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网络化消除管理盲区

编者按:6月,中国移动宣布其移动即时通讯工具——“飞信”正式步入商用。作为通信与互联网的双剑合璧之作,“飞信”究竟如何才能“飞”出价值?

  6月的北京,已然燥热难耐。中国移动选择在初夏时分宣布其IM(即时通讯)产品——“飞信”正式投入商用,似乎也暗示着中国移动希望借助这一产品在 3G(第三代移动通信)到来前先预热一把。6月5日,“飞信”的宣传画便占据了中国移动各大营业厅的显眼位置,宣传册也随即摆上了架,供用户随时取阅。

  在仅仅经历了11个月的试用期后,“飞信”就捕获高达2068万的用户量,将在国内经营数年的MSN的1500万左右用户量甩在了后面,其惊人的扩张速度可见一斑。而在“飞信”的背后,中国联通的“超信”、中国网通的“灵信”也都在积极筹备中,运营商似乎都对移动IM这块“蛋糕”表示出了相当的兴趣。

  与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相比,用户除了可以在电脑上用“飞信”工具互发信息外,还能够利用手机随时随地进行互通,“永不掉线”。按照中国移动的规划,除最基本的文字、语音通讯外,“飞信”还将具备游戏、信息查询、音乐和可视电话等功能。

  在国内,即时通讯市场已经发展了近十年之久,常见的IM产品也有十余种之多,QQ、MSN、POPO、雅虎通、Google talk、淘宝旺旺等,都已形成了固定的用户群。这些IM产品各有优势。即时通讯大户QQ注册用户最多,约1.4亿,MSN则把用户圈定为商务“白领”,淘宝旺旺背靠最大的C2C网站培养出一个固定使用群,Google talk依托强大的Google品牌也网罗了不少“G-fans”。但在迅速增长的移动IM市场,这些传统IM还没有多少做为。

  可见,中国移动在这个时间推出以“移动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为品牌特征的“飞信”,抢占市场之势显而易见。有分析表明,2007年将是移动IM元年,移动IM用户在2007年将呈高速增长态势,同时移动IM产业链也将逐渐形成。

“免费”策略

  虽然中国移动有移动IM的天然优势,但用户仍然是其需要争取的稀缺资源。如何从传统IM中吸引并剥离出属于“飞信”的用户,中国移动用了“免费”这一招:除了不收取月功能使用费外,用户在使用PC、手机客户端、WAP发送消息均免费,使用手机客户端或者WAP方式登录“飞信”只需要按照当地资费标准收取GPRS流量费。
  
  中国移动强调“飞信”与手机号码的捆绑,就充分体现了运营商的优势;外加利用即时通讯工具与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相融合也是其他IM服务商无法复制的。

  其实早在“飞信”诞生之前几年,网易POPO就曾经尝试过用免费短信打开移动IM 市场的大门,当时确实笼络到一大批学生用户的青睐。但事实的结果却是,在坚持了2年之后,网易POPO 的免费短信业务就戛然而止了,高昂的运行成本是主要的原因,每月6元的费用也让人气大大减退。

  与网易不同的是,作为运营商,中国移动不仅管理着强大的移动通信网络,还手握3.2亿移动用户资源,这些都是“飞信”的潜在用户,再加上雄厚的资金,“飞信”与POPO的差别也就显而易见了。

  然而,“飞信”真的能够在原本就趋于饱和的IM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吗?有业内人士分析,在移动IM市场还不成熟的条件下,以及在GPRS上网的条件下,“飞信”、QQ和MSN处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QQ和MSN这两大IM工具自然不会甘心其用户被“飞信”分流,所以,对用户资源的争夺将在2007年越演越烈。

  不能否认,作为“新生儿”的“飞信”还很稚嫩,其本身所拥有的缺陷也是有目共睹的:暂时还不能与联通互通,没有固定的标志,品牌推广缺乏新意等等,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免费”战略至少暂时遮盖住了这些不足,让“飞信”对普通用户具有了相当的吸引力。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