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小心今年粮价上涨预期变成明年的强烈通胀预期

    【IT168 信息化

    今年上半年国际粮价暴涨,目前上涨压力仍大,看不到有任何回落迹象。面对着国际粮价的波动,中国粮食价格始终保持相对平稳。不过今年以来,受成本、供求关系等影响,国内粮食价格也开始出现了小幅上扬。目前,黑龙江省玉米平均收购价格1440元/吨,较年初上涨8.27%,同比上涨13.1%。这还只能算是温和上涨,不过粮价大幅上涨的一些征兆现在已经出现了。据媒体报道,虽然现在距北方粮食收获的季节还有两个多月,但眼下在黑龙江的粮食产区,粮商们的身影已经开始出现在田间地头和种粮户的家里。这些人既有本地的粮贩,也有南方过来的粮商。当地农民高兴地说:“现在粮俏得很,粮商们想方设法地在争购。根本不用自己雇车把粮食拉出去卖,不用出门就可以把粮食卖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半年黑龙江的农民还为粮价贱、卖粮难而发愁。不少人认为,正是对粮价继续上涨的预期,让各方纷纷加入抢粮大军的行列。有分析人士甚至断言,未来两年国内玉米的收购价将突破1元钱。

    其实粮价上涨应是大势所趋。今年夏粮丰收,很多地方农民都普遍囤粮惜售。农民惜售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资成本涨得太快,二是粮食市场行情看好。淮南地区的农民表示,种植一亩小麦所需的农药、化肥、种子、水、收割等费用至少在500元左右,按照每亩平均产小麦1000斤计算,每斤按照当地行情7角6分计算,全年每亩小麦也只能收获760元,纯利润只有26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村民们自身劳力、人工的投入。淮南当地村民也说,在刚收割小麦的那几天,小麦的市场价才6角6分一市斤,可过了几天,小麦的市场价就涨到了7角4分一市斤,国有粮站则开出了更高的价钱,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认为粮食价格肯定还要涨。

    而从前年开始,很多地方就出现粮价缓步攀升和农地抛荒同时并存的现象。这说明粮价涨幅抵不上农资投入成本的价格涨幅。农民种粮无利可图,所以导致大片农地被抛荒。这结果自然导致粮食供应的减少。可人均收入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日益增多,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压力却一点都没有少。这种情况下,供需缺口失衡是必然的事情,农产品价格上涨就是个长周期的事件,不能指望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所以下半年到明年某个时段,国内粮价大幅飙升估计是概率非常大的事情。

    如果单单是粮价上涨,也只是个商品供需缺口失衡的问题。这可能带来社会经济资源更多向农业领域倾斜,劳动力和资金将会更多投入到农业领域。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多吃一口饭、多啃一块肉骨头比以前付出更多的代价。这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到时高涨的粮价自然会刺激农民打更多的粮食,最后粮价自然会下来,这是市场经济自然达成的均衡。

    但如果卷入货币因素就麻烦了。1993-1994年国内粮价大幅上涨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票子毛了”,通胀预期一旦强烈,农民对冲通胀的最好办法就是囤粮。后院里面扔几袋粮食放在那里,什么时候需要花钱,什么时候拿出来卖,这对农民算不上什么难事。不过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却要抓瞎了,因为人们不知道粮价到底上涨到何时何处,恐慌一旦形成,市场上人人都如同没头苍蝇到处乱飞,经济系统的紊乱不可避免。宏观经济出现真正的大起大落,往往就是因为市场出现大范围的恐慌心理。现在很多地方农民囤粮惜售,不过是因为成本高企,卖粮无利可图,加上粮价上涨预期下的一种做法,还算不得是很强烈的通胀预期,所以不可能造成普遍的市场恐慌情绪。

    可目前官方认为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是可取之策,下半年汇率利率都不会有大动作,在美联储没有加息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货币供应迟早有一天会出问题。到时,粮价上涨构成的可不是简单的“结构性通胀”问题,很可能成为市场恐慌的根源,经济因此出现大起大落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粮价上涨是正常的商品价格信号现象,不值得恐慌。可货币供给一旦出现失控,往往表现为粮价持续大幅飙升,最终加大城镇居民通胀预期,结果造成经济系统紊乱。这种情况下,给予农业补贴或者低收入群体补助都无济于事。不解决目前的汇率问题,不大幅加息让实际存款利率为正,现在的粮价上涨预期搞不好在明年就变成强烈的通胀预期。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