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供应链之重

  每位IT职业人士都希望找到能够显示自身价值的最好舞台,而供应链管理领域,应该是上上之选。在这个领域,IT正成为最直接的驱动力。这一点,在日益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让我们先看一看,中国企业(也包括外商在中国设立的制造中心)所面临的三大压力。

  首先,全球采购需求的快速响应压力。

  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制造端,产品设计、核心技术、市场需求等都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再加上运输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因此在实际运营中,留给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时间提前量(Leadtime)已经非常短。而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中国企业还需要面临设计、数量、交付等各方面信息的更改。如果没有高效、准确、安全的信息互动机制,企业几乎无法应对来自客户的要求。

  其次,持续高涨的成本压力。

  去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再加上中国部分制造业密集地区所面临的商务成本增加,制造业本身可以获得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企业只有通过不断进行IT基础上的供应链创新,才能够利用新的业务模式来创造利润点。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模式、交叉入库(Cross-Docking)的仓库网络等现代物流模式越来越成为企业关注焦点的原因。

  最后,非关税壁垒压力。

  诸如环保、知识产权、倾销、社会责任(Social Accountability)等词汇正日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企业所涉及的贸易争端中,某些聪明的中国企业也正主动利用购并等资本运作方式,绕过这一系列贸易壁垒,进入目标市场。而成功购并的首要条件之一,就是海外机构和总部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以及在整个供应链上利用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

  但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的制造型企业,对于外向型的信息系统并不会进行大规模投入,分析其中的一些关键节点,进行重点投资或者借助第三方力量即可。

  当观察整个供应链时,我们会发现,最合理的组合是把供应链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执行以及供应链整合。三个部分各有分工,简而言之,供应链计划,回答的是“What”,即应该做什么问题;供应链执行,回答的是“How”,即如何做问题;而供应链协同,回答的则是“Who”,也就是谁来做问题。

  这三者中,供应链执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忠实地执行着供应商计划;另一方面,它又带动着供应链协同。这也就是为什么以提供供应链执行服务的独立组织,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会把IT置于企业内非常高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在物流企业中,供应链执行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以保证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同时为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业务模式迥然不同的企业提供服务,它必须别无选择地精心打造强大而完善的 IT系统。建议以市场为导向的制造型企业,在挑选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时,着重考察候选方的信息系统能力。

  不仅如此,物流企业的IT系统除了在功能上要支持所有非常先进的供应链业务模式之外,其信息交换能力也必须十分强大,有能力完成每天数以千次甚至万次的信息交换,以同时应付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型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XML、甚至络世达网(RosettaNet)的标准流程与制造型企业交换数据。

  毋庸质疑,随着中国制造型企业的不断成长,中国的IT职业人士将有机会创造出以IT带动供应链管理的全新模式,并因而走在世界前列。

  作者简介:

  朱力,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伯灵顿全球有限公司(BAX)中国区IT经理。曾先后供职于通用电气(中国)公司(GE)、普华永道咨询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Philips)。

(信息周刊)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