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伴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美国社会学研究者曼纽尔?卡斯泰尔从理论角度就“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指出:“网络就是一组相互联结的结点,……其所有的结点,只要他们共享信息就能联系。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开放的系统,在不影响其平衡的情况下更易于创新”[1]。同时,就信息社会与网络之间的关系问题,卡斯泰尔也提出的自己的观点:“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社会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围绕网络构成的,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2]”其后,1993 年,美国政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报告的提出,更使得互联网络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技术框架。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问题,并将之作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突破点。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美国,甚至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焦点。

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信息化问题实际上早在1993 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NII 计划之前,就已初露端倪。1990 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Kenneth C. Green教授首次提出了“Campus Computing”(校园信息化)的概念,并于同年开始了针对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项目:Campus Computing Project(CCP)①。该项目至今已持续13 年,是目前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高校信息化研究项目。

受其启发和影响,2002 年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共同启动了亚洲地区第一个国际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ACCS(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 ②。可以说,目前,有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研究者的重点研究课题。

从理论上来说,所谓“高校信息化”,即以信息通讯技术(ICTs)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数字化校园为技术构建基础,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进而促进高校的管理、教学及科研的水平和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人才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系统建设工程。但是另一方面,虽然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带入了信息时代,将学校课堂从印刷文本教学带到了多媒体教学。然而,技术本身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只能提供某种应用方式的可能性,而无法完全决定应用的最终效果。
高校信息化同样也是如此。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高校构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是,究竟如何来规划、建设、应用和发展这些可能性,仍然是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不可否认,尽管近年来,中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由于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差距。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如教育现代化一样,同样也存在着“早发内生型”信息化和“后发外生型”信息化之间的区别。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这样的“后发外生型”信息化建设来说,虽然存在着诸如起步晚、追赶任务紧等劣势,但同时也具有目标明确、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这样的优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方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可能对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拟就美国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概况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以期从中获得一些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有益的经验。

一、美国高校信息化基础建设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站(Web Site),作为在数字空间之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渐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中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入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在如今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重点的时代中,学校是否建立了校园网站,或校园网站所有提供的信息类型和服务项目,甚至校园网站本身设计技术的优劣、网页界面的美观与否,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校园信息化程度和社会声誉的一个重要标志。[3]

CCP 项目2002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美国高校校园网站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正在逐步增加。例如,有75.5%的高校在其网站为高中生提供入学申请服务,该项目在1998 年和1999 年的比例分别为55.4%和69.5%;能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目录的高校,也从1998 年的65.2%、1999 年的77.3%提高到2002 年的82.0%。另外,目前有55.1%的美国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一门或一门以上完整的在线课程;70.9%的高校能够提供在线课程注册服务,而在2000 年、2001 年,该比例分别为20.9%和43.1%。同时,在校园网络之中,具备在线提供学生成绩单(student transcripts)功能的高校比例也增加了3 倍,从1998 年的17.6%提高到2002 年的55.2 % 。美国高校内的电子商务(eCommerce)和电子服务(eService)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40.1%的高校已能够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信用卡支付。“不过,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高校情况各不相同。通常,公立和私立大学所能提供的网站服务项目要比四年制学院和社区学院多一些,内容也更加详细。[4]

除校园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以外,美国高校在校园网络的技术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趋势,其中尤其以“校园门户”(Campus Portal)①技术和“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②最具有代表性。校园门户技术,作为一种新式的网站设计方法和体系,虽然其作用和价值问题的探讨始于四年前,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该技术已从以前的抽象技术概念逐渐进入实践性运用阶段。研究者普遍认为,“随着校园网门户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能够提高各大学校园网络的运行和服务效率。[5]

CCP 项目2002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开始采用“校园网络门户技术”。至2002 年秋季,有21.2% 的大学已开始使用“单个或初步的校园网门户技术”。另有20.4% 的被调查高校则宣称,目前他们的“校园网门户技术”正处于建设或安装阶段。同时,约有29.5%的高校承认,他们正在考虑或讨论这个问题。

同时,另外一些调查数据也反映了“校园网门户技术”在美国各高校的应用情况。例如,有24.9%的调查对象已制订有关该项技术运用的发展规划。另外,对“为学生的校园网络服务项目提供校园网门户技术”的重要性评价指数,也从2000 年的5.2、2001 年的5.3提高到2002 年的5.5③。

美国高校校园网络技术建设的另一特点是,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美国高校也开始在校园中采用该项新技术。根据国际无线局域网协会的调查表明,无线局域网可极大地提高局域网络的应用效益,能够降低运行成本40%,提高应用单位效率6%。使用无线局域网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有线网络布线的需求和与布线相关的一些开支,还可为用户提供灵活性更高、移动性更强的信息获取方法。

2002 年调查发现,目前,美国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发展无线校园网络。与2000 年的29.6%和2001 年的50.6%相比,目前已有67.9%的调查对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络。其中,有10.0%的被调查学校已建成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该项的比例在前两年分别为3.8%和6.4%;9.5%的美国高校计划将在2003 年底以前开通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同时,与2001 年的24.3%相比,2002年有34.7%的被调查高校已制订建设无线校园网的计划。这些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技术发展趋势。

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无论从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设施购置和维护,还是从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及服务上来说,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资。那么,美国高校的校园信息化经费投资状况如何呢?

CCP 调查结果清楚地显示,无论在信息化建设经费预算,还是在技术设备购置支出方面,美国各类高校都出现了大幅度削减的局面。

与2000 年11.4%和2001 年18.0%相比,在2002财政年度,高达32.6%的美国高校削减了学术信息化的经费预算。在各类高校中,受信息化经费预算减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公立大学,约有55.5%的公立大学认为,预算减少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术信息化发展。同样,在高校管理信息化方面,经费支出也出现了大滑坡。与2000 年的11.7%、2001 年的18.3%相比,2002年有31.0%的美国高校减少了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经费预算。这种情况在公立大学表现尤其突出:有45.9%的公立大学削减了本年度的管理信息化预算,而在2000 年和2001 年这个比例则分别只有14.4%和26.6%。

不过,尽管如此,这种情况并非绝对意味着美国高校在IT 经费预算上的总数在不断减少。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了各高校在IT 投资方向出现了变化。调查发现,在上述项目经费预算减少的同时,各高校在系统升级或更换ERP①方面的投资仍然在不断增加。只有8.4%的被调查高校认为,这种经费预算削减会影响到学校的ERP 软件和服务建设。实际上,33.8%的高校表示,将会在2002-2003 年度增加对ERP 系统的投资。不过,也有17.7%的高校将计划推迟ERP系统的更换和升级的时间。

CCP 项目的负责人Kenneth C. Green 博士认为,“虽然这种IT 经费预算削减的情况将会影响到美国高校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现况来说,实际上仍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6]根据以往的研究,他认为,对美国高校来说,技术设备经费的上下波动通常以7 年为一个周期:在第一年刚开始时,高校的技术经费投资快速攀升,以后上升幅度则逐年下降,到第四年开始进入低迷阶段,第七年则跌入谷底,随后开始慢慢复苏。例如,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晚期,美国各类高校的技术经费预算都开始剧烈增长,加强校园IT 基础建设,促进教学信息化发展,开发校园网络服务项目以及扩展和提高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实际上已开始进入萧条期。

与这种信息化经费削减相对应,一些美国高校不得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想方设法减少经费支出,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美国高校中出现了“外包”②现象。调查显示,目前已有超过20%的美国高校将部分或全部校园IT 服务“承包”给了专业的IT 服务公司,其中所涉及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远程学习系统及其软硬件技术支持和维护、数据中心以及校园网络系统的管理等。许多美国高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信息化经费削减所带来的经济压力。[7]

二、美国高校信息化管理、规划和政策概况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技术层面的建设仅仅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组织和管理层面进行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例如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化。只有将这两方面的建设统筹规划和系统组织起来,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校园信息化的作用。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它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部门,而且需要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密切配合和参与”[8]。因此,校园信息化首先应该有一个相应的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从而能够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校园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20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CIO 体制①开始在美国高校中出现。通常,美国高校中的CIO,属于是副校长级别的高级管理职位,其主要职责是制订和管理整个学校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及实施工作,同时也负责学校信息化日常工作的管理。“目前,美国高校CIO 的具体工作范围一般包括: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以及校园语音和数据通讯项目等。在有的美国高校中,CIO 也可能会负责整个学校的媒体服务、电子资源、打印、复印及邮件服务等项目。[9]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美国高校中,已有69.3%的被调查学校设置了CIO 职务,而且还有4.2%的未设立CIO 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许多研究者都认为,CIO 对于美国高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技术规划、管理和政策制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美国高校CIO 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制订全校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CCP 项目2002 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CIO 开始重视校园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划问题。目前已制订至少一项信息技术规划的高校,从1998 年的48.0%、2001 年的63.3%提高到2002 年的70.6%。这些信息技术规划主要包括:“信息化设备的购置和更新规划”、“校园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网络门户技术服务项目规划”、“远程教育规划”等。

在制订全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同时,高校CIO 的另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各校的中、长期IT 建设重点。CCP 项目2002 年的调查表明,在回答“在今后的二至三年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一项IT 任务是什么?”问题时,“帮助教师将技术与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依然被列在首位:24.4%的美国高校将此项视为其学校IT 工作的首要任务。

另外,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多数美国高校的CIO都对校园信息化的一些策略性重点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例如,在对涵盖教学、人员、预算和网络服务等内容的共计29 项问题的重要性进行程度评价时,下列问题在重要性上被置于前四位:“明确校园IT 建设的目标”、“IT 工作人员的培训”、“网络教学资源”和“课程管理系统”。这四个问题的评价指数都超过了6。

上述这些情况都说明,一方面,高校CIO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上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信息化问题被许多美国高校当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中心自然也应围绕着教学而进行。所谓“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范围的改革过程。研究表明,目前美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如电子邮件、BBS、课程网页及各种电子资源等。
(2)在线教学,如“学习课程管理系统”(LMSCMS)②。
(3)息技能培训,如针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培训。
(4)教学信息化政策的制订,如鼓励政策、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

CCP 项目2002 年的调查显示,美国高校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发展非常迅速。目前,69.5%的高校班级已在教学中使用电子邮件,前两年的比例分别为64.1%和59.5%;与2001 年的47.4%相比,如今已有50.3%的高校课程在使用各种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约有34.8%的高校课程已建立课程网页。另外,调查还显示,已有26.9%的高校教师拥有了独立的网页,该项比例在1999 年仅有19.0%。

不过,研究者也发现,“与以往情况相似,不同类型的美国高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差异仍然是
明显的。[10]”例如,在公立研究型大学中,有49.0%的课程已建立了包括各种教学资源的单独网站。但是,在私立四年制学院中,尽管它的课程网站建设速度也非常快(从1997 的15.2%提高到2002 年的31.3%),但仍然远远抵于私立大学的发展速度(从1997 年的28.8%增加到2002 年的51.6%)。

同时,2002 年的调查结果再次证明了CMSLMS作为一种核心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数据显示,使用CMSLMS 的美国高校比例从2000 年的14.7%提高到2002 年的26.5%;47.5%的美国高校已将CMSLMS的使用列入规划。与此相对应, 在那些已使用CMSLMS 系统的美国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着手制订单个CMSLMS 技术标准。调查数据显示,82.1%的调查对象宣称,他们已在2002 年秋季之前制订了单个CMSLMS 产品标准。“在CMSLMS 的采用标准问题上,可以说是在高校信息化过程中,比较少见的学校政策制订步伐超前于学校信息化实践的典型例子。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美国高校的信息化主管人员和教学技术委员会的基本态度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只选择一种适用CMSLMS 系统。[11]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各美国高校对CMS系统应用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说,及早制订相应的标准,不仅有利于加快CMS 的应用,同时也可简化用户技术支持服务。

实施教学信息化,离不开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技能的培训。从CCP 项目过去12 年的调查数据来看,在美国高校中,要求全体本科学生都必须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学校比例,虽然每年的增长幅度不大,但一直都在稳固增长。例如,在1992 年,31.4%的被调查高校规定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参加IT 教育。到1999年,增长到39.3%;2002 年则提高到43.6%。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2 年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这种规定性的计算机技能教育开始适用于美国高校的教师、管理人员或全体教职员工。不过,目前有这种规定的美国高校比例不高,平均只有10%,而且不同类型美国高校的差异也较大。例如,在社区类学院中,要求全体人员都必须接受IT计算机技能教育的比例较高,62.5%的学院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必须参加培训;15.7%的学院要求教师必须参加培训;10.9%的学院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参加。与此相反,无一所私立大学要求教师或管理人员必须参加计算机教育培训。在公立大学中,也只有5%的大学有类似规定。

信息化相关政策的制订,同样也是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CP 项目2002 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虽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比例在逐年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与之相配套的学校政策制订工作却要相对滞后得多。目前,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在对教师进行个人工作评价或职称评定时,能够按照学校明确的政策规定,将教师在IT 方面所做的工作考虑在内。例如,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已制订将“IT 技术的教学应用当作教师个人职称和职务晋升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政策的学校仅为17.4%(1999 年为13.4%)。正如研究者指出的,“虽然今年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这个数字显然是太小了。这方面的工作应该是各高校今后信息化相应政策制订的一个重点。[12]

三、中、美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比较及启示

通过以上对美国高校在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管理、规划和政策等方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近年来,校园信息化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其在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图书资源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某些方面借得我们进一步吸收和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我国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自20 世纪90 年代CERNT 建成之后,迄今已有近千所高等学校建成了校园网络,67 所高校已经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无论在基础建设还是教学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信息化相比,国内高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ACCS 研究项目的调查数据表明,与美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相比,国内高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见表1):

(1)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站提供的服务项目、无线网络、设施联网率、网络传输性能和电子商务等。

(2)校园信息化管理、规划和政策,如CIO 体制、教学支持部门、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相关政策等。

根据ACCS 项目2002 年的统计数据,在表1 所列出的中、美高校8 项校园信息化建设项目比较数据中,除“制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一项外,国内高校在其它7 项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美国高校。其中,比较突出的差距表现在:无线网络、校园电子商务、CIO 体制建设和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方面。

首先,在校园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方面,虽然国内有一定比例高校的网站能够提供这些信息和服务,但与美国相比则要低得多。例如,目前,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完整在线课程”的比例(32.1 %)仅为美国高校的二分之一;同时,在“期刊和参考书资源”方面,已有76.4%的美国高校能够提供此类服务,而国内高校只有45.1%。另外,差别最为明显的是校园“电子商务”情况,目前只有4.2%的国内高校能够提供在线支付费用服务,而美国则达到了40%。同时,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联网率及网络传输能力方面,国内高校的情况也相对要落后得多。

 

其次,在CIO 体制方面,美国高校已有69.3%的被调查对象设置了CIO 职务,而且还有4.2%的未设立CIO 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显然要落后得多。目前,已经设置CIO(或类似职务)的高校仅占被调查高校的3.9%,其余的高校都没有开始此方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考虑设立此职务。

再次,尽管国内高校在“制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政策”方面的比例高于美国高校,但同时,在“教师所开发的电子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方面,目前已制订了此类政策的国内高校比例却远远低于美国(45.8%),其比例仅为17.5%。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国内高校在信息化政策的制订方面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众所周知,信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复杂要求,盗版和非法复制已成为电子时代之大敌。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果学校方面不在教师所开发的电子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将可能对教师开发、应用和传播电子资源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上述这些情况说明,在今后的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国高校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加大建设和工作力度,努力使信息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