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国际化路上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浪潮中,在日益不分疆界的市场中,跨国企业、本土企业如何去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抛开百度上市的闪亮登场、阿里巴巴与雅虎的联姻、Google的神话等这些引人瞩目的华丽景象,2005年IT界还有哪些值得去缅怀和回味的呢?
 
    联想战车开到了美国,杨元庆坐镇纽约,聘用了一些高鼻子蓝眼睛的精英来帮助管理联想;惠普高调庆祝进入中国市场20周年,马克·赫德把其上任后的首次访问选在了中国。
 
    在国际品牌犀利的价格攻势下,国内一些二线品牌PC品牌苦苦挣扎。AMD抢先一步发布双核处理器,告英特尔“垄断”的官司正式上演;英特尔积极推广GAPP计划(地方政府电脑普及计划)。SAP、Oracle拼抢SMB市场,用友、金蝶在进行了多年的高端进攻后似乎发现在中低端自己才更有核心竞争力,东软提出“超越技术”后继续巨资打造IT教育。长城集团并入CEC,曾经是中国IT一面旗帜的长城是否就此消失?
 
    中国的3G仍然令人心焦地等待,但各路厂商对3G的热情不减。华为、中兴继续把自己优秀的员工送到国外开拓业务,而长虹等一些企业在国际化受挫后,发现还是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熟悉的市场更实际。
 
    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全球化浪潮中,在日益不分国界的市场中,跨国企业、本土企业如何去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深入腹地,跨国企业穿上“唐装”
 
    2005年,很多跨国企业如惠普、英特尔、诺基亚等迎来其在华市场20周年。 “如果现在谁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那么它还没有参与到整个游戏中。”“访华”日程让很多企业的大佬们难以抗拒。在跨国企业的投资人和CEO脑袋里,“中国”代表着“高增长”等种种令人兴奋的含义。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跨国公司如何在“中国”这块全球不可或缺的土地上保持竞争力?
 
    与早期仅仅在大城市布点不同和高姿态不同,很多跨国企业已经把部队开到了腹地——广大的二三级城市。
 
    早在去年的“IT两会”上,中国惠普CEO孙振耀便预测企业要从行业市场转为区域市场。来自惠普的消息说,开拓区域市场是惠普PC 2005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与此相应的是其低价产品的推出,3999元家用PC和2999元商用PC,如此低价的产品正是针对三四级市场。由于大力开拓三四级市场,目前中国惠普的PC业务在亚太区的排名已由原来的第四位上升到了第二位。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IBM的重点是加大区域市场的开拓力度和广度。IBM 5月20日成立的杭州分公司,正是为深耕中国二三级地区而设。在IBM内部,来自工商企业(中小企业)的收入已经占到了1/3。
 
    而赖一龙出任英特尔公司中国总经理不久后的4月4日,英特尔启动GAPP计划(Government Assisted PC programs,即地方政府电脑普及计划),也称“电脑惠民”计划。GAPP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双方共同努力提高社会对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普及个人电脑使用率,提高个人电脑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另—方面,英特尔与当地政府指定的PC厂商开展紧密合作以保证其组装、制造出价优质高的计算机;所有参与GAPP计划的各地信息产业厅,都将“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用户推荐优质的基于Intel架构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并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短短几个月,黑龙江、湖北、山西、山东、江苏、河南、四川、陕西、重庆、湖南等政府与英特尔合作。
 
    在珠三角的中山市小缆镇,SAP系统在长青集团中已经应用了好几年。SAP和Oracle启动的中小企业计划今年进入了实际阶段。
 
    “软件大佬”微软也低调了很多,开始探索用中国的方式做事。积极与中国企业合作,跟政府搞好关系。陈永正正引导着微软中国“穿着唐装跳舞”。
 
    所有的行动无疑在说明,跨国企业企图更贴近中国的客户和市场。跨国企业似乎明白,要获得中国市场的认可,必须去遵守这个市场的规则,比如低价格,比如贴身服务等。
 
    更为广阔的三四级市场,无疑是未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但在这些市场上,跨国公司要取得胜利也并非容易。跨国公司在大城市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而在小城市则不明显。在华南的某些小县城,有很多人知道神舟、七喜,可能不一定知道IBM和戴尔、惠普。这些跨国公司如何在更广阔的区域市场建立自己的竞争力?如何在其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物美价廉之间取得平衡?
走出去还是坚守?
 
    2005年8月,国资委正式宣布长城集团并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重组后长城集团撤销。加上此前CEC合并的6家电子企业,CEC总资产将超过60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集团。最大的,却不一定是最强的。CEC拥有数百亿资产,2005年上半年,CEC实现销售收入达149.83亿元,但利润只有5745万元。合并后的新公司如何通过实施内部机制的改造,把“大”的  优势发挥出来?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在跨国企业的进攻下,本土企业贴近客户的优势和成本优势正在丧失。这在手机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 从去年国产手机节节败退,各大厂商的年报或销售统计上频频亮红灯开始,到今年手机核准制两批新厂商浮出水面,国内手机市场三面受敌,竞争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面是国外品牌复制国内厂商渠道和营销策略,极大地压榨了国产手机的渠道、成本优势;一面是核准制之后,新兴的本土品牌不断进入手机行业,僧多粥少,竞争加剧;另一面是水货机、翻新机、杂牌机等“非行货”手机不断充斥市场。
 
    PC市场和服务器市场竞争的惨烈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大佬”们也来跟“小弟”们抢食了。惠普、戴尔的笔记本电脑卖到了5999元,国内厂家已无力用价格战抵挡。2999元的国际品牌的PC在三四级市场惊现,国内品牌相比之下优势难以显现。戴尔的服务器可能比国内品牌服务器更便宜;据了解,在抢单中,国际品牌甚至出现了“一折”的服务器。根据某第三方研究机构的数字,2005年第二季度的服务器整体出货量,DELL、 IBM、 HP名列前3,按市场价值排名,IBM、HP、Sun分列前3位,国产品牌都未能进入前3。
 
    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IT企业选择了走出去。借助并购IBM PC的契机,联想在美国、欧洲、印度等地建立起了强有力的渠道。与联想类似,明基希望借助并购西门子手机进入欧洲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运用并购的方式走向海外,但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整合问题,也成为这些企业最大的挑战。华为3COM合资公司出现亏损,TCL与阿尔卡特的合资也出现严重的亏损。中国企业走向海外,除了并购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在海外市场,什么会成为国内企业最大的竞争力?
 
    更多的企业选择了“留守”中国市场。相对于风险莫测和陌生的海外市场,国内市场也许更好把握。前几年一直高喊国际化的用友今年开始了ERP“普及活动”,把业务重点牢牢定在中小企业上。用用友的话是,“先得在家门口跟跨国企业竞争,才能谈走出国门”。而金蝶3月份与IBM合作,签署基于IBM“开发商互利计划”(简称IAA)的战略合作协议,集合双方在产品、技术、服务和渠道方面的优势,合力深拓中国中小企业市场。
 
    2005年,浪潮集团对下属子公司进行一体化整合,把原先由各分公司负责的市场销售体系剥离出来,改由集团统一管理,而产品生产、开发及渠道建设仍由各分公司负责。“削藩”的同时争取发挥资源优势,做到“一张面孔一条心”。 老牌的方正、同方在继续开垦IT领地的同时,同时更加坚定地把脚踏在IT以外的领域。
 
    中国的3G仍然在等待。TD-SCDMA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离商用还有一段距离。热炒了多年之后,3G依然劳人牵挂。3G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多少希望和机会?依然未知。同样,“概念股”数字电视和IPTV还在困境中挣扎。
 
    最喧闹的是互联网。博客的流行,播客的兴起,Web2.0等逐渐走向主流,风投蜂拥而至。只是这一次是否又是一个泡沫?
加入WTO的第四个年头,中国日益开放,中国市场成为与全球融为一体的市场。中国市场正在成为跨国企业全球策略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本土企业在国内所面临的市场早已不再是一个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系统。在超越价格战、本土优势和国外品牌优势之外,中外企业如何用自己差异化的竞争力,去完成从生存到发展、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计世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