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行业信息化:医药行业遭遇“断裂带”

    2004被认为是国内医药生产企业的“地震年”--GMP认证所造成的大震荡大洗牌,至今仍让不少业内人士惊心。“地震”过后,相关企业却发现仅有GMP是不够的,还须回到“信息化”这个老问题上来,当务之急是要弥补GMP与ERP之间的断裂带。如若不然,自己为GMP认证所做的种种努力将会付之东流。
 
一山放出一山拦
 
    宋朝诗人杨万里有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医药行业的生存状况就处于这种局面。虽然2004年有3101家制药企业(占制药行业60%)通过了被认为是“生死考验”的GMP认证(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属国家强制性认证,通不过认证的企业一律在2004年7月1日停产),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没有因此而步入坦途。据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调查,为通过GMP认证,全国医药企业投入1600亿元进行生产设备改造,产能和技术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这些投入的实际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其中60%的设备和生产能力闲置,一些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甚至面临停产。“这将成为近几年医药企业难以消化的阵痛”,中国社会经济调查中心处长李磊说。
 
    问题出在哪里?东南大学集成化管理和决策研究室主任夏安邦教授在接受《计算机世界》采访时认为,GMP认证是必要的,它对生产药品所需要的原材料、厂房、设备、卫生和人员的培训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确保药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规范。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企业没有把GMP与信息化结合起来,“GMP是GMP,ERP是ERP”,搞成了两张皮,两者间出现了一个不应有的断裂带。他还分析:GMP本身是有管理流程的,这些流程得通过信息技术体现出来。一些企业为什么通过了GMP认证还执行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相关流程“固化”到计算机里,执行起来随意性大,人为干扰因素太多。
 
    “GMP证书只相当于一个职员的上岗证,并不代表能力。企业没通过GMP一定搞不好,但通过了也不代表一定能搞好。生产、研发、营销等能力和GMP没有直接联系。” 白云山制药总厂厂长谢彬说。正确的做法,应是将GMP认证和企业其他经营因素综合起来作为一个大系统考虑,尤其要把信息化这一条件考虑进去。
    3月22日在连云港召开的江苏省医药行业信息化暨产学研工作会议,针对这个问题向全省医药行业推出了一个样板:恒瑞医药ERP应用。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在内的专家小组评价说:“恒瑞案例,最成功的一点是把GMP与ERP做到了一块。”
 
恒瑞的探索
 
    身为“2004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上市企业“恒瑞医药”(代码600276),是国内重点抗肿瘤药物和药用包装材料的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定点麻醉药品生产企业。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1.45亿元,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增长9%和30%。该公司业绩高速增长,“信息化立了头功”。恒瑞CIO王卫列说。
 
    实施ERP之前,恒瑞医药一度处于“管理亚健康”状况,原因之一是业务发展速度太快,而管理模式却没有多少改进。有两件事让销售总监出身的王卫列对“亚健康”至今仍心有余悸。一件事是财务上的偏差。实施ERP之前我们会计桌子上要摆一大堆账本,从1995年一直摆到2002年,每一笔销售回笼都需要在账本上找发货记录。有一次我们背了一大包账本到无锡与合作伙伴结算,根据我们的账目,对方欠我6万,可人家的账目却显示欠我们10万,“把我们吓了一跳”。 另一件事是客户数量的偏差。早先一直以为我们有3800个客户,上了ERP之后才发现这里面有重名的,有同音不同字的,还有张冠李戴的,实际客户不到2000个。恒瑞的信息化就从分销和财务起步,分别做了两套系统,尝到了不少甜头。后因两套系统无法集成,遂决定于2001年上马ERP。这一年恰逢国家开始全面强制推行药品GMP认证,一时间,医药行业人人自危,关注焦点都转向了GMP,信息化进程在一些企业受到了冲击,有人甚至说“还搞什么信息化,GMP才是火烧眉毛的事情”。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就是借GMP推动信息化,以信息化实现GMP。恒瑞就是其中的一个。“应该把GMP和ERP结合起来做,ERP为GMP的规范流程提供载体,GMP为ERP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规则提供指导。” 王卫列说。
 
    在考察了13家同行的ERP之后,恒瑞的ERP小心翼翼地上路了。通过招标,王卫列一班人选定浪潮通软的ERP/myGS制药行业解决方案,“吸引我们的是它的方案同GMP结合比较紧密,框架也相对完整”。浪潮通软在保证不影响其他功能的前提下,对软件的GMP管理模块进行了全面的二次开发。事实证明,ERP与GMP结合实施的思路,对执行GMP至关重要,因为“GMP执行不得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手工作业在中间作祟”。王卫列举例说, GMP要求原材料必须检验合格才能入库,但据他所知,如果遇到生产紧急之类的情况,“中国60%企业会把这条规定撇到一旁,不等检验入库就写个借条先用起来”。
 
    而这种情况在恒瑞绝不可能出现,因为“ERP把一切流程都设定好了”:材料到了→申请检验→检验合格发给合格书→打印入库单入库→产生生产批号。没有这些流程,后面的流程就走不下去。系统的产品批次跟踪功能还可以跟踪到每件产品的流向(GMP要求),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窜货等违章销售情况。手工作业是对部门领导负责,而ERP只要求为你的下一道业务环节负责任,你不必再事事向领导请示,按照规则来就行了,真正做到了当天业务当天清。“中国从来不缺制度也不缺法律,缺的是执行和对执行过程的监控。”
 
    “恒瑞在GMP与ERP的结合上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恒瑞版本'还待升级发展。我听说国家卫生部门正在考虑用信息化的手段改进GMP,可能会推出比恒瑞更好的版本。”东南大学夏安邦说。
 
“医药板块”黑马
 
    尽管医药行业面临诸多难题,但总体而言,这是一个发展看好的朝阳产业。1999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增长。以江苏省为例,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高达22%,仅次于发展最快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是市场需求,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人均用药水平的提高;二是政府扶持,凝聚着高科技的“生物医药”与电子信息一样,被各地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产业。根据国家经贸委“十五”规划,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增长率可达12%。2005年,全国药品市场将达到2180亿元。
 
    迅速发展的医药板块也成了信息化的一匹黑马。“经济规模与信息化是一种正向促进关系--规模越大搞信息化效果越好,越搞信息化经济规模越大。”江苏省经贸委副主任戴跃强接受采访时说。譬如扬子江药业集团年销售额80多亿,通过信息化把成本降低一个百分点就是8000万。该集团已确定,今年要申请国家的信息化工程项目。计世资讯研究显示,2004年制药行业IT投资规模为8.3亿元,同比增长25.8%。
 
    迫使中国医药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的另一股推动力是竞争的压力。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宝凤强调:论产业规模,2004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总收入尚不及全球排名第四的葛兰素史克一年的销售收入;论企业规模,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哈药一年的销售额也只相当于世界第十大制药企业阿斯利康销售额的4%。基于如此悬殊的差距,恒瑞医药王卫列认为,应对“狼来了”的首要办法是“你也得把自己变成狼,或变成比狼更强大的老虎、豹子;否则只能被吃掉”。
 
    “起步晚的医药行业信息化极有可能后来居上。”东南大学夏安邦说。该行业信息化有许多有利条件--制药是典型的流程型生产,大部分生产流程被固化在设备中,没有离散型的机械制造那么多调度问题和复杂的工艺。以前大家认为ERP不适合流程型行业,现在这个观点被打破了,制药行业的ERP也很成功。谈及现阶段该行业信息化要注意哪些问题时,夏安邦认为应重点关注五大问题:医药制造对专利的依赖性问题、执行GMP的标准问题、管理与生产控制一体化问题、物料的时效性问题(防止药品过期失效,要设置重检功能),以及严格药品批次跟踪问题。(计世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