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范玉顺:基于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集成实施方法

  摘要:本文在分析企业集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集成实施方法,从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主要活动、关键要素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与企业集成的关系,从战略规划层面和技术实现层面分析了企业集成的实施技术。
    
  关键词:信息化整体规划、企业集成、信息系统

  0.引言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国际化,使同行业和跨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根本在于其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是否协调和整体优化,只有实现企业各个经营环节的信息前后贯穿和共享,使企业的应用系统紧密匹配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业务流程及模型,在整个企业范围内甚至行业内实现企业集成,才能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竞争做出及时响应。企业集成致力于提高企业内相互发生作用的组织、个体及系统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协同效果,以完成一定的市场机遇或经营目标。特别是面向企业间协作的网络化制造模式的应用,要求企业不仅要实现其内部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还要实现不同企业之间应用系统的集成和相互协作。因此,研究和发展网络化环境下的企业集成技术就显得十分迫切。
    

  企业集成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各种系统、应用或服务的集成化运行水平,良好的软件支持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实现企业系统集成。另一方面,企业集成不仅表现在技术层面上对企业各种应用的集成,还需要从企业战略、管理及业务操作层面考虑纵向集成。通过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战略与待建的信息系统之间的关联,在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目标和当前瓶颈问题的基础上,完成对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工作的全面规划,建立一个可逐步发展和系统进化的信息系统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的实施途径,从而保证企业信息化工作顺利、高效、低成本地进行,这是在网络环境下保证企业实现全面集成的必然要求。
    

  然而,如何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核心业务、组织架构进行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如何使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与企业集成融合起来,达到企业在战略、管理及业务层面的集成以及企业内部各个应用之间的全面集成,是企业集成理论、技术在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研究课题。深刻理解和分析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现状、核心业务及其支撑系统,以企业集成为核心,制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及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整体规划,对指导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企业集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集成实施方法,从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主要活动、关键要素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与企业集成的关系,从战略规划层面和技术实现层面分析了企业集成的实施方法。

  1.企业集成的基本概念

  集成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由单元构成系统的主要途径。它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将分散、异构的部件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协同的整体,从而实现更强的功能,完成各个部分独自不能完成的任务;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组成整体的不同功能子系统之间的通信与协调效率、精简冗余功能或过程,达到实现系统总体最优的目的。基于集成的这两层含义,可以将信息时代的企业集成目标具体化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实现纵向的决策层策略、管理层业务体系及操作层的业务运作(配置)的一致性映射和管理;实现横向的跨功能部门(甚至企业)的价值流、物流、信息流的协同和优化运行。对于多个企业间的集成,则是指实现一个特定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或部分环节之间的集成,如跨企业的设计制造集成,供应链的集成和商务的集成等。通过集成,使具有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间实现优势互补,并以最高的协同效率形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竞争群体,实现产品价值链的优化运行。
    

  企业集成是一个综合性的策略和技术,它需要利用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系统集成提供方法论、使能技术和工具上的支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系统的集成化运行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支撑工具,使很多使能企业集成的先进管理思想或方法可以具体化为对信息系统的功能操作。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可以将企业集成的内涵具体化为四个层面的内容:j企业决策层的策略匹配;k企业业务体系的规划与管理;l企业业务策略与体系规划到信息系统的一致性映射;m企业系统的集成化运行。其中决策层的策略匹配主要指企业(包括虚拟企业)竞争策略的制定,所制定的竞争策略与围绕价值链或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组织部门或企业)功能实现策略的一致性匹配,实现决策层的策略匹配是企业集成的发展方向和高层目标。企业业务体系的集成规划与管理则侧重于将这种相互匹配的竞争策略实现到其内部的各种业务体系和运作过程中去,它是企业集成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业务策略与规划到信息系统的一致性映射将企业的业务体系、过程的需求通过相应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与相关信息资源的配置加以实现,它是企业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上述工作和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企业集成平台的支持实现企业系统的集成化运行,企业集成平台为企业集成提供使能工具的支持。

  2.基于信息化整体规划实现纵向企业集成

   基于前文对企业集成内涵的分析,本文从信息化整体规划的角度给出实现纵向企业集成的模型(如图1所示)。企业远景、使命及价值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并与企业组织结构、人员、业务过程及相应资源一起组成企业系统。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主要活动包括策略匹配、业务规划、系统映射以及集成运行,具体完成企业战略审视、组织结构变革、业务过程优化、业务应用系统规划和IT资源整合等工作,并最终通过企业集成化运行实现信息化系统对企业核心业务、发展战略的支撑。
    

  以下本文给出通过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实现纵向企业集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策略匹配、业务体系规划、业务体系到信息系统/技术的一致性映射及企业集成化运行四个步骤。
    


  2.1策略匹配
  在对企业内部状态和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有效的企业竞争策略是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工作。企业的竞争策略描述了企业企图通过其能够提供的各种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一组客户需求,从而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和方法。竞争策略定义了企业目标市场的需求及价值链的主要功能,而价值链中每个阶段的业务功能实现策略则反映了整个价值链竞争策略在相应阶段的具体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企业内或不同企业间的集成及协同化运行,首先需要强调实现围绕整个价值链的策略匹配,即在同一个最终目标的指导下完成整个业务体系的协同规划和集成运作。


  企业策略匹配的过程即是对企业发展战略与现状的差异化分析过程。首先通过建立一个能够对企业业务体系进行全面描述的企业业务体系结构(或业务体系模型)。根据企业集成的需要,所建立的企业业务体系结构一般包括战略视图(规划),业务视图、资源视图和过程视图四个部分(如图2所示)。由这四部分组成的企业业务体系结构构成了描述企业业务体系的基本模型,基于对这个模型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发现企业运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而对它从不同角度进行扩展,可以生成不同的企业模型,如面向企业运作效率分析和性能优化的模型、指导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模型等。业务体系结构中的不同视图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回答了企业运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关于“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利用什么工具、以及由谁来负责完成”等问题。由于不同视图中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甚至是密切相关)的,这些问题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和信号依赖的关系,因此,在企业业务体系规划的过程中必须从企业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对视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将相关问题综合起来进行决策。

  2.2业务体系规划
  企业策略规划是在总结历史经验、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为谋求企业生存和发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是进行企业的业务体系规划。业务体系规划是对企业实现某种市场或客户的需求所需的各种业务及管理活动进行策划与描述,它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和支持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业务规划。企业业务体系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运作环境、业务过程、功能、组织、资源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定义等。制定良好的业务体系规划是实现精简冗余功能、重组业务过程及实现整个企业优化运行的根本保证。
    

  如图2所示,企业业务体系结构包含战略、业务、过程和资源四个方面的内容。基于此,可以将抽象层次的企业业务体系规划分为战略管理、业务(内容)开发、产品/服务管理、核心业务辅助支持四个部分。基于信息化整体规划实现纵向企业集成是面向过程的,所以可以将它们分别对应于企业运作中的策略过程、核心过程及支持过程,其中战略管理和业务开发与策略过程相对应,产品/服务管理与核心过程相对应,而核心业务辅助支持与支持过程相对应。
    

  企业业务体系规划的战略管理、业务(内容)开发、产品/服务管理、核心业务辅助支持四个部分分别对应于企业实际运行中所需要完成的不同功能,并分别由一个确定的企业功能单元或一组企业功能单元来负责其功能的实现。管理领导层、业务规划与运作管理人员分别完成企业的业务战略管理和业务内容开发。集成化产品开发团队(IPT)负责(业务规划确定的)产品/服务的开发、生产、交付及后期的产品/技术服务支持。支持/使能资源管理部门则负责完成企业范围内的各种支持/使能服务。
   

   图3给出了企业业务体系结构的过程框架。在企业业务体系结构的顶部是企业战略管理部分。在企业战略管理部分需要完成企业的前景构想、企业内部的价值标准、企业战略目标、经营业务的战术目标等的制定,这些制定的目标和标准共同为整个企业相关的业务体系规划与操作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并供整个企业范围内所有业务功能单元所共享。当实现企业远景计划的具体目标和实现策略确定后,需要对具体目标和实现策略进行一定的形式化表达,以便在不同的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分解为对各个主要市场或业务领域的业务需求和业务目标,每个业务领域部门针对确定的某一个具体的客户群体的业务需求和业务目标进一步细化其实施策略和实施方案,在制定每个业务领域或者业务部门的实施策略和方案时需要保持与企业总体实现策略的一致性。


     图3 企业业务体系结构的过程框架


  从过程的角度看,企业的业务(内容)开发也应该是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有时是跨越多个企业)展开的。市场机会发现及相关产品研发项目启动所需要完成的业务活动、采用的业务规则及决策方案等都将涉及全企业范围内的多个业务部门,有时甚至是分布在不同的企业中,需要进行企业间协作来完成。从业务及资源的角度来看,为了完成满足不同市场或客户需求的产品开发或服务,需要多种多样的知识技能,因此,需要创建具有能力互补的一批功能单元来完成相应的业务开发。从这里可以看出,市场和产品的动态性驱动着企业目标和策略、能力需求的变化和调整。
   

   产品/服务管理涉及到一组企业业务功能单元,这些业务功能单元通常在一个集成化产品及过程开发环境中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集成化产品开发团队,负责完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产品开发项目。在集成化产品及过程开发环境中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单元,它主要负责不同的产品线之间产品概念和技术的协同与共享,并将已完成的产品项目积累下来的知识传递到其后续的产品项目中去。显然,它所从事的业务活动与集成化产品开发团队负责的个体产品开发活动形成正交关系。
    

  从知识共享和过程集成的角度考虑,集成化产品开发所涉及到的各种活动、业务规则及决策方案应该在尽可能多的项目中共享。而从业务的角度来看,每个集成化产品开发团队需要与一个具体的业务功能需求相匹配。从资源视图来看,掌握某种产品专业知识的唯一性的资源(特别是人员)应该和相应的业务功能需求相匹配。而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资源应该(按照需求)均衡地配置在企业的多个产品项目中。
   

   整个企业范围内的各种支持/使能服务将由完成企业支持/使能资源管理的相应业务功能单元来进行实现。由人员、工具、设施等多种资源组成的支持功能单元(使能器)为企业的不同层次的其他业务功能单元所共享,通过实现不同的支持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财务及物资资源管理、外部关系管理、持续业务改进与变化管理等)为不同的业务领域提供公共服务。

  2.3业务体系到信息系统/技术的一致性映射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实现了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的自动化,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其次,基于信息技术实现的各种使能工具扩展了企业的功能和能力范围;第三,信息系统的创造性应用可以为企业创造新的业务机会,从而达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与企业的业务策略、业务体系规划匹配起来,才能真正在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发挥上述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要实现这种匹配需要业务策略、业务体系规划、信息技术策略、信息系统体系规划四个方面(域)的配合[1]。图4给出了这四个方面的一致性关联模型,其中的任何一个域在其本身的上下文环境下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它只有与其它三个域以一致的方式紧密的聚合在一起时,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在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信息技术和业务策略、业务体系规划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企业内外部技术、市场环境及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还具有高度的动态性。由图4给出的业务与信息技术/系统的一致性关联模型可以看出,有很多方式可以用来实现业务与信息技术/系统的一致性匹配,但无论采用哪种实现方式,都包括主导域,受动域和影响域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主导域直接根据市场或技术的变化提出新的需求,它是实现一致性匹配的驱动力量;主导域的这种驱动力量直接作用于受动域,受动域需要根据这种驱动的作用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影响域也因受动域的调整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帮助或支持受动域更好地实现相应的调整)。
   

   在实际进行业务与信息技术/系统匹配的过程中,一项最主要的工作是实现业务策略、业务体系规划到信息技术/系统的一致性映射,即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业务需求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帮助企业实现其竞争策略。在这项工作中,主导域是企业的业务策略,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对其目标和实现策略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后的目标和策略成为受动域的新需求。在这种场景下,受动域是企业的业务体系规划,具体的内容是企业的业务过程及各种使能资源组织与配置。而影响域是企业的信息技术/系统体系规划,它需要根据业务过程的变化,对信息技术体系架构及运行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调整。
    

  实现业务与信息技术/系统的匹配需要得到高层执行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在确定业务策略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作用进行充分的考虑,并使信息技术人员对业务运作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建立企业业务和信息技术两个领域领导层之间的融洽合作关系,并确定信息技术项目的合适的优先级别。而所有这些工作的核心是企业的业务过程,它位于信息技术与业务策略的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建立合理的业务过程是实现策略一致的关键。影响企业业务体系规划到信息系统的一致性映射实现的各种因素具体可分为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相关资源配置、基础信息技术架构、新的业务模式的应用、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规划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主要需要明确业务应用或软件系统相关功能由哪些组织部门负责实现,并确定这些业务应用或软件系统与其他业务功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等。良好的组织结构设计有助于促进用户(业务人员)和信息技术开发人员之间的交流,对业务功能及过程的详细了解也有助于系统开发人员设计出能够更好地满足业务过程运作和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
    

  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需要确定相关人员、设备和财政资源在组织部门中的配置方案与控制方法。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化IT部门运作目标及相关资源配置、提高本企业IT员工的素质来提高业务和信息资源的一致性匹配程度,也可以选择外包或咨询来获得相应的IT支持。这种情况下,实现业务与信息技术的匹配主要通过外包合同或业务关系的协同管理来实现。
   

   企业的基础信息技术架构是实现企业经营业务目标的战略性资源,它对业务与信息系统的一致性匹配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的基础信息技术架构具体包括网络、数据库、局域网结构、广域网、服务器、桌面系统及其它的软硬件环境等。实际上,企业的基础技术架构和其业务策略、规划很难实现匹配,一个主要困难就在于它们的变化周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统计,企业的经营业务策略或规划持续的时间一般为12个月左右,基础IT架构的应用周期一般为5-7年,而企业中的一些关键数据(数据库)的有效应用时间是10年或者更长。这个统计结果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市场变化越快,实现业务与信息技术/系统的一致匹配就越困难、成本也越高的原因。
    

  电子商务技术和系统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与市场进行动态交互(采购、销售、财务结算及交流沟通)的全新途径和方法。它可以使企业直接与客户进行交互,直接接收客户反馈意见,使企业能够更方便准确地收集到客户及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应用的迅速增长表明了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应用可以为企业经营业务的开展带来模式上的创新,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盈利能力。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集成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内信息的共享,它可以从提高企业业务运作效率和扩展企业业务能力(核心能力)的角度实现业务与信息系统的匹配;企业间应用系统的集成则可以将企业跨地域的合作伙伴和客户联系起来,它主要从促进核心能力向竞争优势转换的角度实现企业业务与信息系统的匹配。
    

  企业信息化相关项目在规划过程中要对该项目与企业经营业务规划的关系及其如何实现与经营战略的匹配进行详尽的定义,IT专业人员和业务人员应该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业务和信息系统的规划。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制定信息化实施成果的评价标准,并在项目的执行过程及阶段任务完成后对其进行细致的评估,以保证IT项目与业务目标的一致性。由于企业的业务策略、规划和信息技术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动态的。所以,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的对项目执行状态进行检查和调整,通过不断的完善与调整实现这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匹配。

  2.4企业集成化运行
  企业集成涉及到企业的策略、规划、运作、组织、过程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最终是以企业内的各种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数字化资源的集成运行作为其物化形式的。如果不能实现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功能系统之间的集成化运行,任何先进的业务策略、业务体系规划及管理方法都难以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信息化整体规划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企业内各种信息、软件应用、标准和硬件集成起来完成多个企业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和应用互操作是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水平和业务流程快速处理能力的基础。下面给出的四种状态或阶段层次[2]可以反映出企业集成化运行的不同深度:
    

  互联:
  就是要使各种孤立的设备、单元技术能通过接口连接起来在一起工作,它并没有涉及功能水平上的集成。由于企业集成是个全局性问题,它要求整个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组织单元、数字化设备、应用软件、基础服务等)之间都能实现互联,因此,互联是实现企业集成运行的基础。
    

  语义互通:
  在系统互联的基础上,语义互通实现数据单元、术语、含义等方面的一致维护和控制。通过定义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和属性格式,尽可能减少人工操作造成的错误,通过对相关数据单元所给出的命名、定义、结构、约束的辨识和处理,为用户提供一致的数据和正确的视图。
    

  语用互操作:
  语用互操作指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有关联的各应用软件与业务功能在语义一致性的基础上,能够互相发出对方能理解的指令,去激活相应的功能,共享或修改公共业务数据等。
    

  会聚集成:
  这是实现企业集成化运行的最高阶段和最复杂形式,前三个层次都属于技术层次,而会聚集成通过企业的策略、过程及各种功能系统的一致性协同运作来实现技术与流程、知识以及人工效能之间的集成。它将使企业拥有对市场机遇快速响应的能力和对业务流程快速重组的能力。会聚集成可使整个企业范围内的应用软件和计算环境,都可以针对新的应用需求进行快速的配置和剪裁,从而真正实现技术与企业的组织、策略、过程运作的高度协调。

  3.基于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集成实现技术

  企业集成涉及到将所有必需的过程、功能、组织和相应的资源实体联系在一起,促成跨组织边界的信息流、控制流和物流的集成与优化运行,从而改善企业内的合作和协调效率与效果,由此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率、柔性和应变能力。实际上,自从企业诞生之日起,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就一直在探索能够有效地管理企业各项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以追求更大的企业效益。如英国经济学家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泰罗提出的以实现产品互换性为目的的标准化及科学管理方法,Ford在20世纪20年代开创的机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的“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这一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协同需求、提高协同效率(先分解,后集成)的过程,体现了围绕生产过程的企业集成的雏形思想(如图5所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交货期缩短,而产品的个性化及复杂性增加,同时环保要求日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也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企业规模和产品成本,80年代的用户需求和上市时间(T)、产品质量(Q)、产品成本(C)和售后服务(S),到90年代及21世纪的“市场响应速度第一”与知识创新。当前的竞争要求企业以最短的时间开发出高质量的、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因此,提高企业高生产效率情况下的敏捷性(包括企业的适应范围和适应速度)与产品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而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很多先进制造理念、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提出与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实现敏捷性和提高其主动/被动适应变化的能力提供了解决方案,如经营过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2,3]、产品数据管理(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4-5]、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6-7]、并行工程(CE,Concurrent Engineering)[3,89]及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10,11]等。上述的这些理论和方法实质都是从不同角度给出的企业集成策略,经营过程重组可以看作是侧重于企业业务过程的企业集成;产品数据管理可以看作是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相关过程与信息实现的企业集成;并行工程可以看作是侧重于产品开发过程的企业集成;供应链管理可以看作是围绕企业间供销系统实现的企业(间)集成;ERP可以看作是围绕企业生产管理实现的企业集成。它们或是通过各种理论或技术手段来扩充协同形式、协同内容进而扩大协作范围,以提高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协同效率(协同能力),减少协同过程中的冲突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及企业市场应变能力;或是其方案本身就是通过高效率、大范围的协同来实现,进而达到提高企业适应能力及生存能力的目的。很明显,对企业系统来说,协同(包括企业内和企业间)或集成是在这些先进理念或技术支持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对企业中各资源实体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进行的协同工作过程的研究,应该是企业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的基础。

  3.1企业集成平台
  无论是信息集成,还是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都离不开软件工具的支持。而且企业集成水平的提高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软件系统集成水平,良好的软件支持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实现全面集成。作为支持企业集成化运行的使能工具,企业集成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中各种数据、系统、过程等多种对象的协同运行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及运行时支撑环境,从而降低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集成的复杂度、提高应用间集成的有效性,将信息系统实施规划中确定的企业中各种应用系统、服务、人员、信息资源及数字化设备的协同关系物化到集成化运行的可执行系统中去。


  图6给出了企业集成平台的系统体系结构。整个集成平台采用Client/Server结构,由系统服务层、应用服务层、系统管理层和应用开发、应用集成系统等部分组成。
    

  集成平台系统服务层:提供集成平台底层的透明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主要包括集成平台体系结构中的通信服务层、全局共享信息系统层和GIS-API与GIS定义与维护工具。
    

  集成平台的应用服务层:在集成平台系统服务层的支持下,按照CIMS应用的不同领域,提供应用集成接口并实现企业常用应用软件的集成。应用服务按照MIS、Cax(CAE/CAD/CAPP/CAM)、车间管理与控制、Internet应用四个方面分别实现。
    

  集成平台系统管理层:完成对于集成平台环境下的用户管理、系统资源管理、消息服务与工作流建模与管理功能。
   

   应用系统的开发、应用集成:在全局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支持下,利于它们提供信息服务和通信服务,开发企业的CAx信息管理与集成系统、车间管理与集成开发系统原型、MIS集成接口、Internet集成接口,并集成相应的应用软件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企业的应用需求,开发企业CIMS原型系统。
    

  集成平台系统服务层支持系统包括通信系统、全局信息系统(GIS)和相应的应用编程接口(API)。通信服务处于集成平台的最底层,它为其他层次提供基本的应用服务,包括应用通信、底层设备屏蔽等。全局信息系统建立在通信服务之上,它维护整个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为应用层提供通用的透明信息访问服务和操作手段。在系统层接口之上是用于特定领域集成接口和领域子平台:MIS集成接口、CAx(CAE/CAD/CAPP/CAM)信息管理和集成系统、车间管理与控制集成系统,它们一方面提供各特定应用领域的应用支持工具,另一方面提供领域内信息集成和应用集成接口。平台运行管理系统利用集成平台提供的应用及系统管理服务完成系统运行监控和管理功能。

  3.2基于模型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集成需要构建在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企业全面集成。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是规划、组织、控制和管理企业信息化实施工作的系统化方法,它通过综合考虑信息系统规划实施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包括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满足的需求,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企业的人员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对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制订一个全面的规划,建立一个可逐步发展和进化的信息系统框架,并给出正确的实施途径,从而保证企业信息化工作顺利、高效、低成本地进行,保证所建立的信息技术体系能够正确调整和连接到业务结构和经营战略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有效的支持。
    

   图7给出了一个支持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框架体系图。本文给出的集成框架除了反映了企业信息系统支持范围、主要的功能外,重点是提出了以模型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实施方法,特别是以演进的集成化产品、过程、资源(IPPR)模型为核心的集成思想和集成策略。
  

  框架从上到下分成企业入口、软件构件、模型管理、网络数据库四个层次。网络与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层。企业入口主要反映了统一的、安全的用户界面,使不同地点、不同身份的用户能够以一致的界面访问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软件构件层表示了面向不同的业务功能的软件构件,图7中给出的仅是企业信息化中可能用到的部分软件,这些软件功能从左向右沿着产品的生命周期展开,反映了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需要为企业提供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第三层是演进的IPPR模型管理系统,它是企业实现产品、过程、资源集成的核心,也是实现不同应用软件之间信息和过程集成的载体。演进的集成化IPPR模型是指该模型随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断进化,以适应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不同阶段对模型不同视图的细致程度和重点因素的需求。
   

    
  图8给出了集成的IPPR模型,其中产品视图定义了企业的产品类、产品结构、产品功能、产品相关的文档和规范、产品的制造工艺等有关产品的设计制造信息;过程视图定义了企业的业务过程,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生产计划管理过程、销售与采购过程等;资源视图定义了企业的制造资源、人员与组织结构、信息资源等。这三个视图的核心是过程视图,通过过程视图中活动的属性定义实现过程与资源、产品信息的集成。模型管理系统以集成化的IPPR模型为数据对象,提供模型的定义维护工具和模型操作接口。模型定义维护工具用来实现集成化的IPPR模型的定义和修改,模型操作接口为应用软件提供操作模型数据的函数,应用软件通过该接口实现对IPPR模型中定义的产品、过程、资源数据的访问,从而实现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无缝的集成。

  4.结语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是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咨询服务的一种系统化方法,通过不同层面的工作来进行企业信息化的规划、组织、控制、管理工作。本文研究了基于信息化整体规划的企业集成实施方法,探讨了通过信息化整体规划、企业集成平台以及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纵向企业集成、及其集成化运行。由于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工作也仅是对企业信息化整体规划下的企业集成实施方法提出了初步的见解,希望本文的工作能够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和相关的研究起一定的促进。(e-works)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