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创新从模仿开始

 

    美国的原始性创新为什么最后却被日本企业摘了桃子呢?

    答案是:模仿。

    与数码摄像机的灵巧与高性能相比,今天,普通摄像机已经很难吸引到消费者的眼球了。但是,在上一世纪70年代人们尚不知数字时代为何物的时候,胶片摄像机却是当时最热门的高科技。为了能够研制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摄像机,美日两国的企业都投入巨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激烈程度,与今天数码相机厂商竞相推出更高像素产品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场比赛中,至少有两家美国公司先于日本企业推出了摄像机样品,然而最终却是日本公司最先从对样品进行改进的工程部门获得产品,并将其大规模投入市场。改进后的产品涌入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市场,占到全世界摄像机产量的90%,成为当时世界销量最大的电子类消费品,和汽车一样,成为日本企业对美国企业信心的又一重击。特别是考虑到,摄像机的核心技术最早是由美国企业发明的,这种打击的后果就显得更为惨痛。

    那么,原本是美国的原始性创新为什么最后却被日本企业摘了桃子呢?答案是:模仿。

    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日本公司就注重寻求既能解决技术可行性、又能提供改进制造机会的产品设计。为此,索尼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要求工作小组同时采用10种方法对样品进行并行开发,同时,通过重点关注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密切协调,从产品设计阶段,就为培育系统性的大规模制造做好了准备。同样,松下以及日本胜利公司,人员从开发部门调动到制造部门,也促进了摄像机的开发以及从设计到大规模生产的升级。而美国公司虽然也开发出了优秀的样品,但在把这些设计移植到大规模制造时却功亏一篑。当日本公司已经能够交付整套系统时,美国公司仍在为是自己开发大规模制造系统还是签订外包合同而一筹莫展呢。

    虽然没有原始性的创新,但通过连续不断的小改进,以及设计与生产之间的密切协调,日本家电企业仍然实现了产品创新并在世界市场上实现了成功。从本质上来讲,这种零敲碎打的小改进,与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做出的发明相比,很不起眼,但日本企业就是靠着这种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模仿,击败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见,模仿有其独特的价值,是创新不可逾越的一步。

    美国学者内森·罗森伯格研究了日本企业从模仿到创新的历史,他在《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一书中总结道,技术创新要想转化成市场上的成功,就要开发至上。这是因为,第一,大生产的效率提高更容易通过多次小的改进,而不是大的改进获得;第二,在业已存在的技术中,降低成本和改进性能,通常胜于通过不连续的“跳跃”式或者大跑步的创新来实现进步。模仿的创造性要素,不仅包括采用新技术或者外部创新技术,还包括对现有技术和制造方法的不断改良。

    从历史上看,日本企业的成功,主要基于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技术的改造应用,加上日本市场对这些技术迅速商业化的能力高于其他国家。现在,事实已经证明,日本绝不是单纯的模仿者。我们绝不能说,日本在某一领域拥有最好的技术后就不思进取,不再向该技术前沿进行拓展了。相反,历史证明,模仿并随之而来的众多创新性的改进,到最终发展为开拓性的创新,这是经济和工业发展的自然结果。

    通过《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一书,我们感受到日本企业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目前,中国企业也在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但是,我们有没有连续不断的小改进呢?我们的大规模原始性创新什么时候才能到来?这是任何人读了本书后,都会思索的。

转自《CIO Insight》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