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当心被高估的技术

  由于资本的推波助澜,相当多的新技术在尚未经过充分的实践论证之前,就开始作为一个概念而受到超乎寻常的关注。从活跃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未必是坏事。但就IT主管而言,在进行必要的公司技术储备时,需要清醒面对并加以全盘考虑,以避免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在笔者看来,在物流/供应链领域,最近被高估的技术,以大名鼎鼎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最甚。

  所谓RFID,包括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两者都是在一个标签(Tag)中写入信息,不同的是,主动式的标签能够在特定情境下(预先设定或被激活),以发射无线电波的形式,向外界传递在标签中所包含的信息,并被无线阅读器(Reader)所读取;而被动式的标签,则需要被移动到无线阅读器附近,让该阅读器读取自身所携带的信息。

  其实,RFID的基础,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无线电波,发轫于美军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军事行动中,他们利用主动式的RFID标签,进行导弹的整体和零部件跟踪。

  其后,人们逐渐认识了RFID在物流跟踪过程中的一些作用,尤其是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集团(Wal-Mart),一度宣称将在其主要供应商中全面推广RFID,更是使得这一技术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

  但时至今日,RFID技术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而近期沃尔玛集团在RFID的推广方面也变得低调和犹豫。这似乎都在表明,RFID的发展,在理念—原形—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纵观RFID技术,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提供货物的可识别性,并对这样的可识别性加以转换,以满足供应链计划、财务、货物跟踪、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这样的概念和模式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这样的功能,并不是必须实施RFID才能获得,而目前RFID在技术和商务方面的局限性,更成为限制其无法得到广泛应用的绊脚石。

  比如,已在物流领域被运用多年的条形码技术,同样能提供小到一包火柴、大到一个集装箱的货物识别。而条形码技术之成熟、产品之丰富、系统之稳定、标准之统一,都是目前的RFID解决方案所无法比拟的。再加上二维以上的条形码能够携带大量的数据,足以在一次扫描动作中读取相当于数百个汉字的内容,因此更加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重视投资回报的企业,在RFID尚未体现出令人信服的商业价值之前,不贸然进行投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这样的观望,反过来又限制了RFID降低成本的空间,当然就更降低了投资回报表现。

  而RFID技术本身又带有明显的缺陷,比如无线电波的重叠问题。由于无线电波是以球面的形式存在的,如果两个RFID标签的距离太近,其发射出的球面波就会产生重叠,从而使得阅读器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如果需要以人工形式进行干预,这实际上已经完全抵消了理想状态下RFID技术所带来的自动化作业的效率优势。

  此外,即使是非常先进的主动式RFID,由于其发射无线电波所需要的设备和能量都必须被内置于便携式的标签内,因此,制造和维护成本的居高不下,也就成为其商用化的另一个大障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理想化的技术概念和模型,在投入真正的运营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来自实际应用领域的检验。而IT主管的作用,则是独立地分析和判断,以决定其所在的公司是否应该在业内率先部署该技术—这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先进技术的率先成功应用可以帮助公司极大地提高业务能力,而如果引进了不恰当的技术,则可能带来数以百万计的浪费。

  不过,与此同时,企业IT主管却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同时还需要对那些目前不那么受重视的信息技术进行跟踪和必要的投资—假以时日,他们恰恰就成了“明日之星”。

  作者简介:

  朱力,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伯灵顿全球有限公司(BAX)中国区IT经理。曾先后供职于通用电气(中国)公司(GE)、普华永道咨询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Philips)。

(信息周刊)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