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用户需求层次升级和需求结构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该理论虽提出时间不长,但因其巨大的优越性,引起了学术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那些致力于完善精益生产、TQM(全面质量管理)、JIT等管理思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青睐。尽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掀起了一股供应链管理的热潮,但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方式来看,还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就更谈不上。究其原因,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固然存在,但对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认识仍存在欠缺。本文旨在从哲学思考的角度作粗浅探讨,以期对我国企业运作有所帮助。
2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通过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集成,以及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为企业实现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控制、优化调配提供了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1)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考虑的更多是战术层和操作层,对企业带来的增值效益不高。供应链管理则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事关全局的核心问题,如实施战略的制定问题、运作方式的选择问题、信息支持系统的建立问题等。
(2)供应链管理实施“横向一体化”战略, 它把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所有职能领域过程,通过同步、协调运行,达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而传统的模式在设计企业经营系统时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没有考虑本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3)供应链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连接。这种集成包括系统运行环境的集成、技术的集成、信息的集成及人和组织的集成。
(4)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间建立的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问题,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传统模式则注重短期利益,认为与它人合作实属不得已。
正是由于供应链管理克服了传统模式协调性差、处理事务静态孤立、响应市场迟钝等弱点,才使得它在实践领域中呈现出与传统模式不一样的生机。1997年PRTM公司进行的一项关于集成化管理的调查表明,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准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中型企业的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
3供应链管理的哲学分析
现代管理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创新,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供应链管理理念也必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离开了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解释和操作供应链管理。
3.1系统论
按照一般系统论的观点,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系统,供应链管理通过着重考察供应链系统与其外部经济环境、系统与其要素--各节点企业、系统内各要素与要素之间即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非常好的的处理问题的目的。
首先,供应链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
(1)供应链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一方面,它以客户为中心,着眼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用户满意度为其经营的最终衡量指标,力求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系统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它通过建立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整合各方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从而实现多赢的目的。
(2)各要素之间具有相干性。系统论认为,相互制约关系是系统结构得以存在的主要杠杆。供应链内的企业或部门之间正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有特定关系的利益共同体。
(3)供应链结构呈现出有序性。供应链结构是按供需关系而组成。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供应商的供应商之间、销售商之间、销售商的销售商之间形成层层网络结构。只有当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依据各自在此结构中的位置,及时履行各自的职责,系统才能正常运转。
其次,供应链管理正是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根据系统观念,按照系统方法的基本思路去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1)从更高层次上寻求出路。供应链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与其所处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流通。随着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客户需求的不断更新,供应链必然要作出适时的调整与更新,才能满足存在与发展的需要。正是基于这一点,供应链管理不断地采纳目前非常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比如,MRPⅡ制造资源计划、JIT准时生产制、AM敏捷制造、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ERP企业资源规划、BPR企业流程再造、3PL第三方物流等。
(2)整体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研究问题时,考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本着“多得相衡取其重,多害相衡取其轻”的精神进行综合优化和系统筛选,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正是本着这一思想,供应链管理引入VMI供应商管理系统、联合库存管理、多级库存优化等策略,降低系统不确定性影响,从而使供应链总成本达到最低。此外,在评价供应链企业绩效水平和进行激励时,也充分遵循整体化原则,力求反映整个供应链运营情况,而不仅仅针对单个企业的运行绩效。
(3)通过调整结构,增强功能。根据系统结构--功能原理,一定的结构是产生相应功能的基础,相同的要素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BPR正是基于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而实现高效益、高质量、高柔性、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
3.2自组织理论
根据自组织理论观点,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必须具备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涨落机制和非线性相互作用四个条件。供应链不仅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且总是处于远离平衡态。系统内各节点企业以及其作为下一级系统所包含的人员、设备、原材料、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这就决定着供应链企业必定存在涨落机制和自组织作用。但是由于供应链是人造系统,这种涨落机制和自组织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而供应链系统具有不断完善、分化与扩展的特性。
在实践领域中,供应链管理这种现代管理模式充分运用自组织理论的观点和原理,不断探索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
(1)从开放中寻求生机与活力。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的可能。随着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将会有优良节点企业不断加盟,使供应链继续扩展壮大;同时由于缺乏合作精神或竞争力,有些节点企业将不能适应要求被剔除出局,或者因为业务需要,有节点企业从供应链中剥离出来,使原供应链分化成若干个子供应链。
(2)从动态中寻求稳定有序。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使企业能够适应剧烈多变的市场环境需要。复杂多变的环境,增加了企业生产计划运行的动态性因素。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涉及到的多是订单化生产,这种生产模式具有更高的柔性和敏捷性,使企业能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响应。
(3)通过协同作用提高系统竞争力。由于供应链管理重视节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运行中的无缝连接提供了可能,供应链管理所产生的整体效益远远大于各个供应链成员单独管理物流所得到的效益之和。它能完成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任务。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快速反映(QR)系统,实施及时(JIT)采购和配送、不间断补货(CR)或有效客户回应(ECR),可以缩短采购周期,使生产富有敏捷性和精益性,从而提高经营效率,仅靠单个单位的努力则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3.3信息论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信息和熵、序参量、对称性、结构等概念有着内在联系。一般来说,信息量越大,熵就越小,序参量就越高,系统就越有序,对称性也就越小,结构性就越强,组织化程度就越高。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挖掘信息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信息价值,可以大大减少随机不确定性。
信息共享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论方法的指导,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供应链通过网络从内外两个信息源中收集和传播信息,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技术和方法,创建网络化的企业运作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基于EDI、Internet/Intranet及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提高了产品、生产、财务与成本、市场营销/销售、策略流程、支持服务、人力资源等各个领域的运作绩效,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3.4反馈控制论
反馈控制论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多次行为的累积扩大控制能力;注重系统输出的调节作用;通过双向通讯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冲突,受到内外环境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没有一整套高效的反馈控制机制显然不行。供应链管理在生产控制方面,提出了以增加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协调控制策略:信息跟踪机制。跟踪机制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客户(上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在企业生产系统中的渗透。其中,客户的需求信息(订单)成为贯穿企业生产系统的一条线索,成为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物资供应相互衔接、协调的手段,增强了企业的敏捷性和响应性。
4结束语
新型的供应链管理哲理,开启了一条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摸索,供应链管理也将被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与养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反观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与开放式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很远。为了迅速缩小这种差距,我们除了在思想观念的改变、经营流程的设计、信息技术的应用、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等方面多加努力之外,还应以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为指导,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创立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各企业特色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