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市场运作和公司治理,还是非盈利机构的行政管理,归根结蒂,都要在保护人类“逐利”活动的同时,保证一种“制衡”的状态,而“议事规则”无疑是迄今为止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具效率、最公平和最可操作的工具。
在国内为数众多的CIO中,孙涤的背景也许最为特别。身为深圳发展银行CIO的他,还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正教授、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孙涤是我国金融系统体制改革最早一批受邀回国的专家之一。从1999年到2004年,他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首席顾问、研究开发部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重组上市办公室负责人等职务。
2002年,在美国西雅图参加会议的孙涤,在会议间隙抽空游玩了附近的圣璜群岛。圣璜群岛地处美、加两国边境,雨量极为充沛,温带雨林遍布全岛,景观迷朦,苍翠欲滴。陶醉在圣璜群岛美景中的孙涤,蓦然在一块草地中央看到了一个稍显破旧的纪念碑,上面镌刻有罗伯特(Henry MartynRobert)的名字,并记载着美国历史上的一件趣事:美国和加拿大(当时在宗主国英国的管辖下)的居民为一只猪产生争执,后来几乎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场后来被称为Pig War的冷战,最终由德国的皇帝威廉一世调停而化解。在两国剑拔弩张的时期,刚从西点军校工程兵种毕业不久的罗伯特作为见习军官驻扎于此。由于罗伯特在调解过程中的卓越表现,最终升任为陆军后勤总监,职衔中将,这是美国工程兵所能达到的最高军阶。他可能是少数不曾亲手杀过人也没有计划杀过人的美国名将之一,其永垂史册的杰作就是“议事规则”。
罗伯特自称他痛感于25岁那年主持的一次会议的失败,觉得议事的成效实在太重要,必须要有规则可依。1876年他29岁时出版了《议事规则》一书。该书意义深远,并且立即为人们所认识,影响迅速扩大,被接受为各类会议的议事准则。《议事规则》同年就有了第二版;之后罗伯特于1915年订立了第四版,内容大为扩充和完善。由于他的独特贡献,书的名字也早就被公认为《罗氏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了。
现在,罗伯特议事规则依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公共领域中的联合国大会、欧盟议会、美国国会的议事程序,还是私人领域里如上市公司、合伙小店、兴趣团体、学校班会等的议事章程,无不以罗伯特总结的议事规则为依据和蓝本。而议事规则也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全球范围造就了许多议事规则学的专家和专业协会。
${PageNumber} “我个人得益于罗伯特良多。自认读了不少书,从鸿篇巨制到野史轶闻,纷纷杂杂,但真正用得上、予我以直截了当效果的,《罗伯特的议事规则》应当算是一本。”孙涤自认自己也是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受益者之一。在罗伯特纪念碑前,孙涤抱着感恩的心情,默默许了一个愿,要编撰一本小册子,将罗伯特议事规则的要义传递到中国,与国人一起共享。
5年之后,孙涤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议事规则导引》正式出版。“议事规则给我的工作,特别是2004年~ 2005年在参加建设银行的重组上市、主持制定整个银行的章程和实施细则、拟定公司治理结构时,带来了很多、甚至建设性的帮助。”孙涤说。
CIO INSIGHT杂志记者采访了孙涤,与他交流了关于议事规则的许多重要话题。在采访中,孙涤谈到了他1996年担任加州州立大学全校学术委员会主席时第一次接触到议事规则的情形,以及议事规则如何在公司治理等领域发挥作用等。孙涤认为“议事规则是公司治理的操作型基石”,并阐述了罗伯特议事规则在今天人们最热切关注的经济生活和公司治理的领域有着多么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CIOI:能否谈谈您第一次接触议事规则时候的情形?
孙涤:我1981年底去美国读书,虽然在美国所处的环境与我在国内时几乎完全不一样,但是我从来就没有感到什么“文化冲突”,令我惊奇的,倒是彼地彼俗的安排为什么能够不别扭。我发觉美国校园里形形色色的自发社团,没有人在领导、指导、辅导、督导,却都能办得有声有色和中规中矩。1988年我拿了博士学位在美执教,开始参加更为正式的各类会议,体会到会议的形式尽管有简有繁,但其程序的本意却是高度一致的。1994年我被提为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终身正教授后,有机会参加全校事务的制定,更认识到逻辑严谨且能有效制衡的议事规则不可能是由“上帝之手”制定出来的。
“罗伯特议事规则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公共领域中的联合国大会、美国国会的议事程序,还是私人领域里如上市公司、合伙小店等的议事章程,无不以罗伯特总结的议事规则为依据和蓝本。”
1996年我当选为全校的学术研究委员会主席,这个职务的重要性在于能分配大学的研究经费:评判谁有能力和资格得到当年度的科研经费。委员会成员都是资深教授,要在他们之中组织会议来评议敏感的事情自然是压力不小,一时间我对自己能否做好这份工作心里也没底。当时学校副校长送了我一本《罗伯特议事规则简本》,并安慰我说,这本小册子包含了主持会议讨论的一切需要。1997年我担任信息管理系主任后更是经常得益于这本小册子。
1999年我回国后,对议事规则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到如果大家能够认同一套明白、严谨的议事规则,遵从它,并以此操作,将能带来莫大的效率。各类集体性的决策,小自小学班会,大到国民大会,都将因此更富有成效。
从1996年你第一次接触议事规则到现在,10年已经过去了。你现在对议事规则是如何理解的?
${PageNumber} 人们常说,“魔鬼是藏在细节里的。”其实,天使又何尝能脱离细节而存在呢?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要靠一套细则来落实,其操作的本质在于要规范“三个魔鬼的跳舞”。假如人是天使,不论一个还是一万个,跳舞都不需要约束;假如只有一个魔鬼,譬如荒岛上的鲁滨逊,也无所谓约束。没有其他人来约束他,他甚至大可自以为是天使,有哪个魔鬼在内心不认为自己是天使的呢?假如有两个魔鬼,玩的则是“零和游戏*”,谁的胳膊粗、拳头大、脑瓜灵,迟早会吃掉对方,即使有规则也不能够持久。然而有了3个,或更多的魔鬼,议事规则就变得重要甚至必要了。怎样博弈,使自己的主张和利益得到贯彻?怎样结盟,从分分合合中争取多数?怎样规制,通过文明的程序达到正义等等。开会、商讨、劝说、谈判、无一不需要有正式或简化的议事规则。议事规则是为了方便组织的民主决策而演化出来的规则的总称。因此,议事规则适用于议事型会议。我这里所说的议事型会议是公司和各类社会团体做选择、定决策的主要方式,这类会议由多人参加,在遵循一定规则的前提下,对具体问题经过自由和充分的讨论,得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会议是人类所特有的群体协调的途径,采用协商型会议(如公司的董事会)作为议事和决策的手段,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人们为了解决共同问题开会议事,沟通交流、增进了解、集思广益、融合观点、消解矛盾、形成决议,必要时以投票的方式让多数人的意志变为行动指导的决议。
人类的会议制度是一种精巧的安排,欲使它充分发挥效用,必须有适当的机制来平衡和协调群体与个人之间的权责关系。但是只有在一定的规范和程序下,会议才能真正起到拓宽言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功用,才能产生多数裁定、保护少数的民主原则的实效。会议作为工具,运用不当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低劣无效的会议,内容空泛、徒具形式,意见或者饱受压抑、遭到扭曲,或者各说各话、缺乏真实交流,成为误事的根源和众人批评的焦点。或多或少的,每个人几乎都有过不良会议的经验。
西方社会经过几个世纪的摸索,已经建立起一种通行的会议机制,来达到民主的制约和平衡,这就是罗伯特议事规则。
在国内,各种各样的会议也有相应的会议机制,但是我们更多地把它作为一种规定,深度还不够,很多人对比如发言权等一些基本的权利没有认识到位,甚至很多人不去开会。
如你所提,很多参会者对自己权利的认识不足,如果这样,议事规则是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议事规则要发挥作用,会议的成员必须要真正参与进去,否则,任何完美的规则都得不到好的会议成果。但是,反过来看,会议成员为什么会不真正参与到会议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议事规则观念的淡薄造成的。会议成员必须要知道会议中哪些做法是合理的、哪些是对合理性的破坏,比如在美国,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合度,这个度实际上就由罗伯特议事规则这样有形的工具来界定。虽然有时候可能不会明确说把罗伯特议事规则作为会议的指引,事实上他们已经在这么做了,因为议事规则已经普遍成为根深蒂固的共识。
${PageNumber} 孙中山先生曾经也写过一本关于“如何开会”的书,叫《民权初步》,他在自序中说:“夫议事之学,西人童而习之,至中学程度,则已成为第二之天性⋯⋯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以!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所以,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孙中山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曾痛心过。但是,时至今日,“手足无措,不知所以”的现象仍然存在于很多会议中。
很多时候,会议按照规矩开,却每次都效率不高,甚至很多人觉得不参加这个会议也没有什么关系,反正领导怎么讲,下面的人跟着怎么做就行了。事实上,领导也得不到下面的意见和信息的支持,领导自己也比较沮丧,因为一件事情要真正做好,没有大家集思广益贡献意见,仅靠领导一个人会很难。其实,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很多会议之所以效率很高,也并不是空中楼阁,他们有一些工具性的东西在支持,这个工具就是议事规则,我们为什么不把这套西方社会的经验结晶直接为我们所用呢?
有时候我也很疑惑,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引进了西方社会非常多的工具,但是议事规则这个基础性的工具倒没有非常明确地去引进。这也是我打算写一本议事规则方面的书的初衷之一。
我想通过《议事规则导引》这本小册子,以尽量简化和易懂的方式来介绍被普遍采用、卓有成效的议事规则,期望有识之士能取其精华,运用于大小团体特别是企业的会议实践中,使我们的议事也能够以民主公议的方式,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加顺畅地运行。
通过这个指引,介绍议事规则的一些入门知识,启发公众建立起适用于自己所在组织的议事规则,使会议的行为有章法可循、有法度可依。议事知识是指导实践的学问,也只能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和升华。要成为议事规则方面的行家里手,熟练驾驭会议,体现有效决策的正当程序,提高议事效果和效率,还需要长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和提升。
但是,规则太多了,会不会成为一种束缚?
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我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如果时时处处都是非常刻板而复杂的规矩,肯定会影响效率。有时候根据情况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快速决策,而不需要经过这些复杂的程序。但是,一个集会或者会议的规模如果越大,内部的观点分歧、利益冲突就越复杂,这就越需要正式的规则,比如美国的国会开会,肯定越正式越好,因为涉及面太广,必须通过严格的规则达成共识。
${PageNumber}如果与会成员的意见高度一致,或者虽然有不同意见,但是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迁就,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会以效率为主,也不用搞得这么复杂了。在成员意见分歧很大的情况下,如果跳过这些规则而走所谓的“捷径”,可能一些人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这样就会容易导致组织上的涣散而产生对组织的不满,久而久之组织的凝聚力将不复存在。
虽然议事规则是一个充满了哲理的工具,但是也有一些人对这个工具产生疑惑,认为是自缚手脚,比如某个人一向非常强势,他不想用规则去自缚手脚的话,议事规则当然就是多此一举了。
你在书中提到“议事规则是公司治理的操作型基石”,这该如何去理解呢?
比如股东大会,这是一个企业内部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是,股东大会该怎么开?怎么去保证一些小股东的发言权?怎样达成符合整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决策?在企业中经常会发生小股东的合法利益被侵占的事情,虽然这种侵占在法律上看来是合法的,但是并不代表程序就一定正当。
我并不是说股东大会的决策一定要偏向于小股东,或者偏向于大股东。但是决策的过程一定要透明,要有相应的披露,罗伯特议事规则就讲究什么东西都要记录在案,都要以规则来执行。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姑且不论,也可能是少数人的某个观点,操纵了整个会议中的进程,但是因为程序上是正当的,久而久之一定会体现出威力。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低劣无效的会议,内容空泛、徒具形式,意见或者饱受压抑、遭到扭曲,或者各说各话、缺乏真实交流,成为误事的根源和众人批评的焦点。”
对于CIO来说,议事规则对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对于CIO的日常工作来讲,议事型的会议不是太多,所以用到议事规则的时候并不多。但是,议事规则不仅是一个工具,还是一种精神,CIO要善于挖掘下属们的意见,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机会,不能搞一言堂。如果某个下属明明有意见,CIO开会的时候却摆谱,不让他发表,也从来不问他,CIO说什么就是什么,或者明明有人表达了意见,CIO不假思索地压制下去,不让他们讲,久而久之就违反了议事规则的一些基本法则,这样必然会对团队的凝聚力带来消极影响。
我下面有5个部门总经理,每次开总经理会议,6个人在一起开会分配一些工作,也会讨论一些问题。我们的工作会议并没有明确说要用罗伯特议事规则去指引,但是,一旦某个问题产生争议,需要讨论的时候,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就会暂时摒弃上下级关系,民主地进行讨论。
此外,CIO参加的一些高层会议,也常常会有讨论,比如讨论某个系统是不是需要立刻引进,这时候CIO一定不能“手足无措,不知所以”,要学会怎么去开好每一个会议,让每个会议都有效率。(cio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