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外包的门槛

    如果是在两年前,了解国内的软件厂商,他们大都在大力关注,或者正忙于通过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认证--除了可以加强软件研发的控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可是一张走向国际的通行证--在"走出去,引进来,再走出去"的大潮中,软件外包被很多软件当作突围的新战场。  

    也就是那个寻找方向和出路的时代,东软、摩托罗拉和创智等早期通过CMM5(或CMM4)认证的企业,成为软件企业们追随的对象,成为各种CMM论坛的座上宾。  

    归于今天的现实,国内做软件外包出色的新面孔并不多,实现"走出国门"初衷的软件企业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一直表现不错的东软等企业外,新鲜血液和成功典范着实有限。  

    在软件外包市场,业界总是习惯拿印度作为比较:都不需要核心技术,难道仅仅因为软件"蓝领"数量的差距,就使得双方产业力量的悬殊这么大吗?于是,又有了"向印度模式"学习的传道与推动者。  

    其实,把眼球盯着同行,盯着外包业务成功的印度企业时,国内的一些软件商并没有明确软件外包本身的特点,或者说,没有摸准软件外包的门槛。  

    尽管软件外包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但这并不表示任何软件企业都有能力承接软件外包服务。国内很多企业幻想通过搭上软件外包大船,借船出海,发展壮大,但是往往由于自身技术和管理综合素质不过关而事与愿违。  

    此外,欧美国家对我国软件企业外包能力的考查主要在几方面:一是成本是不是足够低,二是企业的技术实力如何,三是企业的项目管理经验,四是英语的理解与沟通能力,五是充足的人才储备。  

    从各项指标对比,我国的软件企业虽然人力成本很低,但是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软件企业规模小,软件开发流程不规范,项目管理知识,尤其是国际大型项目管理经验欠缺,语言交流和理解存在障碍,软件产业浮躁,人员流动率高都是阻碍企业从事软件外包的因素。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已经加大了对软件外包业务的扶持,政策的支持将使企业有更多明确的方向和标本。去年,已有用友、大唐等29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企业(软件外包型A类);北京天桥北大青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企业(软件外包型B类);北京方正国际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企业(软件产品型)。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试点单位都是在国内颇具规模的软件企业,他们在成本、规模和管理等方面,都已具备一定的水准。从这些层面而言,软件外包服务其实有着相对高的门槛。  

    软件外包热还在继续,但我们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和睿智的判断。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