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把职业咨询市场做大

三年前,当卞秉彬(中国首家职业顾问公司总经理)有了想要在我国成立一家职业咨询的公司这个想法的时候,他周围所有的同事(他们都是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一个人不说他是异想天开,发疯了。那么,3月27日,由《前程周刊》、《二十一世纪人才报》发起的“职业咨询市场座谈会”在紫金大厦的举办,毫无疑问地说明在中国已经有一大堆“疯子”,大家在谈论一个疯狂的话题——

把职业咨询市场做大

座谈会的与会者有的是培训、教育、出版业的精英,有的是职业咨询市场上的第一批吃螃蟹者——职业顾问,还有来自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以及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教授学者。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各自熟悉的领域对目前职业咨询市场不同的商业模式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了目前这一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们所关注的这块市场究竟有多大?职业咨询市场上有几种商业模式?怎样实现从需求到购买力的跨越呢?

孙虹刚(主持人,《人力资本》总编):刚才,通过大家的自我介绍,我总结了一下,涉及到有可能满足职业咨询需求的相应商业模式有以下几个

人才测评、咨询指导、培训教育、认证、出版、个人求职CLUB、职业中介或经纪、还有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媒体、投资等等的支持,这几个方面已经构成了目前职业咨询市场的雏形。不管这个市场分几种,不管是来自学院还是商业机构,在座的诸位其实都与这个市场都紧密相连。

我们所关注的这块市场究竟有多大?我这里有一些数据:从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大专以上毕业的学生有5000万。2003年的毕业生有200万,这个数字每年在递增,据说到2005的时候,我国会有500万应届毕业生,这个人群就是在做诸位关注的人群。这些人中间会产生职业和社会精英,但是这些人在职场上有苦恼——大学生不好找工作,已经有工作的人也有很多的困惑,今天在这里做,明天就不知道在那里?比如说,有80%在新东方学习英语的人不知道自己学英语究竟是为什么?出国又为了什么?那么,这种种的困惑和苦恼都是需求,也就是说,我们有5000万的市场。

《二十一世纪人才报》的总编辑黎和生说,如果200万大学生每人花费500元用于求职,市场就有10个亿,那如果这5000万每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职业困惑花费100元钱,那就是50个亿!那么怎样实现从需求到购买力的跨越呢?汤先生,您策划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富爸爸穷爸爸》、《鱼》等心理励志类畅销书以帮助在职、求职者走出困惑,而且您除了做出版还做培训,能否给大家讲讲你的商业模式?

汤小明(财商董事会主席,图书出版人):图书只是一种载体,它只是解读培训人才的理念、模式的一种辅助手段,可能这就是图书出版与职业咨询市场的一个结合点。老孙说,目前几个商业模式中,只有图书出版是最赚钱的,问我怎样想到策划像《谁动了我的奶酪》、《鱼》这几本在职场上影响较为广泛的书?

我认为,对于现在的求职、在职者来说,谁也躲不开信息的轰炸,信息多了容易产生信息综合症,那么困惑就会更多。我选择的这几本书,无论《穷爸爸,富爸爸》,还是《谁动了我的奶酪》、《鱼》,策划它们首先源于我本身对职涯的困惑,另外,我觉得书中宣讲的理念是比较积极的。在《奶酪》一书中,最大的困惑就是,自己的奶酪到底被谁动了,为什么自己总要给别人让位置?书中鼓励大家,只要有困惑就要找到解惑的办法。在职场上,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关注自己,学会相信自己和依靠自己,坚信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因此,图书出版这种模式在帮助了很多人解除困惑的同时,我们也实现了老孙所说的“从需求到购买力的跨越”。至于说培训,《谁动了我的奶酪》、《鱼》在美国原本就是培训课程的内容。而且,为了持续这种“跨越”,我们还将出版有关奶酪的姊妹篇:《我能动谁的奶酪》、《谁能动我的奶酪》……

在今天的中国,职业咨询市场的客户究竟是谁?我们又在扮演谁?我们以什么产品奉献给客户?如果不以解决这几个问题,规模化经营根本无从谈起!

孙虹刚:三年前,卞秉彬在我国成立了第一家职业咨询的公司——CAREER,在这之前,白玲也在媒体上开专栏写有关职业咨询的文章,非常受读者欢迎。这种服务怎样能够变成一种具体的业务,有很多人探讨过,却不愿意做,那么卞先生,你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吃了这么几年了,看来吃得还不错,能不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吃螃蟹、而且还吃得挺好的经历?

卞秉彬(上海可锐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及首席职业顾问):有一个结果是可以与大家分享的,那就是可锐公司从开张到现在就没有亏过。但是,可锐始终也做不大。现在的核心问题是:职业咨询机构这种商业模式究竟行得通吗?它在这个商业链上的价值点究竟在哪里?这是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职业咨询这个行业是做不下去的,也是可以被其他行业所取代的。

比如,一些中介服务、猎头公司的业务可以延伸,抽调出几个人来搞咨询;大学里的就业指导中心也可以实现它的功能。如果是这样,那还要职业顾问做什么呢?因此,找到职业咨询在商业链中的价值点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有几个心得,首先是刚才孙虹刚已经把我们公司的业务都列在那个表里了,我觉得媒介非常了解我们的运作模式,这么多模式是可锐三年来走下来的结果。其实,这么多模式里只有三个是赚钱的, 那就是测评、咨询和培训。其他的模式都存在着,但是都不能赚钱,可是若没有这些模式,前三个模式就不能够赚到钱,这就是结果。只有丰富多彩的模式并存,才能够使大家认为职业咨询是有价值的。
我在外企作了11年HR管理工作,考虑到做职业咨询的时候,我已经了解到在商业发达的国家,职业顾问机构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我国的经济处在发展过程当中,今后势必也会产生这样的机构,关键要看我们怎么来做。

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来思考几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客户究竟是谁?我们又在扮演谁?我们以什么产品奉献给客户?如果不以解决这几个问题,规模化经营根本无从谈起!
要搞清楚我们的客户究竟是谁,首先要搞清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的客户到底需要什么?真的是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发展定位、职业定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吗?如果需要的话,为什么大家都不做呢?因为我们的客户不是要这个,他们需要的依然是 job ,一份工作。

举例来说,很多来可锐的咨询者会说:“别给我谈规划,我们就谈跳槽,我们就谈国营企业进入市场化,我们员工该怎么办?企业重组时,有危机感了,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宣传如何对career进行规划,我们会以解决现有的job问题来慢慢牵引他回到career的话题,在解决方案上,先帮他解决从业的心态问题或解决劳动争议的一些辅导。然后告诉他,如果你只认为这是一份job,那你很可能就是未来失去job的人。

这些人就是我们的第一批客户——利用职业顾问解决职业问题的人,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才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career的问题呢?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我们究竟在扮演谁?
首先,我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大家,我们不是猎头,不做猎头生意。如果我们以后要靠职业顾问的模式来生存的话,与猎头混为一谈,其今后的出路会在哪里?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如果IBM给了猎头一个20万的单子找一个HR经理,猎头很快就找到了IBM需要的人,但猎头同时发现,此人去IBM未必是他最好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大家可想而知,猎头会为个人的发展着想还是为IBM(或者是为其利益)着想!我们做职业顾问的就是从客户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完全为个人考虑,是为个人寻找职业,尽量为个人发现下一个能为个人提供空间和发展机会的企业平台。

其二,职业咨询顾问也不能单单只做测评,我们一直强调,测评是免费的。测评就像是一个人得病后必须要去验血、拍片子一样,其化验的报告单并不能够缓解病人的病情,但却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开方,同时提供给病人一个证据,然后帮助病人客观地解决问题。锁定问题具体呈现在哪一方面时,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工作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种种不同,研究它的时候,就必须有针对性。职业顾问通过一个客观的测评锁定相应的解决方式,开始“治疗”,“病人”也参加小组讨论,然后顾问开始配药方,最后是药,当然,这需要我们和各个“药房”去谈合作。

其三,职业顾问不能只是一个职业顾问,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没有广泛的行业和职业经历作为行业背景,没有职业经理人背景,没有职业生涯管理和心理学的知识储备,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客户侃晕,那么职业顾问就变成“陪聊”了也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前,可锐是唯一一家在《前程周刊》和51job开专栏的职业顾问公司,现在也有六、七家公司在前程开专栏,咨询市场一下子热起来了,这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大显身手的市场。可锐目前有12名员工,30位顾问,其中有一位是经过国际授权的,其他均为来自个行业的精英。从收入来看,仅咨询一项,每个月的收入是十几到几十万元,而且最近几个月都在保持着15%-20%的增长速度。

这个职业咨询市场谁能够做大,关键是要树立起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这个标准必须取得企业的认可,企业认同后,会强加给求职者,咨询的目的不就是强加给咨询者的一种行为模式吗?


孙虹钢:可锐是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职业咨询公司,而NEW LEADER 的职业咨询是与国际接轨的台湾顾问公司,我们请吴岱妮女士,NEW LEADER 中国区总经理来谈谈他们是怎么做的?

吴岱妮:我本人在纽约做了6年的咨询工作,我们公司背后也有一些投资人来自台湾,但我要澄清的是,NEW LEADER主要服务于企业,为企业提供软件测评服务,我们大部分的利润都来自软件,培训咨询的利润占不到利润的10%。目前,我们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白领和高阶主管。在人才的筛选上,科技发展使得今天的软件已经能够提供比较公正的建议。

在很多大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客户不一定会100%地按照软件所给的建议行事,但是我们至少帮助客户用比较公正的软件量化他的期待,帮助他说出他想要说的话,或者给他听他不想听到的话,然后根据客户的期待,在较短的时间内来筛选并找到企业真正想要的人。

其实,我们也曾经想过针对个人提供服务,但是从目前的营运成本来说,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兼顾大学生。我们一直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也曾经帮助人大优秀的毕业生作领导里的职业生涯义讲课程,不过,我们要有了利润才有能力去兼营大学生就业咨询市场。

老孙:从企业一方赚钱,NEW LEADER无疑是很成功的,前程无忧是一个很大的人力资源服务系统,但也从企业身上拿钱,针对个人是不收费的。从个人身上赚钱的市场里面,汤小明、已经是毫无疑问了。在座各位之中,只有张逶,是单位、个人两头赚,现在不仅赚个人找工作的钱,还赚培训的钱。他做了十几年了,算是非常成功的一位,下面我们请他来分享一下他的成功经验。

张逶(北京逶式学校校长):我们从92年开始经营为个人找工作的业务,我们按照单位要求的学历把人才推荐给企业,却经常被企业退回来,被推荐的人就会找我来投诉。我在接待的过程中总结了6万个案例,发现了个人找不到工作的“非学历因素”。我认为这种非学历因素是“素质因素”,即只有具备了学历、素质才能够被企业接受。于是我们策划了一个“素历(素质训练经历)证书”,国家已经审批通过,现在,我正在向企业的老板介绍“素历”的概念和要素,争取取得大多数企业的认同。
这个职业咨询市场谁能够做大,关键是要树立起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这个标准必须取得企业的认可,企业认同后,会强加给求职者,咨询的目的不就是强加给咨询者的一种行为模式吗?大家想想,如果新东方没有GRE,TOFEL不结合国外的权威培训,树立起一个标准,他们也赚不到钱,对吧?

中国大学生没有强烈的就业意识,这种“就业无意识”具有爆发性和毁灭性的后果,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他们会毫不在乎。

孙虹刚:那么,结合张逶先生所谈的内容,我们请新东方的徐小平先生给我们谈谈新东方的经验。

徐小平(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就张逶的“非学历因素”问题,我举一个例子:我在新东方作有关出国留学方面的咨询时,发现很多从澳洲、英国归来的学子在中国的月薪只有3000-5000元。有一个39岁的学生花费了30-40万人民币在美国一家著名的商学院读了两年与Marketing相关的专业,回国后在一家公司就职半年了,一个月只有4000元月薪,真是骇人听闻!他就不该出去,因为他出国就只学习了英文,看了点书,但是这种出国对它的职业生涯毫无意义。我在《图穷对话录》里已经谈到,在中国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集体无意识”,那就是出国留学和学历的集体无意识!

90年代后期,国内的一些城市,尤其是京、沪、深,的人民生活与国外的生活差异越来越小,大量的海归回国就业,出国的非常好的诱惑力已经失去了它的时代效应。在此时,如果还把出国留学当作出路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死路一条。可惜的是,依然有大量的学生决定在这条路上走到黑。

以上是出国的问题,第二个是学历和就业的集体无意识。太多的人为了学历发疯,“万般皆下品,唯有学历高”,可说就是一个个现代范进!没有就业意识,没有职业意识,没有梦想和事业,为了考研、考博花费五六年时间,到最后,什么学历都有了,就是没有工作,也没有饭吃,而且他们还振振有辞:没有学历就找不到工作。

在国外,小孩从小到大,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西方人不会与孩子讲“前途、理想”,严格来讲,外国人的“前途”与job紧密相连,前几天我还在给学生讲课:许多的future(理想,追求)加起来就是futures(期权),你把job干的好,就会有future和futures。

刚才卞先生讲到要把job引到career上去,我认为这是不同例子的共同追求,也体现了在教育、培训领域里面及其需要职业咨询,刚才大家都在讲咨询工作的盈利模式,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在新东方并不作咨询,也没有商业模式,但是每天都在想一个问题:想赚到更多钱。我们也必须让学生明白“谋生”的重要性,学历是很重要,但是不能够就这样无穷无尽地学下去!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你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他们会毫不在乎,他就是要出国、拿到硕士学位,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前途,殊不知等他们学成归来,也快要退休了,生命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究竟值不值得?

中国大学生没有一个强烈的就业意识,这种“就业无意识”具有爆发性和毁灭性的后果,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当然,等我们鼓励他们不必急于出国或考研,先去找工作谋生,随后的出现的的问题就是:我去找工作,但是我该怎样去找?找什么工作?这就需要职业咨询市场对学生的就业、人生发展、职业规划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否则,那就是一种犯罪。

这个“职业咨询座谈”真的非常好,它使我不感到孤独,使我看到了同行交流的力量。我希望你们今后继续搞一些这样的活动,尽快促进这个产业的成长。我会尽我的绵力,来为此摇旗呐喊。

另外,职业咨询的范围不应该只限于大学生,从无领到白领、从白领到金领,人生咨询是一辈子的事,以前那种一个工作干到底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何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

王辉耀:中国的咨询市场开始变得成熟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中产阶级大量兴起的一个时代,中产阶级大量兴起的时代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我们每年200万到500万的大学毕业生,这批人目前是5000万,如果以后每年仍是200万到500万的话,再过10年20年又有5000万那加起来就有一个亿了。

我想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市场。因为我的经历比较复杂,从机械大学毕业到经贸部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中间又经历了出国读MBA、去跨国公司工作、再到加拿大政府做外交官、回国创业、到现在做欧美商会会长。从很多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不难看出,中国目前处在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念的转变时期,我们几十年都是从这种集体人、单位人、向这种社会人的转变,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开始重视职业咨询、个人能力的咨询。现在打开报纸,每个报纸都有厚厚的人才版,现在再也不是那种集体主义了,而是要突出个人的价值,现在每个人都在想,我怎么把自己卖给市场,怎么样在市场上实现我自身的价值,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我发现,目前年轻人包括大学生缺少这个模式,他们从专业教育中没有拿到这个模式,所以,中国的职业咨询具有很大的市场,职业培训市场、人才培训市场,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意识到自己的人生需要突围,需要不断的从一个台阶到另一个台阶。
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中国缺乏一个与之相配套的中介体系,猎头也好、职业咨询也好、评估体系也好、认证等等都是非常的缺乏。但是这个市场又非常大,是一个巨大的金矿,中国到了大量培养中产阶级的时代了。到了找奶酪的时代了。

另外,职业咨询的范围不应该只限于大学生,从无领到白领、从白领到金领,人生咨询是一辈子的事,以前那种一个工作干到底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何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一是媒体的作用,媒体能够推动把个人的能量释放出来,能够让自己意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第二位的是市场中介,包括职业顾问、猎头、出版、职业评估、在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心、各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这几种商业模式都是很有前途的。


人才市场的宣传媒体应该起一个导向的作用,决不能误导。职业咨询是一个高尚的市场,所有介入这个市场的人必须是高尚的人,有指导别人职业生涯的资格和资质,如果太功利就和人贩子没区别了。


汪大正:我个人认为,目前,就业指导市场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市场。指导别人的人要是自己都不明白,那还给别人支什么招儿?比如说都在谈面试技巧,如果职业咨询只是教别人怎么去面试,面试要穿什么衣服,那么招到的人都和演员一样!他们可能在毕业时,把他的教室、宿舍砸的乱七八糟,而面试时却彬彬有礼。如果你想在面试的时候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得在不面试的时候给不面试你的人留下好印象。如果你想把自己作为产品在人才市场上推销出去的话,你就必须在产品的内在质量上下功夫。如果你的制造成本低于你的推销成本的话,即便被推销出去也可能会被退货。职业咨询是一个高尚的市场,一定要净化灵魂,从业者必须有指导别人职业生涯的资格和资质。

人才市场的宣传媒体应该起一个导向的作用,决不能误导。人才市场有利可赚,但这个市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服务的对象是人。因而,所有介入这个市场的人必须是高尚的人,如果太功利就和人贩子没区别了。我们的市场面临的问题,不是光靠指导能解决。如果大家现在一味的都靠职业指导,而没有从价值观念、责任心、责任感、个人品德方面去塑造自己的话,那也只是找到一份工作而已,谈不到职业规划。

现在的职业指导,支招的多,解惑的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讲择业的多,将敬业的少。所以我建议,把政府、教育部门、咨询公司三者结合起来,逐步导入一些与时俱进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掌握各种技能,同时,保有诚信原则。职业咨询是讲如何找到满意的工作?那如果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我认为首先期望值不要过高,个人条件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微软、去IBM;还有,不要把人生的职业规划看的过于神秘,走好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吴仪、吴邦国、刘淇曾经都是工人,我相信,他们谁也没有在大学毕业时就把自己设计成政协委员,现在走到了政坛最高峰肯定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一些人失落的原因就是设计的职业规划过于理想化。

职业咨询和人才测评的风气不太好,但是评估、咨询还是要做的。

白玲(北森盛世高级咨询顾问):现在,职业咨询的风气不太好。前两天,一个人给了我十份他的评估报告,每个报告最后的结果都不同,甚至是矛盾的,他说已经搞不清楚他到底是谁了。风气虽然不太好,但我觉得评估还是要做的。

做职业咨询也好,做职业生涯也好,我认为用四个视角来解决咨询者的问题会比较好。

第一个视角是心理学视角。

为什么呢?在心理学这个视角会反映二个问题:他是谁?他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障碍是什么?他是谁这个问题,最早我们是用心理测评辅导做的,后来在写出报告以后,基本上就离开了这个东西。我们与咨询者有了一个共识分析后,就跟他谈,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重心在哪里,他的方向在哪里,他的个性在哪里,他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其实是我们在帮他找障碍,始终是他在谈,我只是顺着他们的思路在走,直到他自己找到这个障碍是什么。

第二个视角是一定要运用管理。

很多人在面对职场问题时,就想要换单位、换职业。其实,我们发现很多时候这种问题是企业特定阶段的问题,老板特定的一些问题,或行业共通的问题。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因为他没有这么多的系统资料。所以,他们根本不是换工作的问题,可能坚持一段,问题就自行消失了。在这种过程中,我们要以从业管理者的视角去告诉他,在这个阶段碰到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

第三个视角是经济学视角。

今天,在座的老师谈到了价值观的问题。经济学讲,应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我们要告诉咨询者,有可能在不同的阶段你的得失不相等、不平衡,你要怎么去比较,怎么样去衡量。

第四个是社会学视角。

今天,我们谈到很多现象,我在咨询当中发现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因为高考时的失败,咨询者永远找不到他的成就感。还有,今年的就业压力,明年、后年的下岗失业问题也会非常严重,这些社会现象不是我们自己能解决的,但是我们是可以预测的。

我自己也提出我给别人做咨询的标准。

第一个标准就是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去选择他们的职业应该叫咨询师助人自立。我们不能去告诉别人应该做什么,而是在你的职业生涯里你怎么做会做得更好一点。第二个标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在的一个理解那一定是他的职业、家庭和休闲生活三者的平衡。第三个标准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咨询不是教人们掩饰真实的自我。而且,职业咨询要对如果要用这个挣大学生的钱,是否有大学生愿意自己掏这个钱来参与,我一直是很存疑的。

周文霞(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到底什么样才算成功?当兵的,不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做咨询的,不做到一流的咨询师不是好咨询师?做公务员的,不想当国家主席不是好公务员?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定这么高的目标?

大学生在这个年龄正处在做梦的年龄,谁都以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在这个时候怎么样让他们理解一个基本的事实——每一个人都是有局限的,你不是什么都能做的。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对人有特定要求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所有的工作,那么就要求首先要了解自己,另外要了解整个社会对你的要求。

对大学生来讲,他们就很模糊,职业咨询要对他们做这种职业的培训。 就培训的内容来讲,不管是自己老师做的培训课程,还是顾问公司做的,如果要用这个挣大学生的钱,根本不现实。尽管就业很迫切,但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训课程拿到学校,向大学生收费,而且是收不低的费,是否有大学生愿意自己掏这个钱来参加这活动,我一直是很存疑的。

我觉得,职业培训和英语培训有很重要的不同。一个是,人生是不可重复的,你设计了一个职业生涯。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所有职业的可能性,你怎么知道没走别的路,自己走的路最好呢?这是无法验证的,二是每个人都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找不出一个共同的模式来告诉求职者沿着这个路走就够成功。我特别赞同汪老师刚说的很多的观点,比知识对大学生的培训,其实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还没设计到怎么认识自我、怎么认识企业、怎么写简历、怎么去面试。比如你写简历,到底什么样的简历企业更信赖呢?不同的企业有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有自己需求的不同的重点。在面试当中,如何面试你才能脱颖而出,让人家注意到你,每一个人事经理有自己的偏好。这里,你怎么能保证你讲了,我的学生按这个去做,他们就能成功呢?而且你讲了许多的东西,你在告诉他们,怎么掩饰起真实的自我,来表现出和那个企业要求的相符。

在这里,我就很赞同我们要服从理念上的教育,而不是基本的技能教育。那么现在实际上从职业生活管理当中,研究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讲是素质的提升,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就是员工和企业间的契约建立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和职业培训和指导有关的,就是我们要在市场上在求聘的过程中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当然,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