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21世纪的教育技术-走进教育信息化——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访谈

编者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点亮了一盏“阿拉丁神灯”。信息技术的发展正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时下,基础教育广泛地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热潮,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基础教育开展教育信息化,我们带着系列基础教育信息化关注的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

祝智庭,男,曾获荷兰Twente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师大特聘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导。他还担任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教育部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理事、国际著名杂志JCAL(计算机辅助学习)编委等职。

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 广泛运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你能否谈谈教育信息化的由来?

祝智庭教授(下面简称“祝”)我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颖的教育形态—— — 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 在社会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 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 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政府相继制定了推动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问:你曾经说过,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国外学界的“教育信息化”概念是怎样的?

祝: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信息化”这一理论性,也不要去做各种各样应付差事的表面文章。要耐下性子,静下心来,深入到班级、课堂,反复研究琢磨,掰碎了、嚼碎了,仔细体察体味;再走出去看一看,多一点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出一些实实在在的精品。三是不要固守陈规,“穿新鞋走老路”。要解放思想,联系实际,通过开拓思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创新。要使课题研究的过程变成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武装教师的过程,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的变革成为素质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千万不能满足于将黑板变成了白板,将粉笔变成了键盘,将挂图变成了动画,而忘记了呈现方式之外的更为重要的东西。四是不要把课题研究变成几个人的孤立的事情。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总体安排,统筹计划,组织好研究队伍,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既要有骨干研究力量,又要使课题研究成为全校师生踊跃参与的重要工作。标志性成果的产生与全校范围的广泛应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把课题研究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志们,千所实验校是一个很大的荣誉,也包含了很重的责任。课题研究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也包含了发展的重大机遇。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围绕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部署,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度,坚持与时俱进,自觉学习新思想,掌握新知识,认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切实把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工作做好,为在全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最后,祝课题研究圆满成功。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则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并且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英译法Informatization,约占90%,Informationalization,约占6.5%;Informationization,约占3. 5%。我是在网上做资料研究时发现这一现象的。西方人似乎不喜欢像“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之类的高度概括的概念。他们用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IT in education(信息技术教育应用),E-learning(电子化/数字化学习),E-Education(电子化/数字化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基于网络的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Cyber Education(“赛伯”教育),Virtual Education(虚拟教育) 等。我认为IT in Education的语义与教育信息化相近,E-Education和E-Learning与信息化教育的意义相近,而其它名词主要与网络化教育相关,代表着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主流。但是,尽管名称或概念上有所差异,其所包含的主题内涵还是十分相近的。这种情形有点像“电化教育”一样—— — 一个中国化的名词,很难找到一个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英文译法,但这并不影响其内涵的发展、传播与交流。

问:你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多年,对国内外的教育技术发展很了解,你能不能勾勒一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祝:对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媒体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
从教育层面上看,教育信息化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教材多媒化: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的表示变成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

!资源全球化:因特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可方便地享用。

!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学习自主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事实上,超文本? 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网络学习资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任务合作化: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计算机合作的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的小组作业和计算机扮演同伴角色等形式,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环境虚拟化: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
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现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Learning Portfolio),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系统开放化:系统开放化主要体现在内容开放、结构开放、功能开放这三方面。内容开放是指能通过超链实现本地资源与远程资源无缝连接,内容空间可无限扩展扩张;结构开放是指可利用构件化技术,允许随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扩充教育系统的能力;功能开放是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能够支持按需学习,适时学习与弹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

问:很多人都感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意义,但总觉得有些模糊,你认为该怎样看待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作用?

祝: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的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由此必然出现二个趋向:一是在教育过程中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二
是教育者本身必须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另一方面教育者可以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就是出于对现行教育状态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变革之路,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相信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我称之为教育改革的技术路线。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是互相交织的。

我们相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并非出于对高技术的盲目崇拜,而是因为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中的信息分布形态,从而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信息时代的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而学习者也可以作为教育者。我在这儿提出
“教育关系”这个概念不知是否合适! 必须注意并非任何教育变革都是合理和有效的。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改革,必须认清当前世界教育变革的大方向,清楚地认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革新的教育有什么特征!

问:今天基础教育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热情很高,你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有何看法?

祝: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衡量国与国之间差距的天平秤。现在看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鸿沟”正在日益扩大,我们必须要有适当的对策来迎接信息化的挑战。我国教育部已经制订了关于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政策,并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这是非常明智的。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来实现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称为“计算机课程”。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这时才称“信息技术课程”。目前,仍有许多国家或地区还都是把计算机作为单独课程来开设。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是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我认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让他们能够确定信息问题或信息需求,决定适当的信息策略,快速检索和获取信息,有效地整理和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形成有用的信息作品,以及评价与展示信息作品。通过信息能力的发展带动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为达到这一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就不能走就技术论技术的老路,单纯学些信息技术知识和软件工具使用技能,而应该以信息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围绕解决问题的任务而展开教学,当然这些任务都是需要借助信息工具来实现的。除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教的工具和师生沟通工具,并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的工具和解决学科相关问题的工具,逐步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问: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许,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怎样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或者说基础教育界应该怎样切实地去做?

祝:这个问题很实际,我也一直在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作努力:

一是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关于这点,不少人罗列了很多方面。我个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拟人”和“拟物”两大方面的作用。“拟人”作用是指计算机可以扮演导师、学员、学伴和助手的角色。“拟物”作用是指计算机可以构造教学情景、
资源、教具和学具。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做到人机优势互补。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把机器擅长做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人擅长做的事留给人做。

二是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从目前国内的信息教育技术应用实际情况来看,存在许多片面性,一讲到计算机辅助教育似乎就是开发课件。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学习材料,光有课件还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系统。一般说来,一
个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除了课件外,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并且还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
因此,教学设计应该从经典的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严格地说是E-Learning。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其学习内容是交叉学科专题,所主张运用的教学模式是研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教学周期是以星期或甚至以学期为单位,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电子作品。而经典的CAI设计核心是教学内容设计和以课件开发为中心,其学习内容是单学科知识点,主要的教学模式是讲授/辅导、模拟演示、操练/练习。教学周期是以课时为单位,教学评价是依据学生的行为反应。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这些特点在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师培训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我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和实践的出现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必然趋向,标示着教育技术正从教学技术(教授的技术) 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技术(学的技术)。

三是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在实施信息化教育时应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此我的建议是:

!信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教育应该与信息化教育相结合,在进行信息科技教育时,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

!人脑+电脑:人脑与电脑应该协调作用,实现功能互补。电脑可以极大地减轻人们在信息记忆和简单性加工方面的负担;人们可以把脑力集中于研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在教育上,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从单纯教知识转变为注重教方法,从学习解决结构化问题到解
决半结构化问题。

!左脑+右脑:有人批评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是左脑型学校,因为目前的教育方法以抽象性知识的灌输为主,比较适合于善于形式思维的左脑型学生。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得那些右脑型学生更容易获益。

!创新+爱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动化教学,教师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方面和情感教育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因素。为此,首要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学会如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一种可行的办法是鼓励资源共享,让他们懂得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不是搞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性开发。

问: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日渐逼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信息能力的培养日渐为基础教育所重视,你认为信息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祝:有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说的是由于信息素养或信息能力的缺失,使得我们处于“坐在金山上挨饿“般的尴尬和痛苦。在工业化以前的社会,如果说一个人缺乏基本的“读、写、算”能力是文盲的话,那么,信息时代中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就是现代的文盲。信息能力已成为信息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强化自身信息能力,我们的教育必须通过信息化教育来加强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按照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说法,信息素养或信息能力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六大技能:一是确定信息任务与需求的能力;二是决定信息策略的能力;三是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四是选择利用信息的能力;五是创建与整合信息的能力;六是鉴定评价信息作品的能力。我认为,作为更高层次的要求,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能力。算法思维可以看作是在人机共生社会中的高级思维能力。有了这种思维能力,不但可以大大扩展人们有效利用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人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的自信与理性。

问: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使命,你是如何看待创新教育的" 信息化教育怎样为创新教育服务?

祝: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人才的素质集中体现在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技能三方面。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包含常规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些思维与人们的知识继承、知识重组与知识创新能力相联系。从人格方面来说,创新人才既要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又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大量的创新活动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科学学告诉我们,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为了回答“是何”、“如何”、“为何”之类的问题。我认为,当我们进行创新教育时,光有这三类问题还不够,还应该加个“若何”,就是如果的意思,也就是英语中的“if”。有了这个“若何”,就是鼓励学生对事物产生质疑,进行大胆假设、比拟或甚至虚构,如此也适合于文科,包括文艺。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教育模式。我提倡一种基于问题的创新教育模式,围绕着“学解老问题——— 解决新问题——— 解决难题——— 发现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学习解决一些老问题,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得出一些规律,再试着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并且尝试解决一些较难的问题。还要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发现问题和创新,不一定需要高科技,而在于引导他们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信息化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用一句话说,信息化教育实践为创新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更加理想的操作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化教育就是创新教育。信息化教育要产生创新教育的功效,必须依托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策略、模式和方法。为此,我们主张研究型、资源型和合作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这三种模式可能是交织在一起的。

问:你认为当前我们电化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祝:近年来,我参加过不少电化教育方面的优秀论文评比,也看过不少相关的论著,我认为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警惕:有想法,没方法;有经验,没实验;有议论,没理论。具体来说:

第一,理论研究方面不够深入,缺乏扎实的理论指导,又缺乏足够的实践支持,流于一般议论或纯属主观臆断;

第二,应用研究缺乏系统方法和实证过程,没有实验数据佐证;

第三,设计方案、技术产品方面的论文也缺乏应用案例和评价;

第四,总体上尚缺乏具有开拓性的前沿理论研究和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