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合作制造与管理信息化

   讨论问题有:
  企业ERP系统的深化应用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
  企业在ERP深入应用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应该如何规避?ERP系统上线后,企业信息部门如何可以保证系统的动态变化?
  企业在实施ERP的时候采取的方式很多是先固化后优化,上线后企业应该如何优化他们的业务流程? 

合作制造与管理信息化
                                              ------  继承和发展,内外兼修
推石

  制造型企业的生存在于他的能力,能在市场上将其出让给别人,换来钱,求得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汽车工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汽车整车的开发,正在从平台方式向模块化方式转变。从降低成本、防范风险、缩短上市时间的角度,很容易理解整车厂为什么这样做。而配套厂如何做才能不增加成本和风险,合作制造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并且,这样的转变离不开信息化的背景。
    
  在信息化背景下,生产管理中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它需要在理清楚企业内部流程、数量与时间的逻辑关系后,才可能把目光投向连接市场的商业过程上。假如内部的事情还说不清楚,何谈自己向外的承诺呢?也不可能有流畅高效的合作。实践证明,在生产型企业内,理清企业内部功能、流程并不容易。生产制造内部的运作逻辑是企业业务中最需要解决的管理难题。
    
  在合作制造的背景下,如何能使汽车业内的配套厂,在争取到订单之后(建立战略联盟),至少也能降低成本(保持企业的生存能力)。比如要降低库存,权衡在制品数量和设备闲置等,解决之道在于继承和发展,在于内外兼修。
    
  生产运作系统的改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由于生产的特点。只要运作系统是完备的,工厂就可以造出产品,差别在于付出的代价有多大。现在流行的ERP软件中,生产计划的模式是确定的。在数量的基础上,兼顾时间。这样原ERP/MRP的生产计划就难以保证可靠的运行。当合作制造又要求企业在设计、试制、供货等环节上,能够并行或者同步,时间的控制技术则更加凸显出来。譬如"长鞭效应",会把企业的库存进一步推高。而制造型企业很少有在管理模式上突变的,只有兼顾继承和发展。
    
  合作还不光表现在外部合作上,内部运作机制也需要做适应性的变化。比如采取敏捷制造模式,需要企业内部的工艺、流程、制造单元能迅速重组,以增强企业的生产柔性(而不仅仅是快速更换工装),能快速灵活做出反应。然而,仅仅能迅速进行重组,还不够。需要在计划主导进行生产,才能在完备生产运作系统下,以最小的代价生产出产品。需要合作企业间的生产计划和谐共处。这样的联盟才具有快速反应和生产柔性。
    
  实现这些,离不开计算机化管理。说到底,还是需要理清楚企业内部流程、数量与时间的逻辑关系后,才可能实现合作的过程。(e-works)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