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金融企业必须将IT上升为战略性发展要素

    2005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的上市节奏明显加速。通过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实现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国际形象和竞争力,是政府主管部门倡导国内银行在海外IPO的用心之一。

    这实际上意味着,虽然对于金融业的监管在不断强化,当时政府主管部门仍希望借助国际股东这一“外力”,能够有助于消除长期困扰中国金融业的隐忧: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整体仍很欠缺、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善、大范围的不良资产的比率、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等。

    银行IPO带来三大战略性需求

    尤其是,在即将到来的2006年,按照中国加入WTO之后的承诺,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有关市场将全面开放,这一切都使得中国金融业在经营管理上充满了挑战。

    “迫于股东的压力,中国的金融业在IPO之后将凸显三大战略性需求。”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兼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秦尚民说。这三大需求分别是效率、增长和稳固。所谓效率,就是指金融企业要降低运营成本,包括IT维护成本,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投入产出比;所谓增长,就是要增加总收入,尤其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所谓稳固,就是增强合规性,降低操作风险和防范市场风险,优化资本来源等。

    他以银行为例,在改善效率方面,IT可以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和垂直化,支持流程重组,从而降低运营成本。“事实上,银行的科技重点已经从经营转到管理层面。”在实现增长方面,IT是日常业务、中间业务、差异化经营与管理、产品创新的前提和保障。在保持稳固方面,科技与银行的整体风险框架息息相关,促进监管与合规等。

CIO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在三大战略性需求的驱动下,IT实际上已经上升为金融企业的战略性要素,相应地,金融企业的CIO必须具备战略性眼光和长远规划能力。

    “今天,银行CIO的角色将和过去不一样。”秦尚民说,“银行科技部的领导人,既不是项目经理,也不是采购经理,而是配合银行转型的IT战略制定者。”

    新一代银行CIO与传统意义的科技部负责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角色区分:过去的科技部负责人基本上是面向科技部内部的管理,今天的CIO应该面向全行的战略,以及如何整合银行内部信息资源的规划;过去的科技部负责人侧重的是管理IT部门和项目的落实,今天的CIO则必须侧重于建立科技对于银行的价值体系;过去的科技部负责人,技术策略是其主要考虑的对象;今天,整合银行内、外部的资源才是CIO最主要的工作;过去,考核科技部负责人的主要指标是完成的项目数量,如今衡量CIO业绩,主要是看他能否帮银行建立起新的科技体制和结构,使得银行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能够确保弹性,快速应变市场。

    IBM重心转向金融服务

    整合资源对于金融CIO之所以重要,秦尚民认为,传统的业务组织与传统的IT运作模式经常发生冲突。“传统科技系统可能是孤立的,往往基于一个专用的平台。只有通过不断简化和优化,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环境,并能够整合银行内部和外部所有的资源。只有建设一个非常简单、高效率低成本的IT结构,才可以支持金融业务的创新,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市场的变化。
为此,IBM将着重推广和应用几个典型概念:第一,倡导组件化业务模型(CBM)。即通过组件化的思路,简化银行内部与IT部门的协调,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第二,推广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帮助金融用户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业务系统。第三,帮助金融用户整合人员、流程和应用。

    其实,预见到金融IT需求的新变化,2004年下半年,IBM金融服务事业部开启了一项全新的战略:金融咨询服务。秦尚民承认,在过去的12个月当中,IBM金融服务开展得很艰苦,但是“已经看到了成效”。秦尚民强调,IBM在全球范围积累了丰富的金融行业信息化经验,并且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国际化背景的金融咨询专家团队,他们分别拥有银行业IT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呼叫中心、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经验,共同为用户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计世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