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本土管理人员如何突破职业发展瓶颈

    ■文化冲突是造成“天花板效应”的主因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扩张促使对人才的极大需求,全球与本土人才的融合、矛盾和蜕变,导致职场出现了所谓的“空中飞人”。然而身在跨国公司的中国本土职业经理人却也有他们自己的苦恼。所谓“高处不胜寒”,他们越往上晋升时越难跨越职场的“玻璃天花板效应”。这种文化冲突使得职业经理人已经有些迷失了方向。

  为什么在跨国公司里大风浪都经历过来了,最后还是会被这层透明的天花板挡住了前进的去路呢?许多人都会很自然地归结为文化差异。在刘群阁看来,这种天花板效应其实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各国企业都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了解这些异国文化差异是适应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否则就会成为职场的绊脚石。”他提醒道:“在外企工作的高层职员要充分注意到这些文化差异,相比之下,法国公司更欣赏把生活和工作分开,并不欣赏中国人所崇尚的勤奋;英国人更倾向于保持固有的传统,不愿意更多的突破;相反,在美国企业,他们更欣赏有创意,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杜小晖也认为,不同的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企业氛围,欧洲企业相对轻松,重视休假,工作井井有条,在美资公司里,企业文化浓,包容性强,提倡个性,相对压力大,进步空间相对也大。本土经理人要学会尽快适应文化差异。

  康莹仪教授则认为,其实并非是文化差异限定了他们的发展,而是本土经理人对国外文化自然排斥的结果,这种心理暗示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异国文化。其实在跨国企业中,出现的各种派系也是由于文化沟通上的障碍,如果本土经理人只在本土圈内交往,不尝试着融入异国文化,这种文化鸿沟只会越来越深,这才是他们无法进入公司核心领导层的一个原因。

  ■文化差异并非不可跨越

  那么,文化差异是很难跨越的鸿沟吗?一位在外企工作多年的老员工认为,文化差异并非无法跨越。“应当说,跨国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用人需求,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他们在中国的理想候选人,当然是有两种语言背景的,专业化知识背景,素质要求高的人。这时国内的职业经理人当然很容易取得成绩。然而当公司业务需要同国际接轨时,中国本土职业经理人的思维方式、视野、海外经历、文化背景及成熟度还有些差距。只要积极培养自身多元化能力与沟通能力,这些都不存在障碍。”

  在某些中国本土职业经理人看来,天花板效应的形成是外企高层领导的刻板成见。然而张艳珍却反思道:“其实关键问题不在于外企的高层领导,而是华人经理人自身的成熟度不够。”她认为,许多的职业经理人意识到了这种文化差异,却无从着手去改变这种现状,也不知道如何改变,虽然机会是平等的,也只好自动放弃。张艳珍很乐观地说:“中国本土经理人在向高层晋升过程中,最缺乏的其实是‘软技能’。相比在国内的职业发展,越往高级管理层走,肯定需要更多的努力。只要能够把眼界放开,培养国际化的思维方式,注重个人成熟度的积累,升职只是个时间问题。”

  ■外企员工的核心竞争力:多元文化能力

  当本土经理人在职场进退维艰时,似乎进入了高原地带,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再继续前进。事实上,任何企业高层领导都很注重员工的沟通能力。即使是在中国企业内也无法保证完全的沟通。尤其是当本土职员在跨国企业总部任职,虽然在语言上能够流利地同外国人对话,但实际上并不能准确理解谈话的内在含义,也很难确定理解高层领导传达时的真正意图。

  这种困境很容易被理解为本质的文化差异,本土经理人很可能因为无法改变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而不得不放弃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康莹仪教授认为,正是这种画地为牢的思维方式,恰恰限制了职场的进一步提升。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拓展,形成的文化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单一文化,在跨国公司的总部,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呈现多元文化的色彩。文化的矛盾伴随着文化的融合和蜕变,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非此即彼,而是多种文化的碰撞。

  本土经理人其实不必固守某种思维方式或者文化。在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中,领会高层意图之后,采用本土化的思维方式更适合中国的国情。但向国际化发展中,高层管理更注重动机、内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的深层沟通。赵志裕教授认为,本土经理人学会随着文化环境转变并调节对情境的认识,灵活地改变行为策略。多种文化价值的融合与随时切换,才是跨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融合体现的是文化的兼容并蓄,既不是回归,也不是背叛。

  赵教授强调:“多元文化能力是国际职员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跨国公司职员必备的素质,它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本土经理人要对自己的文化客观地评价,有意识地发现自身的弱点,有选择地学习外国文化,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多元文化优势,开辟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途径,在职场上占领制高点。”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