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从2003教育信息化预测2004热点

大投入,如何实现大产出?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校园网络都处在一种闲置、一种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运用硬件普及性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估计不超过10%,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仍未达到预期目标。可以说,硬件环境的大投入与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焦点矛盾,探索、研究、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效率、效果的显著提升的模式和方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投入与大产出是当代教育信息化产业和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2004年以及将来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调。

在过去的一年中,在推进教育信息化高效率应用、探求体制创新、消除数字鸿沟、应付突发事件等方面,教育界都做出了先锋性的探索,值得我们关注。现列出2003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领域,借以预测2004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非常时期,非常的网络教育

可以说,SARS对始终处于“辅助”和“边缘”地位的国内网络教育界来说是个绝好的宣传机会和发展契机。SARS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网络的巨大作用,增强了人们对网络教育的信心,许多教育单位萌发了建设校园网和开展远程教学的决心,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室等设备的采购量大幅上升,进一步加大了对校园网的投入。

然而,在一切回归正常,SARS的影响逐渐淡化,学校教育又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网络教育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拓展生存空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另外,在SARS期间,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与传统电视媒体传播的普及性与视觉优势相互互补,相得益彰,这说明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也是不可替代的。

2.教育电子政务攻坚,突破体制雷区

在经过被称作“2002电子政务年”的观念洗礼后,教育行业的“电子政务”——教育管理信息化在2003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已经部署城域网的地方,几乎都将教育管理信息化(MIS)和行政办公自动化(OA)作为首要部署的应用系统。但真正在“教育数据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决策”方面,很少有单位做得很好,而能够全面地用起来、真正起到革新传统办公模式效果的单位更是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在于只注重软硬件系统的建设,而忽视了教育基础数据的数字化、数据维护与更新的制度建设以及数据管理模式的建设,尤其是忽视了数据管理模式的建设。目前不少单位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多地倚重于软件应用系统,忽视整体应用软环境的建设和相关人员的培训。特别是现行行政体制与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冲突的问题,导致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相关系统已经部署,但应用仍然处于最简单的层次,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育电子政务要向深层次推进,必须要有管理理念、技术规范、基础数据库、安全体系、人员和制度的突破,要处理好管理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流程调整、利益格局调整所带来的与现行体系的矛盾和冲突。

3.新课程引领信息化、资源整合突破教学应用瓶颈

新课改成为200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南针和核心,教育信息化被烙上了新课改深深的印记。首先就是对新课改中重要板块的研究性学习的支持,不少科研机构和学校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相关课题的研究,国内主要的教育软件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并逐步推广应用;同时,对新课程改革评价的支持工具及其它相关工具的研究和开发也正在逐步深入中。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类新教材同步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需求在各地都十分迫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结构性缺乏在这一年里显得相当突出。

有效资源内容匮乏涉及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问题。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老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老师制作的资源虽然满足个别老师的应用需求,但却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进行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难以被他人引用。

针对有效资源内容匮乏这一现状,在一定区域内资源内容的建设可以由基层的教育行政机构出面组织,采取以老师收集整理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工作,每个老师做几个学习单元,几十个老师一起就可以有几百个学习单元,采用这种资源整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起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参与资源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与使用意识,体现区域性教学的特色。比如广东佛山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佛山区域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采用了这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一致肯定。

4.架起信息彩虹,跨越数字鸿沟

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就在于教育。如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中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在教育资源、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上的差别,从而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信息技术的采用和信息技术教育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为此,教育部先后实施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暨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等重大教育信息化项目。

这两个项目对于促进西部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些示范点和高校,可以实现进一步的辐射,形成先进科学技术与知识的传播基地,它可使东部和中心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被西部和农村共享,突破常规的线形发展趋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国教育的均衡发展,消弭“数字鸿沟”。但要真正实现这个目的,这些工作还是不够的,如何使这些硬件设备充分地利用起来,有后续的资源更新,有人力支持与投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良性运转,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像以前一样,只是一次性的硬件投入,那将被历史证明又是一次巨大的浪费。

5.城域教育网络探求新结构模式

2003年是我国继续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的一年。如何寻找出最优化的经费投入方案和应用模式已经成为影响教育信息化能否顺利推进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由于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具有“一次性投资大、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用高”等特点,不同的投入方案间的经费和应用效果的差别非常巨大。在这一年里,各地基本都沿用了加大城域网建设投入,将主要的财力集中到教育信息中心(IDC)的建设上,采用集中式架构为下属学校和单位提供服务,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思路。具体来说,就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充分考虑各级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肥中心,瘦学校”的集中式架构,把城域网主要的网络应用、教学资源、信息服务等功能集中在网络中心,学校用“节点”的方式接入“中心”,获得应用服务“独立子系统”和信息、资源。如图所示。

“肥中心,瘦学校”集中式架构图

集中式架构可以很好地解决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的问题,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同时可通过高效的部署和科学的管理服务整体提高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6.无线网络,追求教育无限

无线局域网被认为是下一代IT产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之一。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无线网络逐渐走进了校园,这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网络连接方式,正使知识的获得和传授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随着国内外知名的大厂商纷纷涉足无线教育领域,无线教育也逐渐从高校下移到中小学,校园内的无线教学新模式初露端倪。

无线网络技术的逐步普及无疑为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尤其是具有速度快、价格低、安全性高、易实施、应用灵活五大优势的无线局域网,将会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最新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同无线校园网目前的成本仍然较高,在国内还没有达到普及程度相比,移动通信服务以其较低的成本将触角深入到校园要容易得多。2003年国内出现了大量的通信运营商同教育机构合作,提供“家校通”、“一卡通”等短信服务,利用移动通信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信息沟通。家长通过自愿定制的方式,便可以通过短信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学习成绩、近期活动等情况等,这种服务方式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移动电话普及率高的地方)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7.跨越式发展研究,大投入实现大产出的探索

对于教育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能否实现常规方法所不能取得的效果?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否实现“大投入大产出,高投资高效益”?教育信息化的服务产业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项目在这些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该项目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旨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改革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基本目的就是探求信息化给教学效率提高所能带来的最大可能性。该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探求运用信息技术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先进的教与学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双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并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探索深层次整合的各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跨越式发展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工作,而是一个研究与服务相结合的实践项目,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实施活动和实施计划。这种指导实施不仅仅是泛泛的远程指导,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报告和讲座,而是要深入到教学实践一线,进行有针对性的、点对点的指导,不仅从理论、方法、技术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还要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一一进行认真的修改、点评,此外还要对实验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对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各类硬件故障和软件问题给予咨询和解决,它是一种带有超前意识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力图将咨询、服务、指导、培训、设计结合起来,深层次推动学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实现发达地区的教育跨越式发展。

8.产业化运营,寻求体制创新

无论在什么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都是一项投资巨大、影响面广的系统化工程,如何减轻信息化的投资压力,保护原始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投资的效益,使教育信息化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教育信息化能否进一步深入推广下去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问题在2003年变得非常突出。从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信息化投资模式来看,投资基本由政府(教育局)统筹安排,以一次性财政投资为主,教育信息化相关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方面的投入基本为空白或者数量非常有限,学校在信息化工程后装备水平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后续的使用、管理、维护基本上全部要由学校来负担。由于目前信息化本身并不能产生经济意义上的收益,除了财政拨款外信息化就成了“无源之水”,这部分后续发展的费用必须由学校挤占有限的办公经费来维持,各信息化单位负担沉重,在获得新的投入前,教育信息化基本都停滞不前;同时,目前的投入考虑的几乎全部是硬件、软件、培训等硬性投入,而没有考虑到运行过程中的人力成本,导致教育信息化缺少必要的灵活性,很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种种因素,使可持续发展问题在2003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逐渐浮出水面,并引起多方的关注。特别是对那些新增加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单位,可  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制定信息化规划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为了保证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改变目前的投资模式(如将原来一次到位的资金,分成几大类后分期投入)外,也有单位另辟蹊径,把自身教育的品牌和优势资源作为运营成本,积极探索可行的附着在教育信息化上的商务运营模式,对一些不对教学直接产生影响的领域进行产业化运营试验,使信息化具有“自我造血”功能,依靠运营实现以网养网。例如,建立网络实验班,学生自带计算机到学校;在本地的教育门户网站上发布商业性收费教育广告;将本地的优秀教学资源对外地进行收费性服务;通过与运营商(如宽带建设商和通信服务商)合作运营,进行利润分成;提供“教育卡”或移动短消息进行信息增值服务等。目前这些方式由于还处在探索阶段,这些发展趋势很值得关注。

如果用“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来形容2003年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的话,2004年将是“网络时代的教育创新”,一方面将继续保持稳健的步伐和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资源建设,教育电子政务推广等方面稳步前进,另一方面,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年里将是目前为止教育信息化最富创新的一年,面向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事物,新机制将不断涌现,具体会出现怎样的新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