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李力:生产管理难题解答

  人人都说生产复杂,其实是对企业的生产原理、过程、组织了解不深。几乎所有企业的生产,超不出产品结构/配方/处方和生产工艺。汽车是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生产出来的;阿司匹林药片是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生产出来;汽油也是一道工序、一道工序生产出来。只要在制造业"工序"上做文章,比如工序计划、工序资源需求、工序成本归集与核算,制造业的生产就显得极有规律可循。
   

  如果大家把所谓的"BOM"仅理解为产品结构,是可以接受的,但创造出什么"工艺BOM"等,真是不可原谅了,因为企业的生产一定是严格按工艺路线和工艺规程来组织管理的,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工艺BOM"。
   

  工业化生产已经数百年,在没有计算机系统作为一个工具使用在企业前,依靠图纸、工艺,也创造出通用、丰田这样的世界级企业。
    大家之所以认为生产系统难,是传统MRP对生产本原的误导。
    
  一、来自企业自身的问题

  首先看企业,企业要想实施成功你必须要衡量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企业是"人治"还是"法治",有没有完整的制度和规范的流程。实施ERP系统必定要牵扯到业务流程的调整,这种流程调整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冲击,企业是否能够承受得了,因为ERP系统实施大家都知道,它实际上是一种权利的再分配。第二个问题,你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否扎实,能否满足计算机系统对基础数据的运算要求。
   

  1)企业是"人治"还是"法治"
  我在各种信息化培训的场合,经常举企业生产调度会的例子,它是企业管理存在问题和矛盾表现最充分的场合。每一个企业几乎都有调度会制度,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更是每天都保持召开调度例会,而每周则有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亲自主持周例会。如果生产管理出现问题,还会有专题会、现场会等等。诸如此类的会议所讨论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材料短缺、工序衔接、生产进度等问题,偶尔也有技术、检验、设备问题。参加会议的人有各调度部门、生产单位、供应部门、技术部门、质量部门、设备能源运行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当调度会出现的问题可能涉及到本部门时,参加会议的人员就开始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对责任划分的依据,往往是听辩解,听调度人员汇报,靠经验分析、协调、有时是不讲理地处理。完全依赖人工调度的管理方法违背了生产的规律,给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造成隐患:
   

  受个人能力和时间的限制,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记忆力等都是有限的。仅仅依调度个人的经验只能管理部分急需的关键件,稍有疏忽,就会一漏漏一片。
   

  在多个产品、多个零部件、多种设备、多个加工工序的多车间协作的生产系统中,时间和顺序是错综复杂的,任何一个零件的加工时间和顺序的变化,都会影响一系列零部件的如期完工,最终影响整个产品的交货期。必须依靠工艺流程、依靠各工序间信息的充分沟通才能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
   

  临时频繁调度反而会打乱正常的计划体系,在当前没有充分的信息化手段支持的情况下,调度员只能看一两步"棋",究竟改变一个零件的加工时间和顺序,对相关零部件的等待时间乃至整个产品交货期的影响、对设备负荷的影响都心中无数。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看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的计划制定和执行方式:

  而实际执行计划时,不管装配的配套时间,先把所有的原材料投下去,调度人员拿着"缺件表"追缺件,象赶羊一样赶到机加车间。

  更严重的问题是,在多零件、多工序、跨车间的情况下,工序级的加工计划由车间自己编制,就造成车间与车间的计划不协调,如下面一组表格:

  由于白身和涂装是前后工序,涂装的生产顺序只能随白身的完工顺序而定。但其他部件(击弦机)的顺序就不一定了,只要不一致,就会造成:

  所有的加工车间都能完成总厂的计划,但在装配环节却无法配套。而传统的MRP排产也无法解决如此问题,所以生产系统实施也不会成功。
    
  2)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否扎实
  企业的基础管理薄弱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基础数据的统一、准确、及时更改上。
  

  企业数据大致分两类:静态数据,如产品结构、工艺路线、设备代码、人员编码等;动态数据,如计划要求,实际完成、库存量、应收帐款等。静态数据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数据,包括产品结构、工艺路线、设备代码、人员编码等,第二种是控制数据,包括各种消耗定额、技术指标、检验指标、有效期、储备定额等。下面是一个生产计划的示意图:


生产计划示意图

  生产计划的安排,就是从交货期开始,沿返工艺路线顺序(装配工艺、加工工艺),在企业作息时间坐标上,把部件--零件--工序依次展开,形成装配计划、加工计划、投料计划、采购计划,同时生成设备生产计划、刀夹量辅计划、外协外包计划、成本计划及资金需求计划。在计划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基础数据准确对计划编制的准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数据包括,材料消耗定额、加工工时定额、设备工时定额、刀夹量辅消耗定额、能源消耗定额、储备定额等等。其重要性还表现在领投料是否得到科学控制,企业采购活动是否准确和及时、生产准备是否充分以及外协外包的合作伙伴、供应商能否合理安排自己的计划等等。然而如此重要的控制数据,在目前中国企业管理中是相当薄弱的。以工时定额为例,产品总装要以装配工时决定部件的配套时间,部件装配要以工时决定零件的配套时间,零件加工要以加工工时决定工序间的衔接和设备的能力平衡,同时又是成本核算中直接人工计算的依据。对于产品结构复杂、零件加工工艺复杂的企业来说,工时定额的测定、整理、调整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靠企业的定额员用手工来做,是很难完成的。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的企业就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搞准这些基础数据,但遗憾的是,至今依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e-works)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