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业都需要创新,可并非每个“第一”都具有同样的深远意义。
作为新中国知名家公开上市的商业银行,“001”的股票代码奠定了深发展在中国证券业的龙头地位。也许是把重心放在了证券,也许是股市的风头遮掩了其他方面的风采,当招商银行凭借一卡通行遍中国的时候,深发展的威名却还是停滞在沪深两地。直到传出深发展以3亿元签下中国银行业的首个灾备外包大单,不那么关心银行的人才发现,不经意间深发展也拿下了中国IT外包的第一,吸引到全国上下不少曾经失去的注意力,但深发展却不愿意对此发表更多的声音。
已经向IT服务转型的集成商们十分欣喜,因为从中他们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更多的持续性生意。都认为银行业的IT外包已经是大势所趋,可追究灾备外包的根源,对深发展而言多少有些迫不得已。作为中小银行企业,深发展更看重的还是商业利益。看上去,外包了灾备这个非核心业务的IT建设,深发展失去了对灾备项目的部分控制力,或多或少,大银行对商业化数据中心的安全性还有些许担心,深发展对此却没有太多顾忌。毕竟,完备而成熟的灾备技术已经可以免除银行的部分忧虑,投资少见效快的外包项目更让深发展赢得了在运营层面信息化的宝贵时机。
放眼整个启而不动的银行IT外包市场,集成商们总不明白为什么银行总愿意独自进行信息化的艰巨努力,金融业务与IT应用,银行与IT企业的关系经过多年磨合已经十分紧密,可银行还总是把集成商们排斥在核心业务的边缘。
大银行不愿失去对IT系统的控制力,受到了技术储备、信任机制和成本核算三个关键问题困绕的系统集成商对银行一直没有什么说服力。显然,要想提高对银行客户的附着力,集成商还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努力。也许这个中国首个银行IT外包的长期协议因为远离银行的业务核心,缺少轰动效力,也许因为深发展是中小银行,并不能预示这一领域的服务市场就此敞开,但这个项目还是减轻了深发展的IT负担又让高阳获得了利益。对于竞争激烈的银行业,IT外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得失问题,当集成商为了提升实力开始新一轮努力,双方所遵循的都是现代商业的双赢定律。
深发展与高阳:谁迈出的步子更大?
高阳签下深圳发展银行3个亿的灾难备援外包服务合同,获得国内首个IT外包大单,这是高阳业务模式的新进展,看好IT外包的企业也认为获得这样的成绩不简单。但“第一”却并不一定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毕竟灾难备援的技术比较成熟,也离银行的核心业务外包相去太远。剥去了“首个”、“大单”的耀眼外衣,项目本身更多的则是启示意义
虽然业界都把IT外包作为未来赢利的方向之一,但在深圳发展银行与高阳科技签下灾难备援外包服务的合约前,IT外包的项目能有多大对于大部分中国IT厂商来说却一直是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直到10月中旬,国内首个IT系统外包大单传出:高阳数据中心与深圳发展银行就提供灾难备援外包服务签定了为期10年,总额约3个亿的合同。消息传出,银行业、IT业、咨询业纷纷发表看法,虽然立场和出发点决定了他们的观点各有差异,但还是传达了多方一致的看法:深圳发展银行从业务或者说准业务层面开始外包,这无疑是行业性的新动向。
这一“重大项目”的直接参与方高阳万国电脑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炳成透露:目前该灾备系统已经投入服务,反映很好,在业界影响也很大。但时值深发展正在与新桥控股洽谈股权转让事宜的非常时期,应客户要求,关于这个国内首个IT外包大单的详细情况当前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但据一位知情人士介绍,为了拿下这个项目,高阳前前后后一共努力了近两年时间,也“谈了接近两年时间”。可见,双方此次合作还是2000年高阳给深发展做核心业务系统和前置业务系统时打下的基础。
在为深发展开发实施核心业务系统的过程中,高阳其实已萌生了说服深发展把灾备业务外包的想法。“因为做完集中以后,安全是第一位的,深发展紧接着就要考虑灾难备份系统维护等问题,实际上这些投入会非常大,如果深发展自己去做灾备,光在设备上,10年的投入可能就不止3个亿了”。高阳正是看到作为中小银行的深发展的痛处,抓住时机,向深发展宣讲IT外包的好处。“正好高阳那时在考虑建一个提供外包服务的公司,所以就给深发展做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告诉他们哪些适合IT外包,哪些不适合,其间沟通了大概两年,最后才把外包这个模式给确定下来”。他所说的这个公司即是现在位于深圳发展银行大厦里面的高阳万国电脑系统有限公司,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高阳万国的诞生与深发展这个大客户确有渊源。
拿下了深发展3个亿的单子,高阳自然有了说话的底气,把它看作整个银行业信息化和外包业态发展的一个突破,该人士说:“我觉得这应该是业界的第一例,以前的外包最多只是一种维护。从业务的外包来讲,我知道的这是第一个”。
事实上,为了这个项目而高兴的并不仅仅是高阳自己,因为看到了银行业IT外包的希望,业界企业还是委婉的表达了对高阳的赞赏之意。专注于银行业的高伟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詹滨说:“站在同行的角度看,我认为高阳做的这件事还是很难得的。虽然一直在说外包,但实际上国内的银行对外包企业的选择是十分慎重的,据我所知,国内银行里以前还没有做灾难备援外包的。高阳能够赢得深发展的信任,把单子交给他挺不容易的,这需要很强的技术实力。”
与金融领域内的IT企业的乐观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咨询公司的分析员,他们一贯的冷静分析和审慎猜测似乎是给厂商的热情泼下凉水,但也让人们看到这一“IT外包第一大单”背后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易观咨询分析师王清宇估计高阳与深发展签下的10年合约可能是一种分段式的协议,即“在某一年限之内,双方会签订一个意向性的协议或合约,然后在每年当中按照合同规定的规范去做。而签下了合同也不表明10年后高阳就一定能从这个项目上收入3个亿”。易观咨询总裁兼首席顾问于扬就认为:“这种单子意义不大,根据国外的先例,这么长时间的单子,很难保证实施的过程中不会随着市场形势的改变而中断。这个合同更多的是一种合作意向,即在同等条件下,承诺优先采用高阳提供的服务,但不排除如果服务达不到客户的要求,或者价格超出了预算,或者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深发展可能会转向别的服务提供商。”
由于银行特殊的行业特性—安全第一,一直以来,国内银行尤其是几大国有银行的IT外包进展都是非常缓慢的。这个“业界第一单”在外包方面的拓展也是有边界的,按知情人士的话说,这“还没到业务流程外包(即BTO)那一步,深发展是花钱来租设备,但高阳不会去拿他们的业务数据,只是提供设备及设备管理。也就是说,掌握系统密码的高阳负责系统维护,而包括大客户信息在内的业务密码由深发展自己加密,高阳不会去主动获取这个密码,一来避嫌,二来在高阳看来拿到了也没什么用。”
从技术上讲,对银行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灾难备援系统就是一个备份作用,所以高伟达的詹滨认为:“对银行来说灾难备援不是应用,而是一种IT手段,它需要的是对基础架构的了解,对系统环境和软硬件的了解”。王清宇更直接的表示不赞同这个项目属于业务外包的说法。“简单的说这只是一个备份,不做任何处理,所以对于交易系统来说,这样的一个数据中心,没有牵涉到业务本身。”
灾备:IT外包的起点与终点?
政策限制、内部体制、安全考虑让IT外包总是徘徊在银行业务的边缘,银行与IT厂商密切合作了很多年,可看好金融市场的IT企业就是得不到国内大银行的核心大单。即便是高阳有了突破性进展,集成商们的“替补”角色也许还要持续很多年
银行外包已经喊了好几年,真 正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动作却一直没有出现。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除了显而易见的技术水平制约外,更不能忽视的是银行界自身的一些因素。高伟达执行总经理詹滨认为,外包市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问题,“金融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很多动作要受到政策的制约”。现在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并没有一家采取了外包形式。易观咨询的分析师王清宇在谈到银行外包时也有同样的看法,“国有银行的预算都是拨款性质的,不是商业性的支出,因此在这方面会更加小心翼翼。”
此外,遵循传统的银行业始终恪守着“保持内部完全控制”的规则。国内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普遍认为,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核心信息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外包可能会导致企业泄密。据了解,现在国内的很多大银行尽管也把部分业务和IT服务让提供商做,但这种合作大多局限在企业信息技术的外围,比如托管服务器、数据中心,目前还没有谁敢于将自己的业务运营外包出去。
换句话说,财大气粗的大银行并不在乎多养一个技术部门,正象王清宇所说,“从资产最大的国有银行角度看,由于今天的外包市场并不成熟,外包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如果使用外包,银行在评估外包方面所要花费的成本和精力之大,还不如它自己建设,这是他们为什么到今天为止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一个例子是工商银行在珠海南方软件园内建立了规模很大的软件开发中心,这支500人的队伍负责工行自己的软件研发,据珠海市科技局局长邱轼介绍,工商银行的软件中心每年创造的产值数以亿计。
寂寞的中国银行外包市场中,高阳的探路之举自然引起了系统集成行业的关注,深发展也成了银行业尝试外包的先头兵。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业内人士认为,深发展的非国有背景和规模相对较小是它能先吃螃蟹的重要原因。对于像深发展这样的后起商业银行来说,他们要做的是尽快用标准化的手段把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外包的风险依然存在,但是由于这些银行的规模相对较小,它用于评估外包风险的成本很可能会小于自建平台,因此更有可能选择外包。就像有关人士透露的那样:“如果深发展自己去做灾备这一块,光设备10年的投入可能都不止3个亿”,这是深发展最后选择外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