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推动自主创新的优势平台

  【IT168 资讯】已成功举办五届、先后推动15000多个项目顺利实现供需对接的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近年来在全国技术转移市场上声名鹊起,为科技界、企业界所瞩目。为进一步完善功能、塑造品牌,12月7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6·18"组委会办公室,联合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共同主办"6·18"品牌发展研讨会,本次活动得到人民日报社广告部、经济观察报、新浪网、雅虎中国网、价值中国网、北京大学海峡西岸发展研究会的倾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协办。

  福建省从2003年开始举办项目成果交易会,搭建科技项目供求双方对接、转化的平台,采用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双向互动与对接。通过这个平台,向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征集符合福建产业发展需要的大批项目成果,推介福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难题和各种企业需求,推动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国内其他同类展会不同的是,"6·18"提出并实施了"三天盛会、常年对接"机制,除了办好三天展会外,一年365天都在从事项目征集和对接、转化、落地工作。组委会办公室不仅设立了功能强大的"6·18"网站,24小时提供咨询服务的"969618"电话热线,专业化信息服务的《"6·18"博览》半月刊,还不定期的举办"6·18"项目茶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福建企业开展各种专题项目对接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对对接项目还专门组织跟踪落实,帮助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难题,符合条件的还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

  五年多来,福建"6·18"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效果越来越好,已从区域性平台逐步走向全国性平台,并以更快步伐迈向国际化,其品牌效应逐步体现。参会参观人数由第一届的3万多人,增加到第五届的11万多人。由福建省政府一家主办发展到第五届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十个部委和福建省政府联合主办,吸引了全国60多位院士、2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以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位科技界、企业界、产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宾客参会参展。"6·18"参与的面不断拓宽,影响日益扩大,第五届"6·18" 甚至还吸引来了农民、军人、商人、学生参会。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学子相继成立了北京大学海峡西岸发展研究会和厦门大学"6·18"促进会;清华大学也组织博士生赴闽开展"关注海西,关注6·18"的实践服务活动;旅京闽籍企业家林永青、吴丹热心支持"6·18"平台建设,发挥其优势与"6·18"组委会办公室联合开发了中国618技术项目交易网。

  五年来,"6·18"交易会共共征集项目成果近3万多项,对接项目12000多项,其中合同项目7352项,其中,征集境外项目成果4000多项,对接的境外项目1062项。台湾项目成果2000多项,对接200多项。目前,约60%的项目已落地转化。在这些落地项目中,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逐步增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项目逐步增多、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也逐步增多,充分体现"好"字优先、又好又多对接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福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素质提升,被福建省决策层誉为"海西建设的加力器"。

  "6·18"以其自身的成效和独特魅力,已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张靓丽的名片,吸引了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家领导到主办单位领导,从国内专家到境外人士,从参会企业到普通受众,各方人士对"6·18"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厚望。曾培炎副总理为第五届"6·18"发来了贺信,国内外不少知名人士、政要、专家及企业界人士都对"6·18"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6·18"不只是一个展会,而且已经变成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平台。"6·18"以体制、机制、服务的三大创新,推动着这一平台的持续发展,培育并扩大了平台品牌的影响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6·18"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林锡能表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指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为进一步明确"6·18"在海西自主创新中的地位、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个新时期要求"6·18"需要更清晰差异化品牌定位,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技展会平台;需要建立在国内更高的知名度与更大的影响力。

  多次参加"6·18"并对之充满感情的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佃水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中,科技成果转化难是长期存在的。全国每年都有很多的科技成果的展会,试图来破解这些难题。但6·18有其鲜明的品牌个性,它的特点首先在于真正实施了"三天盛会,常年对接"。因为这使信息的交换、感情的交流都更加深入。他希望"6·18"更多地重视科技中介的作用,并在农产品加工技术方面大力推动,以此帮助解决"三农"问题。

  对"6·18"品牌建设,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品牌联盟董事长王永认为,全国各地都在打造各自的会议展览的品牌,福建创造性地提出"平台品牌",在全国应该是最早的,这也是一种创新。目前全国各地都相继在做平台品牌这件事,但都还没有提高到理论这样一种高度。"平台品牌"这个概念值得品牌专家们认真思考。

  人民日报社广告部主任胡斌则认为,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经过五年的积累,从平台规模扩建和层次完善,到组织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都有不断的提升,目前正从省级会展品牌迈向优异会展品牌。经过时间的积淀,"6·18"品牌的内涵会不断的丰富,品牌的价值也会不断提升。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品牌也不是一天造就出来的,所有品牌的建立和提升必需以时间的积淀作为基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来将扩展平台、提高层次与完善结构;积累经验,增强组织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丰富资源的积累,提高整合营销能力;稳固商务资源对接的可控性;建立品牌意识,树立优势形象。

  而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和北京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主任李建华都认为,"6·18" 需要充分利用北京市科技资源集中优势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京闽技术市场的合作,以此增强 "6·18"实力,提升品牌效应。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数字传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子忠,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栏目总编辑胡泳,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广告系名誉主任李传屏,中国著名传媒专家张长城、价值中国网总裁林永青等就"6·18"品牌的核心价值及定位、品牌提升策略、品牌传播策略等进行了专题演讲。

  研讨会专家发言选辑:

  常年对接树立 "6·18"的品牌个性

  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佃水认为,十七大报告强调在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中,科技成果转化难就是长期存在的。全国每年都有很多的科技成果的展会,试图来破解这些难题。但"6·18"有其鲜明的品牌个性,它的特点首先在于真正实施了"三天盛会,常年对接"。

  "6·18"从一个区域性的展会品牌发展到全国性并迈向国际化的展会,如果仅仅依靠三天对接,信息的交流就不可能充分,更谈不上深度的合作。

  "6·18"的宗旨是推进科技成果与项目的对接,所破解的难题常常是优异的难题,有的还是世界级难题,这就不可能是三天能够解决的。所以,常年对接非常必要。另外破解难题最终还是靠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不是三天之内就能建立的,需要常年的交往,只有长期的联络与交往,才能建立起感情,取得了相互信任。所以说,常年对接树立了"6·18"和其他会展不一样的品牌个性。

  积淀造就"6·18"品牌

  人民日报社广告部主任胡斌认为,会展品牌提升需要多方面的积淀。罗马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品牌也不是一天造就出来的,所有品牌的建立和提升必需以时间的积淀作为基础。

  会展是涉及城市基础建设、交通、旅游、通信、金融、传播、教育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项目集合,会展工作繁杂考验各方面的组织协调能力。会展品牌的建立和提升,都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来将扩展平台、提高层次与完善结构;积累经验,增强组织管理工作的合理性;丰富资源的积累,提高整合营销能力;稳固商务资源对接的可控性;建立品牌意识,树立优势形象;这些是决定会展自身发展的因素,同样也是会展品牌提升关键因素。

  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经过五年的积累,从平台规模扩建和层次完善,到组织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都有不断的提升,目前正从省级会展品牌迈向优异会展品牌。经过时间的积淀,"6·18"品牌的内涵会不断的丰富,品牌的价值也会不断提升。

  广泛合作拓展6·18品牌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林耕认为,"6·18" 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展会实力,增强展会的品牌效应。通过"6·18"平台,五年来,京闽技术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从北京这几年流向福建的技术合同项目和资金来看, 2001年京闽技术合作274项,交易额2.39亿。2005年,交易额达到近6亿。2006年两地正式签约项目609项,交易额4.87亿元。京闽技术合作的增长很大一个因素也得益于"6·18"。

  目前福建与北京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等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我认为还可以拓展合作面,如与北京市科委等相关政府部门来共同推动,提升合作的层次,也可以在北京选择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常设服务机构(驻京办之外)。比如在北京市科委技术交流中心设立京闽"6·18"办公室,使京闽合作更便捷与直接。同时,政府也要加强扶持与引导,如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前介入科研单位的项目科研工作,建立京闽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拓展京闽合作的空间。

  五年来,京闽双方更多的是微观层面上的合作。现在,是提升到中观层面的时候了。除了吸引科学家、企业家来关注项目之外,也要吸引一批理论家来关注,把合作提升到理论层面上,从而为展会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务实新颖打造展会品牌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品牌联盟董事长王永认为,全国各地都在打造各自的会展品牌,福建创造性地提出"平台品牌",在全国应该是最早的,这也是一种创新。

  建设"6·18"平台品牌,最重要就是"实"。把项目对接工作做实,政府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除了三天的会展外,还应注重打造一个便捷的网络平台,使项目成果的供需方便捷的沟通与对接信息,让更多的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其次就是"新"。什么是真正的"新"呢?现在的展会越来越多,那么,展会个性在哪里?其实除了展会本身外,消费、旅游等城市品牌都可以进行整体包装。"6·18"在福州,那么,福州的旅游资源、投资环境,政府的办事效率等等都可以在"6·18"上得到一定的展示。

  同时在展览形式上也要创新,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和传统的展览进行互动。注意收集客户的信息。客户来了,他关心什么?他喜欢什么,他对什么感兴趣?有些人是愿意说出来,有些人是不愿意说出来的。现在国外有些展会就做得很好。它有摄像头,全程摄像,参会者刷卡进门,系统就会全程跟踪记录相关的信息,记录下参会者的姓名、职务,在会场内停留的时间,在哪个展位呆了多长时间?根据这样的记录,就可以分析出该参会者所关注的方向。在后期跟踪服务时,就非常有针对性了。对于这种做法,可以事先公示,告之为了分析资讯,可能对进行摄像,请求谅解。后继的服务的创新也很重要。比如,新闻媒体报道了某位参展者的信息,几天后组委会给予及时告知。重要的嘉宾在参会期间的重要照片、视频,给予及时反馈,从细微之处打造会展品牌。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