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走过了五年的成长历程。国家"十一五"中长期规划则更加明确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定位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深化应用。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加入了WTO,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神舟系列火箭的发射成功,集中体现了我国在高科技制造业方面的成就。
"十五"期间,科技部实施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涉及到制造业信息化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新产品开发、企业应用示范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23个试点省和47个重点城市全面展开,科技部用八个亿的资金,带动省、市和企业共投入百亿元的资金,组织了一场精心策划、波澜壮阔的制造业信息化"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风云变幻。越来越多的国外信息化厂商进入中国市场,三维CAD、ERP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开始普及,制造企业比以往更为关注产品创新。而在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上,也是硝烟弥漫。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并存,过去五年,许多企业获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困惑。
本文根据这五年来的中国制造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变化,与大家共同探讨信息化为中国制造业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制造响亮世界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始终占据着我国工业的主体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制造业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轻纺工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加工、服装、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印刷等,占我国制造业比重为30.2%;一类为资源加工工业,包括石油化工、化学纤维、医药制造业、橡胶、塑料、黑色金属等,占33%;第三类为机械、电子制造业,其中包括机床、专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仪器等,约占35.5%。
据统计,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000亿元,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工业产业的78%,从业人员占82%,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0%、财政收入的50%、外贸出口的80%来源于制造业,工业制造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取代大量初级产品。我国已迅速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居世界第四位。
历经5年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统计局12月14日发布经济普查主要数据第二号公报,公报显示,制造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八成以上、利润的七成以上。在我国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制造业132.9万个,采矿业8.2万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万个,分别占91.6%、5.7%和2.7%。2004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218442.8亿元,其中,制造业占86.8%,采矿业占5.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7.6%。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1306 5.4亿元,其中,制造业占73.1%,采矿业占19.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7.3%。世界500强企业有超过400家进入中国合资或设厂,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
5年的时间,"中国制造"迅速崛起一大批重要产品产量拿到了"世界靠前",如钢铁、水泥、数字程控交换机等。家电、纺织、集装箱、电子等传统产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 "中国制造"已超越"傻大粗黑"的"简单制造",进入高科技、高精度制造。华为与思科知识产权官司上获胜,联想并购IBM、TCL并购汤姆逊、"龙芯"、神州发射成功等的整体突破一起被认为是中国高科技崛起的征兆,充分体现了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实力。
中国制造业已经屹立世界,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支柱,并开始走出国界,向全世界迈进。
制造业信息化如火如荼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成为我国制造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巩固世界制造大国地位,赶超发达国家制造业的重要措施。
"十五"期间,科技部实施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涉及到制造业信息化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新产品开发、企业应用示范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由科技部、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等作为政府部门对这一重大项目进行了充分的横向联合,使科技与经济这两个领域实现了紧密对接。科技部用八个亿的资金,采用国家带动、地方支持、企业自发的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在全国23个试点省和47个重点城市全面展开。科技部总共计划拿出8亿元作为引导资金,地方政府的投入计划为20亿元,企业自己的配套资金预算超过80亿元,带动省、市和企业共投入百亿元的资金,组织了一场精心策划、波澜壮阔的制造业信息化"战役",为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展开,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新产品开发、企业应用示范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整的服务体系。在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大力协助配合下,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按照"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指导思想,以地方为主体,引导和扶持了全国5000多家的制造企业,开展了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带动了我们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同时,在全国各地培育了100多家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机构,为企业信息化持续发展提供了长久的支持,在十五期间培养了各类信息化人才四五十万人,形成了一支推进信息化的专业队伍。同时也形成了从中央各个部委到各个省市以及企业的包括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工作体系。
中国广大的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获得相应的收获,据e-works调查统计,2004年,企业实施ERP最显著的效益是降低库存和成本,同时也帮助企业降低了流动资金占用、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益、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等效果。从发展过程上看,中国制造业企业对ERP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已经帮助中国制造企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
图1. 2004年中国制造业ERP应用的效益分析(数据来源:e-works)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管理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企业对CAX和PDM的认知和满意程度相对较高,作为管理类系统的PDM/PLM的满意程度达到了76%,说明企业在应用这些系统时为企业的研发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同时在分析今后的投资热点时,制造企业对技术信息化的投入也充满了信心。
图2. 2004年中国制造业PLM相关技术应用的效果比较(数据来源:e-works)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已经不再是大企业的特权,信息化已经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认可,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投资规模连创新高,2004年市场规模达到1078.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7.1%,2005年,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129.8亿元,较2004年增长19.5%,未来5年中小企业IT市场规模将保持21.5%的复合增长,信息化IT投入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将大大改观,软件、服务占总体信息化IT投入中的比例将由2004年的37%上升到2007年的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