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博客热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信访渠道不畅,二是政府信息公开不力。
博客,这个互联网上的新生事物正在迅速延伸到政治领域。5月29日,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于军网上开博(《CIOINSIGHT》6月23日报道),不到一周后,于军却很快关闭了该博客的留言和评论功能。
整件事情的大致情况是:于军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一篇与分管工作有关的专业性论文——《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成熟度模型初探》。文章于当日下午5点半发表,到次日点击数过3万。曾有网友回帖:“为政府官员开博鼓掌,同时希望有更多对问题的思考和对百姓的关怀。”还有网友留言表示:“于区长开博,是件大好事,起码能在博客这个平台上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 从这些留言可以看出,网友对于军的后续博客充满期待。不过,遗憾的是目前这些评论已消失殆尽。
具有工学硕士学历的于军,现在主要负责海淀区的教育、新闻宣传等,同时也是海淀区的新闻发言人。按照于军的想法,是想把海淀区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工作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大家集思广益,发表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可是,网民的做法却并不符合于军的期待。网民们并不热心就他提出的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一些普通网民甚至把博客评论区变成“网络信访处”,将教育改革、出行难等身边大小事,一股脑倒进留言栏里,内容与于军分管的工作毫不搭界。外界猜测,于军可能是迫于压力,最后不得不关闭评论功能。
对于官员开博的行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评论说:“官员以职务身份开博客,有些欠妥。一些网民会把官员博客当成网络信访处,莫说超出分管范围,该官员不便‘越权’代答,即使在分管范围内,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做得了主的。”并且开博官员以一对众,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回答所有的留言与评论所涉及的问题。
汪玉凯认为,官员开博后,又把评论功能关掉,更容易引起公众误解,与开博初衷适得其反。汪玉凯鼓励官员以公民身份开博,把博客建成与百姓平等沟通、了解民意的互动平台。
“博客不是解决问题的平台。” 在汪玉凯看来,官员博客热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信访渠道不畅。公众上访需要付出高成本和大量精力,所以他们更愿意在官员博客上直抒胸臆。
另一个是政府信息公开不力。“官员开博客不如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汪玉凯说。事实上,相对于个人而言,政府掌握着关系国计民生的必备资源,这些信息理应为公民所知晓,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多信息还是处于封闭的阶段。汪玉凯表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公布已有时日,但实施到位还需要一个过程。
“即使要开博,为什么不在政府的门户网站上开呢?”汪玉凯认为,几乎绝大多数的政府门户网站都不提供交互功能,这让很多人没有了“参与的空间。”
记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官方网站上,的确没发现一篇官员博客。民众反映意见的渠道,只能通过“部长信箱”递交。除此之外,记者登录了国土资源部、教育部等几大部委网站,以及颇受好评的北京市政务门户网站—首都之窗,都没看到一篇官员博客。
“政府门户网站还有改善的空间”,网友郑浩在参与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和IT168网站信息化频道发起了的“我要政府这样为我服务!”大型政府网站体验活动中建议,政府网站除了通过提供、更新各种信息供查询外,还应开辟专栏或博客,接受人民反映问题,并要有人及时地将这些问题收集和整理起来,加以核实,再反映给有关职能部门处理,使政府网站成为政府和人民
群众沟通的桥梁。
汪玉凯非常认同这个说法,肯定地说:“借助博客这个新鲜事物和信息化手段,政府可以为民众提供的越来越丰富的服务。”
转自《CIO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