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CPI“涨”声一片,IT企业如何应对?

    【IT168专稿】涨,涨,涨。统计显示,在过去的8、9月中,企业、老百姓几乎是在一片“涨”声中“艰难”度过的。2007年1-7月份的单月CPI同比涨幅分别为:2.2%、2.7%、3.3%、3%、3.4%、4.4%、5.6%。特别是8月份CPI同比高涨6.5%,为今年月度最高涨幅,连续4个月创出新高,增幅也创近11年来的新高。

    无论是处于上游的原材料、能源、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还是处于下游的居民消费价格,前8个月均处于连续上涨态势,而原材料、能源、动力等的逼涨,直接后果就是加剧资源的抢夺、紧涨,乃至全线短缺。

    为此,央行极为罕见地举出重拳,一年内连续5次加息、7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发行2万亿国债、大幅减免利息税,以强力防止流动资金过剩,抑制物价全面上涨和通货过度膨胀。

    家电、手机、电脑、服务器、通信网络等行业以铜材、钢材、塑料、铝材等为主要原材料,从今年开春以来轮番涨价,原材料涨价风潮几乎没有停止过,给下游加工制造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铜价2007年从3月陡然回升,已从年初的5.5万/吨上升到最高7.6万/吨,钢价也上涨了300元~500元/吨。相关产业的制造成本大幅上升,又拉动IT企业其它一些原料价格上涨,锌、镍等有色金属也大涨,使得IT配件也跟着涨价。另一方面,今年以来,我国运输业和制造业饱受油价上涨和限电困扰,在运输费用大幅上扬的同时,不少大型IT生产企业甚至被迫自购发电机组发电,致使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飙升。

    “在我们产品的市场价格慢慢下降的同时,原材料的价格却上涨厉害,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困扰和烦恼的问题,特别像钢板、手机上用的电磁基板、电冰箱上用的塑料、还有电脑用的铜和铝等这些原材料,比去年同期都有成倍的增长。中报没利润不算,还亏了几千万元,这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没法玩了!”集电脑、手机、彩电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福建某大型IT家电企业负责人对媒体大倒苦水。

    而对以人工成本为主的国内软件企业而言,它们面对的是房价、粮油、猪肉、煤、电、汽等几乎所有吃穿住行的消费价格的一片涨声,在这一片涨声之后,就是强大的“逼薪”声浪。在国内许多论坛、社交场所、办公室,几乎所有职场人士所在的空间,要求涨薪的呼声不绝于耳。于是一些软件企业被迫提薪涨工资,这直接导致企业管理费用直线上升,而更多软件企业则是几年“按薪不动”,但这后果之一就是加剧高管、核心员工的不断跳槽、出走,而人才的流失对技术密集型的软件企业的打击无疑是不小的。

    因此可见,时下对于大多数IT企业来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引发的成本压力让企业倍受煎熬。生产成本的日益上涨,资源的紧张匮缺,造成企业利润的不断降低,挤压着IT企业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对于资本并不充裕的中小IT企业来说,这种挤压将会导致致命的窒息:国内中小IT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强,市场规模不大,经营利润低,资金链脆弱,而国内CPI连续8月个狂飙,已经跨越了严重通货膨胀的警戒线——在这个时候,中小IT企业如不能积极应对度过难关,则必然引起企业利润持续下滑,造成亏损乃至倒闭。

    欧美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几百年中,曾数次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在通货膨胀后,大多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大量的中小企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亏损、倒闭或被兼并,而那些大品牌与大企业,虽然也在通货膨胀中也遭遇了重大冲击。

    我国IT企业近年来所面临着各种的通涨压力与经营困难,从深层分析,其实是资源不足、体制不顺、观念落伍和管理薄弱的综合并发症,物价上扬只不过是导火线。因此面对未来可能不断持续的物价上涨、资源短缺的挑战与危机,现在是IT企业反思的时候了:企业应如何面对物价、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全面问题,如何面对未来?企业如何依靠有限的自身资源,化解通货膨胀、资源匮乏等多重压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和资金的代价屹立于市场而不败,并傲然壮大?

    这些都深深拷问国内每个IT企业应急应难机制----我们应难机制在哪里?如何强化优化企业的应对危机机制?IT企业未来战略如何正确抉择?

节支降耗 提高竞争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货膨涨的压力,IT企业必须强化管理,节支降耗,紧紧牵住成本“牛鼻子”挖潜增效,最大限度减少物价上涨、资源紧张之下的负面效应。1、减员增效,降低企业人力成本;2、增强生产能力,提高设备的运转及完好率;3、降低铜材、钢材、塑料、铝材等原料的吨耗量,提高产出比;4、增加原燃料、备品备件使用的反馈程序,提高易损、易磨件的使用寿命;5、提高废物的回收、利用率。

    以山东某著名IT企业为例。面对竞争、通涨的双重炙烤,为度过难关,今年以来此家企业运用“分解术”,动员全员来“挖”钱,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成本倒逼竞争机制。企业各分公司、车间、部门之间变成是“市场”上的买卖关系,都必须互相通过企业内部银行结算。如此,车间与车间,部门与部门,工序与工序之间,为了“自己”的成本利益就要“精打细算”,“逼”出“小家子气”。他们还成立财务管理结算中心,使分公司、各车间、部室都建立成本综合分析制度,整个生产成本、管理费用一降再降;同时企业员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片塑、一块铜……仅原辅材料一项八个月就节支近千万元。
同时,严峻的物价、资源形势也要求今后IT企业在研究制订的企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重大项目时,必须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硬杠杠”,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资源承受能力和涵养、接续能力。

实行“阳光工程”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指导思想、举措和制度决定企业采购成本性比价、数量规模,最终影响IT企业经营成本、资源利用率,可减少因物价上涨过快、资源匮乏给企业造成重大的冲击,因此有效实行阳光采购降低采购成本是减缓通涨冲击、规避资源危机的一个有效举措。

    主要举措为改过去的定点采购为招标采购,建立价格信息网络,对所有购原料、燃料和辅料进行比质比价,同样货物比质量,同样质量比价格,同样价格比信誉,真正做到货比三家。

    海尔多年来就开始全面推行“阳光工程”,在采购原材料、辅料、设备等方面,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政策,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成功化解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与资源匮缺的困境。

完善提价策略 避免竞品乘虚而入

    面对涨声一片,IT企业通常首选一个主要策略就是产品“跟涨”。但如何涨、涨得有效,以不致对市场和品牌产生不利影响,却得讲艺术讲策略。目前IT产品提价可用三种涨法:

    1、硬涨。即不改变产品的品质、功能、技术含量、包装等属性下跟随着市场形势直接提价。这种方式之所以称“硬涨”,是因对用户来说,这种提价似乎缺乏“合情理由、充分依据”,是企业要转嫁成本,易使消费者产生反感和抵制情绪,以致使消费者“移情别恋”到其它品牌,从而让竞品有可能乘虚而入抢占市场空间。

    2、软涨,即通过改变产品部分或全部的性能、包装、品质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情况下变相提价。这种“软涨”,表现在消费者不尽了解产品的技术性能、包装、成本构成而使提价后的产品价格变得不透明,虽然产品有一些属性发生了改变,但仍会使顾客有“理由”默认、忽略和接受提高后的价格,认为“物有所值”,对产品的认同、需求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最大程度防止竞品乘虚而入。如手机MP3小升级为MP4、OA软件增加提示音小功能等都能让用户认为“加价也有所值”,而这些对IT企业其实并没有增加什么负担却巧妙达到涨价目的。

    3、暗涨。这种“暗涨”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以改变材料构成或实施减量不减价等方式来隐性提价,即事先未告知顾客的情况下悄然地改变产品材料的构成,减少成本费用,或适当减少产品包装容量,以有效保持产品整体形象,减少市场的阻力,避免竞品的冲击。如某品牌冰箱将“直柜”型包装改变为时尚的“精灵型”型包装,容量虽然有所降价,但造型更漂亮;某品牌电脑的主机外壳原来都是铜板、铝板做的,后全改为化纤硬塑,重量更轻巧。两者售价维持不变,却受消费者青睐,销量依旧火爆,成功达到了降耗保价、巩固市场的目的。

    在非常之期,软涨应常用,暗涨配合着用,硬涨要慎用。

    提价固然是重要的竞争手段,但提价之后,产品的品牌、品质、服务等方面依然不可忽视。

整合产品 发展中高档产品

    为何每次知名品牌、大型企业面对物价的“突涨大涨”,能按兵不动,胜似闲庭信步,而一些中小企业却茫然无措?就因知名品牌、大型企业的“高价厚利”足以使自己过得很滋润,而不被为要不要涨那两三毛钱而“悉数吊死”。目前国内多数中小IT企业的高档产品所占产销的比例不足20%,易受诸如涨价之类的风吹草动而风声鹤唳,血气全无。比如一些品牌的电脑、手机、ERP、OA软件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夺市场,卖出了“白菜价”,丝毫无利润可言。

    因此在品牌战略指导下的产品结构调整无疑是如今IT企业在通货膨胀威压之下的一个解决途径。从产品结构的调整中获得抵御通货膨胀的动力,增加企业资本盈利能力,已是IT企业当务之急。因此IT企业应加强产品的整合营销,加快调整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提升一部分低端产品的价格,砍掉持续亏损销售的产品,使品牌形象得到一定提升,同时尽可能保持中、高端产品价格的稳定,努力发展中高档产品,把中高档产品产销比例提高到一个新高度,通过高中低档产品组合体系巩固抢占市场份额,以弥补单一的价格竞争力的不足,维护主流消费人群对品牌的忠诚度,提升产品整体竞争力。

加强原材料储备机制 提高资源储备期

    IT企业应对物价上涨、能源的困境、加强风险抵御能力的一个有效步骤就是要加强原材料储备工作。目前国内企业原材料、燃料储备期一般仅有3个月,中小企业更短,而象英特尔、微软、SAP这种跨国企业其储备期均在15个月以上,加上强大的全球信息化管理能力,使它们在面对原料、燃料的“断奶”、涨价往往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国内IT企业原料储备薄弱除跟企业风险意识不足有关外,还跟它们仓储、运输、物流等设施落后大有关系。因此扩大采购渠道,适当提前购买,拉长原料储备期,提高原料储备量,利用信息化改进供应链管理,对于减弱通货膨胀、资源危机给中小企业所带来的采购压力、成本增长,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就显得重要。

    当然,存货增长会带来资金成本的增长,IT企业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提高抵御力

    时下多数IT企业情报信息建设发展缓慢,目光短暂,信息滞后,技术薄弱,缺少风险意识,许多企业把情报活动、风险预警活动看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据统计,国内9成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快捷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没有自己专门应对各种经营风险的预警情报部门,面对诸如通货快涨、资源匮缺、环境污染、公关危机等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往往茫然无措,勿促应战,结果可想而知。据笔者所知,一个开发CRM客户管理软件的IT企业,其管理手段仍用传统手工,却从不用自己开发的软件去开拓市场,这样的企业不能正己,焉然达人?

    企业预警机制由意识、制度和机构三部分组成。IT企业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紧筹建重在“预警、处警”的责任部门如信息部、情报部、公关部乃至危机管理小组,随时洞察市场动态,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有急必察,有难必报,有警必处,处而必胜”,知己知彼,把资源短缺、物价上涨等各种困难、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尽量使风险降低最低程度,提高企业危机敏感度,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才能百战不殆。IT企业应把企业经营预警期提前拉长2、3年,才能有效有备无患。

多元化经营 分散风险

    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就很大,但如果把鸡蛋分放在不同个篮子里,那风险可能有效降低。这对中小企业尤其如此,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庞然大物一般的大型IT企业,因其大也脆弱不堪。因此面对诸多急剧变化的不良不确定的市场因素,IT企业在做专做强同时,可适时适度转型,实行二元化或多元化经营,以此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是有重大必要和意义的。

    2007年国内几大上市的IT企业财务中报已披露了,集家电、电脑、通信3G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的海尔、长虹、TCL盈利了,而以专一运作为主的夏新手机、厦华彩电却巨幅亏损,这说明什么?耐人寻味的是,厦华在解释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其它同行多元化经营相比,厦华是国内知名专业生产彩电的家电企业,所以不具可比性。”

    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面对物价上涨的压力,资源匮缺的困境,现在是IT企业到了未雨绸缪深谋远虑的时候,必须及早对未来经营战略作出正确抉择的时候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