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软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背后:解读大连模式

    来自大连市信息产业局的数字,大连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已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这是大连软件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8年的时间,大连软件产业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历史性跨越。现在,她正运筹帷幄,以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经济实现国际化之路—大连软件产业正在迈向第二次飞跃;

    8年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等一系列荣誉都授予了大连,而她又拥有了两个更动听的名字—东方硅谷、中国的班加罗尔;

    今天,如果我们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软件是大连的城市名片”,已经不能代表软件产业在大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8年来,大连软件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政策、人才、外包、自主创新、软件园等在各自的生态链下成长、壮大—大连,正在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正在解析的一个模式。

    大连模式可以复制吗?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国软件产业来说,大连模式值得我们探讨、借鉴、反思……

    大连软件的蓬勃发展是独特优势下产生的人与事的独特组合,这就是中国软件产业孵化出的最为醒目的“大连模式”。通过深入采访,我们发现,成功打造“大连模式”的并不是一两个单独因素所为,而是一系列因素所打造的产业链。

  看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就好像在看一出精彩的牌局。

  依山傍海的东北亚中心地理位置是大连的一手好牌底;

  第一张牌,大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打造城市品牌;

  第二张牌,独特的“官助民办”软件园运营模式;

  第三张牌,依托外包优势,拉动自主创新,形成“两翼齐飞”态势;

  第四张牌,通过建立较为完整、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体系,成为中国IT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政府主导:不是口号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连历届市委、市政府对软件产业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尤其是面对世界资源要素全球化重组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创造环境迎接知识经济产业的转移,将“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基地”作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大连市政府又规划了包括七贤岭产业基地、大连软件园一期在内的规划面积133平方公里,绵延13公里的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为软件产业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当全国超过30个省市将软件产业用文件规划为本地“支柱产业”的时候,位于辽宁省最南端的大连市正在举全市之力用实际行动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大连市的“四套班子”领导深入软件园和软件企业调研,听取汇报是很平常的事,夏德仁市长以及主管软件产业的戴玉林副市长更是经常在软件园和企业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实际问题;在大连,市领导在各种外事场合推介大连软件的投资环境是个“不成文的规定”……

    “大连从来没有一个产业象今天的软件产业,让大连这么争气。”夏德仁市长的话似乎解释了这种激情的由来。在寻找替代传统工业化的新型产业过程中,大连市对于“争气”的软件产业,给与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

    大连除了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还结合自身情况先后出台了《大连海关支持软件出口的若干措施》、《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的实施意见》。

    除了平均一年一项的各种优惠政策,良好的服务意识更令人赞赏。在进驻大连的500强企业的老总手机里,大连市长的电话是“常用号码”,所反映的问题通常都能得到迅速解决。《福布斯》杂志由衷地感叹:“在大连,发展高新技术和软件产业已不再只是口号。”

    尤其是为了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问题,大连市特别设立了“大连市软件产业高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已向2670名中高级人才发放了总额1500万元的奖励资金。2005年下半年,组织大连IT人才国际巡回招聘活动,带领企业在包括旧金山、温哥华、东京、大阪、北京、上海在内的13个国内外城市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取得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大连的信息产业产值排在石油化工之后,位居第二,但在市长夏德仁的心里,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成为大连业内知名位的支柱产业将指日可待。

    外包与创新:比翼齐飞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连抓住了“外包”这一产业发展机遇,成功地尝试了一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软件出口基地之一和初步为国内外所认可的中国IT外包业务中心。

    大连软件腾飞的过程是融入国际外包产业链的过程,也是大连软件企业成长壮大的过程,本地企业不但在人员规模上迅速发展壮大,而且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方面开始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大连的软件出口和“外包”业务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新世纪后,基于计算机技术的IT开发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在全球兴起,大连市提出了“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和“大连,中国IT外包中心”的发展目标。

    对日软件出口和外包业务成为大连软件的一大特色。大连软件产业中,国际业务占全市软件业务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对日外包业务占到出口总量的80%以上。

    郝云山在1990年离开大连赴日工作的时候,没有想到14年后他会带着创办外包企业的项目回到土生土长的故乡。

    仅仅2年时间,大连益德穿梭已经发展成为500人规模的大型对日外包公司。熟悉外包产业的人知道,”500”这个数字对外包企业来说是道槛儿,迈过去则意味着在承接外包项目的时候拥有更广阔的平台。

    谈到益德穿梭惊人的成长速度,郝云山认为益德穿梭对客户服务的认真细致,以及大连外包格局的逐步完善,共同成就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以对日为突破口,大连在国际外包市场中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如今,像郝云山这样具有日本工作、生活经历,又回到国内创办外包企业越来越多,以华信、海辉为代表的对日外包企业集群已经在大连扎根。

    不仅如此,大连也正在成为国际企业辐射亚太甚至全球的研发、服务重要基地。

     IBM、HP、DELL、Accenture、NEC、GE、Sony、TOSHIBA、SAP等30家500强企业,将支持本公司产品开发的软件研发中心或全球业务运营支持中心设立在大连。目前,全球领先的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一半已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这些企业的加入,增强了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比重,为大连成为中国IT外包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大连本地企业中也有150多家开展面向日韩、欧美、东南亚的外包业务,其中有十几家在国外设立了分支机构。

    11月,大连华信在同美国高勤、德国SAP等国际著名企业的竞争中胜出,中标乌兹别克斯坦的全国铁路财务系统信息化工程项目,将民族软件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