此时这种战法就不灵光了,所以就需要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创新。


    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广大,这就让国内的本土企业在红海中拼杀的同时,优先整合国内的资源,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本土企业更应该视野再开阔一些,放眼全球,在全球市场上找好自己的定位,让企业不再是关注低科技附加值。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