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对于企业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的比较研究

    【IT168 信息化

    流程管理是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它一经提出便受到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应用方法和实践经验。那么,流程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究竟有何不同,今后将何去何从,这两个问题将是本文以下部分集中讨论的焦点所在。

    一、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研究文献回顾

    流程管理源于199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与CSC管理顾问公司的董事长詹姆斯·钱皮 (JamesChalnpy)提出的管理流程再造(BPR)概念,它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其实质在于构造卓越的业务流程。在此之前,哈默教授认为美国企业界应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经营过程,只有对目前的工作流程进行一次重新设计,才能拯救企业并使之焕发生机。流程的类型分别是战略性流程、经营性流程和辅助性流程,并且所有组织的核心流程基本上是相同的,其数量及复杂程度与组织的规模无关川。基于企业流程的管理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了突破:① 信息和交流更加通畅;② 为员工授权;③ 新的领导方式;④新的协作方式;⑤ 更加重视知识要素资源的有效运用闭。由于整体经济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度和法律文化软环境四个方面的原因,中外流程管理存在认识、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等六个方面的差异。

    职能管理的基本特点是:① 将可重复的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分解为一系列标准化和次序化的任务,并分配给特定的执行者;② 由特定的管理层来监督和确保执行者有效地完成既定任务,这种科层式的组织结构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过程中短缺的市场环境下追求大量产品生产的实际,而自20世纪60一一70年代以来,过去的供给导向的市场已转变为需求导向的市场,因此在企业面对的是消费者主导的市场环境的今天,流程管理也就必然地取代传统的职能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另外,在职能管理中会出现以下问题:① 命令的传递和执行缓慢甚至走样;② 职能的划分会出现空白或重叠;;③ 职能部门过分重视部门利益;④ 管理层无暇顾及与企业发展相关的重大或长远问题。相应地,流程管理的实施不仅能够解决以上问题,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组织的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但“从职能管理转变到流程管理需要一个过程”。更有甚者,“虽然流程管理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流程管理思想的萌芽却源远流长,即流程管理思想的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Taylor)时期,之后流程管理便逐步由幕后走上前台,由配角成为主角”。

    二、基于管理活动簇的两种管理模式分析

    (一)统一性分析

    管理源于人们在分工协作条件下更加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之需要,从实践层面来考察,管理表现为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有机联系与相继开展。查阅管理学文献,对企业活动最早做出过较为系统论述的管理学家应首推亨利·法约尔(He哪Fayol),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企业的全部活动被划分为六种,在此不妨将企业管理活动单独列为一类,将剩余五种活动合称为企业非管理活动,两类企业活动的相异与相同之处被总结在表1之中。

    从表1可发现:在管理活动中不仅需要对组织既定目标的实现发挥间接性的整体推动作用的人,而且还需要对组织既定目标的实现发挥直接性的部分推动作用的人,前者的作用在于积极有效地影响后者的思想和行为来共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参与管理活动的人分为两类—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发挥间接影响作用并承担管理活动最终责任的人,而管理客体指的是相对于管理主体而言,对组织目标的部分实现发挥直接推动作用且不承担管理活动最终责任的人。管理主体之所以能够影响管理客体,其原因在于二者之间存在着有效的作用机制。根据和谐理论的观点,优化设计(也叫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与人的能动作用(也叫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是管理活动中一对相对的概念,这两种管理机制相互对立(机理相反)而又相互补充(任何管理活动的作用机理都可以分解为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并且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的这种分类在理论上具备完备性与独立性。因此,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和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被认为是管理活动的两种作用机制,它们是促使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有效联系与互动的关键,也是管理主体通过有效地影响管理客体进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实质所在。除此之外,因为任何管理活动的完成都会耗费各类资源,所以在任何管理活动开展之时或完成过程中都会存在期望的结果或目标以求得补偿消耗并取得盈余。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