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诺维信:挑战跨国公司HR难题

    在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如果你问“诺维信公司在哪里”?很少有人能够答上来。但如果你问“那座中式四合院建筑在哪里”?相信连饭店的服务员都能告诉你答案。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制剂企业之一,来自丹麦的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总部,已经成为这里的一道靓丽风景,这座飞檐翘壁、灰砖绿瓦的中式四合院建筑,在四周写字楼的簇拥下显得尤为突出,引人们驻足观看。
  
  四海一家

  “四海一家”是诺维信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而这座由丹麦人设计的中国式建筑,对“四海一家”注下了最精彩的诠释。在这个“口”字型建筑的正中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露天庭院,凉亭、翠柏、假山、溪流、瀑布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之中,而在它周围房间内的各种先进设备又在无时无刻地提醒着人们,这里是一个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在这里,中体西用,中西方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交融。

  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铁军告诉《财经时报》,跨国公司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就是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对不同层面的多样化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这一点在诺维信表现得更加明显。作为一家生物高科技企业,既有中国人,也有丹麦人,还有其他国籍的员工。如果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和沟通,就很难完成任务。

  为此,诺维信实施了“金点子工程”和“跨部门沟通工程”两个项目,并成立了专门项目组保障实施。项目组通过与部门主管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讨论,找出部门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同时确定出合作问题和初步改善方案,排列出优先次序和指定专人负责。

  “项目小组的成员每个月都会对改进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通过制定共同的改善目标,以及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相互沟通和探讨,促使公司内部打破部门界限,建立开放的沟通氛围。”刘铁军说。

  实验室里的“阿姨”

  诺维信对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能力模型,在招聘新员工时,对符合这个模型上能力要求的每一个人,机会都是均等的。不仅如此,在诺维信的实验室里,还有20多个试验助理,她们大多是中专毕业,有的甚至还是下岗女工。由于有的女员工岁数较大,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阿姨”。她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从最基本的配制溶液做起,现在,有的人已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实验。

  出乎意料的是,常规条件下,她们做出来的实验,完全与专业人士做出来的相当,甚至更好。一些外国专家在看到实验结果后,也对其如此精准赞叹不已。这一点连诺维信本身也没有想到。

  去年,诺维信将她们的编制全部改为正式员工,使其享受到和正式员工一样的待遇。刘铁军表示,虽然这样会增加公司的成本,但公司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体现出公司的人性化管理风格。

  “国际本地化”和“本地国际化”

  “国际本地化”和“本地国际化”是诺维信(中国)的人才战略中两个至关重要部分。

  据刘铁军介绍,现在,诺维信(中国)投资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由中国籍员工担任,而这在几年前还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过去,诺维信(中国)有70多个外籍员工,现在已减少到只有10多个人了。”

  公司的本地化策略绝不仅仅限于外籍员工的减少。让员工普遍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也是诺维信的突出特色。作为从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公司分离出来不久的新兴企业,员工都非常关心股票和期权问题。高级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即向董事会提出了面向所有正式员工的持股计划,随即得到批准实施。
  
  “本地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公司的各项培训上。员工有机会去丹麦的诺维信总部任职和受训,也可以在国内享受到一流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从各项专业培训到提升管理能力和领导力课程应有尽有,公司还不定期选派优秀员工参加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管理课程。

  在诺维信,约有21%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而他们中很多人还精通管理,是名副其实的“双料”精英。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