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建设晚起步未必坏
当营业额达到5000万时,鲁花信息化建设初次投入仅为27万,这并非是因为鲁花对于IT不重视,而是公司希望头一次试水要谨慎再谨慎。鲁花集团(以下简称鲁花)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而且与某些大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相比,它的信息化程度应该算得上是“不高”。但是,在动辄投入上千万来搞信息化却怨声载道的局面下,鲁花却有它独享的乐观。
鲁花没有理由不骄傲。伴随着仅一百多万的信息化投入,鲁花实现了每年翻番的强势劲头。当然,把功劳完全记在信息化的头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没有信息化,若想做到永久的递增,也是不可能的。套用一句老话就是:“信息化不是功能较多的,但没有信息化却是万万不能的。”
“瞅准时机,用适合自己的系统。”作为鲁花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者,姜波如是说。
“跟风”未必全是错
“人家都说信息化这个东西好,很好用,所以我们也就瞄上了它。”鲁花集团信息中心主任姜波坦言,集团搞信息化的初衷也掺杂着“跟风”的因素。
在1999年下半年,鲁花当时的经营规模并不算大,其营业额徘徊在五、六千万元左右,那个时候,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也不是特别强烈。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鲁花领导者认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要和先进的事物接轨。而在当时,IT技术已经在同行业中得到认可,于是,鲁花也希望能够借助信息化,来提升企业自身的实力。但严格意义上讲,当时鲁花对于信息化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婴儿学步的阶段”。
经过了近半年的考察和调研,鲁花 2000年正式决定上马应用管理软件,当时的IT总投入为 27万元,集团引入了中国台湾的一家应用软件产品。姜波在谈到选型时说道:“鲁花没有简单的'跟风',而是进行了仔细地比较。因为考虑到当时在生产制造业,大陆应用软件供应商不是很好,所以就没有考虑采购他们的产品。”该套应用管理软件包括生产制造、总帐进销存的财务软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总共三项内容。
对于一个年营业额达到5、6千万元的企业来说,拿出27万元投入到信息化,并不能算是一个大手笔。从规模上看,鲁花当时采购的应用系统并非是一个完整的ERP管理体系。即便如此,这已经超出了鲁花早先设想的IT方案。在应用过程中,鲁花逐渐感觉到,自己是在被信息化推着往前走。“第一次的投入是很慎重的,但是随着信息化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明显,逐渐形成了一种局势:被信息化推着走。”姜波说。
对于一个民营企业,一个第一次实施应用软件的企业来说,鲁花的此次IT投入非常谨慎。事后在总结经验时,鲁花认为他们庆幸自己选对了时机,及时的上马应用管理软件;庆幸自己没有追求大而全,理性的选择了那些能够立竿见影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模块。姜波说道;“在合适的机会,找一套合适的系统,鲁花信息化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