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装备制造业热衷IT为哪般

    “工具,人之器; 装备,国之器。”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意志。
 
    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振兴装备制造业列为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之一; 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为装备制造业描绘了一幅宏伟壮观的发展蓝图。
 
    受到政策的导向,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自然也成为备受瞩目的亮点。通过调查采访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记者发现,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其他类型的制造企业,它们的管理信息化、产品信息化和制造过程信息化基本已经完备,并已经完成或超越了系统集成阶段; IT已经融入企业战略层面,成为支撑业务发展的必需品。
 
支撑国际化战略
 
    在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的宏观背景下,单单在国内施展拳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走出去”是它们的必然选择。而“走出去”是靠柔性IT技术架构和应用系统支持业务管理做支撑的。
 
    2006年,三一重工投资6000万美元,在印度孟买附近建设工程机械制造基地。这是迄今为止中资企业在印度的最大一笔直接投资。此外,三一重工在美国也投资兴建了制造基地。由此可见三一重工走国际化道路的坚定步伐。
 
    三一重工是我国机械装备行业的标志性企业,在其主打的16大类、150个系列产品中,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以及全液压振动压路机等产品一直保持着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2006年,三一重工的营业额为80多亿元,其中,国际市场份额为1亿美元。其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在全球100个国家设有营销网点。
 
    今年,三一重工确定了其自身发展的“十一五”规划,“那就是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三一重工IT本部总监吴云峰说,“为了支持业务发展规划,IT支持业务也要有相应的侧重点,主要是从支持创新的三一制造模式、现代的产品研发平台、以客户为中心的全球客户服务平台等几方面着手。
 
    2006年,三一总部SAP ERP ERP系统成功上线,并实现与PDM的实时集成,较高提升了车间的生产效率。基于ERP系统平台,采用条码、电子看板、立体化仓库等现代工具和手段推进三一JIT生产管理模式。
  
    “三一是一个多品种、中批量、按订单生产的离散型技能密集企业,三一要成为世界级制造企业,必须通过信息化来构建先进的制造系统和管理系统。”三一董事长梁稳根多次强调,“企业信息化要作为三一核心竞争优势来培育和发展,IT应用是三一超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据三一重工IT本部IT规划控制部部长陈昌根介绍,“2004年以来,三一的信息化投资每年都在4500万元以上。”三一创建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化工程机械装配流水线,是国内第一家实施CIMS示范工程的民营企业,率先在行业内启用800呼叫服务中心。
 
    三一重工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涵盖三大方面: 一是管理信息化,包括SAP的ERP系统、PTC Winchill的PDM系统、自主研发的ECC及门户系统,并实现了以ERP、PDM、ECC为核心,以门户为平台的集成。其中,服务平台下面包括呼叫中心和ECC,ERP、PDM、GPS远程设备监控系统等信息都可以反映到ECC中,由此便于领导层的监控与决策。二是产品信息化。三是制造过程信息化。
 
    “通过对不同系统的集成,三一总部已经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产品生命周期一体化、产销存计划一体化。”吴云峰说。2007年,三一将在全球八大产业园“复制”本部的ERP与PDM,将企业信息化管理延伸到下属企业。
 
    与此相似,地处湖南株洲的中国铁路运输装备重要研发制造企业——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的信息化进程也是缘于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对精细化管理的需求。通过对生产计划、备料、生产、组装等环节的控制,原设计日生产能力为14台的生产线可以生产出16台产品了。
 
    早在1990年,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就将运盐敞车出口到博茨瓦纳。此后,相继向世界各地批量出口了工程用平车、凹底车、漏斗车等多种车型。2003年7月,株洲车辆厂生产的900辆运矿石敞车出口到了巴西,这是中国铁路产品首次进入南美市场。
 
    正是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采购需求带来了企业各方面业务量的激增,原有的国有企业粗放式管理暴露出诸多弊端,工厂在计划经济的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下,停工待料的情况经常出现,配件交接数量不准,制品清查困难、有账无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几千个零件不知去向的事情也曾有过,在制品和仓储物料的账物相符率不高已成不争的事实。如果还是延用这种粗放式管理,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由此催生了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据介绍,株洲车辆厂从2002年开始策划、研究、选型ERP,当时也正值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点。2004年8月,上线了利玛RS10系统,库存、物流、生产、质量控制、财务等模块全部正常运行。2005年,株洲车辆厂进行了绩效管理优化方案,对岗位进行优化与重组,实行定岗定编,并将其固化到系统中。株洲车辆厂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是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从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一步。”

自主创新的看家本领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看家本领主要体现为两个层次: 一是研发设计手段信息化,基本是以PDM平台统领各种CAX工具; 二是产品本身的信息化,由此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利润率。
 
    今年3月13日,一台“中标”牌扫路车从深圳蛇口港出发,约20天后,它们将运抵伊朗,这是中国扫路车首次出口到伊朗。2006年年底,伊朗客人来到中联科技园,详细了解了中联重科(全称“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实力,并现场观看了中标环卫产品的演示,当即与中联重科中标分公司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仅今年年初,就有17台中标环卫产品发往海外。
 
    中联重科是一家国有参股中外合资的科技型上市公司,是我国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是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之一。从兼并湖南机床厂、重组并购浦沅集团,到成功收购国际知名企业英国保路捷公司,正是凭借雄厚的科研和技术攻关能力,中联重科取得了一系列让人瞩目的成绩: 自成立以来,每年以平均60%的增长速度发展; 目前拥有中联、浦沅、中标、湖机等著名品牌; 建筑工程起重机、环卫机械和机床锯条这三大系列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 2005年,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利润业内知名位。
 
    “以研发为本,是中联重科的立足点。”中联重科IT负责人说。为此,在PDM、ERP、OA、人力资源等信息系统相继建设完成,并顺畅应用的基础上,专注于产品信息化一直是中联重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产品信息化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产品研发手段的信息化,二是产品本身的信息化”。
 
    中联重科传统的设计方法是: 设计-试制-试验-改进,如今中联重科正从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解脱出来,三维CAD/CAE/CAT/CAM软件的应用,使三维建模、装配干涉检查、有限元分析、机械运动和动力学仿真分析全部在计算机上实现。目前,中联重科采用了Teamcenter的PDM系统平台,将高端三维CAD/CAE/CAT/CAM等软件进行集成,产品平均研发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3个月,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
 
    2005年,中联重科承担的国家863项目——《智能路地铣、掘设备及产品协同开发平台》,通过863专家组验收。中联重科通过引进成熟的三维CAD/CAE/CAM和PDM软件,根据工程建设机械行业的特点组织实施和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铣刨机三维参数化特征建模、计算机模拟装配、干涉检查; 铣刨机运动、动力学特征分析和仿真研究; 铣刨机加工和仿真、试验模拟研究; 工程机械三维标准件、基础零部件标准库; 实施了以协同开发为核心的PDM,实现异构CAD的集成,从而完成铣刨机的协同开发。
 
    研发创新一直是中联重科的侧重点,这么多年下来,中联重科积攒了很多科研成果,但却没能把这些成果全部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所以,目前中联重科的信息化重点就是建设自主创新平台,主要是将Teamcenter平台与863项目的产品协同开发平台整合起来,重点加强共性技术研究; 同时把ERP系统和CAM整合进来,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产品研发设计手段的信息化是装备制造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其生存的必备条件,而产品本身的信息化则是提升企业利润率的法宝。中部地区另一家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三一重工在产品信息化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在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同时,三一不断为客户研发出更高效、节能、环保的“聪明”的产品,譬如说智能臂架控制系统、SYMC中央控制器、卫星远程监控系统都是业内闻名的。
 
    据吴云峰介绍,智能臂架泵车遥控设备采用当代机器人高新技术,完全由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一个简单的命令就可完成臂架打开、收拢、水平运行和垂直运动等复杂的施工操作。这种控制方式简化了臂架的操纵过程,提高了臂架运动的平衡性和控制精度。卫星远程监控系统则通过GPS卫星定位,三一可以跟踪每一台产品的使用数据,一旦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三一可以迅速定位到它的准确位置,由此在第一时间内为客户提供维护服务。
 
超越集成
 
    “孤岛”是必然存在的,系统集成的目的不是消灭“孤岛”,而是解决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株洲车辆厂的信息化进程缘于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2003年的时候,有调查显示: 设计工程师整理、查找、跟踪数据花费了他们大约70%的时间,而真正用于设计的时间只有30%。”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电气”)信息管理部部长方坚介绍。
 
    时代电气组建于2004年9月,是由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改制而成的,是我国轨道交通设备研究、开发、制造的龙头企业。其产品种类繁多、业务流程复杂、下属多个业务单元,涉及到机车电子控制与网络、变流技术、安全监控、功率半导体器件、传感器技术等六大领域。
 
    产品众多,设计软件更是五花八门,譬如二维CAD软件有AutoCAD; 电子电路设计软件有Protel、Veribest、Saber; 三维CAD软件有I-DEAS;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等。不同软件的数据无法共享与交换,企业迫切需要集成产品设计端的软件。
 
    于是,时代电气从2003年开始与通力公司合作,实施上线UGS的PDM产品Teamcenter,在此平台上整合了设计软件,并与MRPII实现数据交换,设计BOM可导入到MRPII中,并将其包含的物料与MRPII中的物料编码库进行校验。
 
    方坚认为,时代电气的信息化历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最底层是基础设施,如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库等; 第二层是业务系统,包括ERP、PDM、OA、企业门户等; 再往上的第三层是管理系统,譬如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IT管理等,尤其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来讲,符合IT审计法规很重要; 最高层则是数据挖掘,为领导者提供决策支持。
 
    “目前,时代电气正利用已建成的业务信息系统,着手相关系统的数据挖掘,要做到这一点,公司应用系统平台的统一性和应用系统间的集成是关键的基础。”方坚说: “时代电气的集成是按照数据流的走向,自上而下顺流而成的。”
 
    首先是从产品设计端开始。“但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PDM与MRPII之间并不是实时、同步更新数据,而是让MRPII到PDM中去读取数据。”方坚强调。因为时代电气每年有200多项研发,而只有部分研发项目用于生产制造,所以“花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来实现实时集成是不值得的,这就要由业务的需求来决定”。
 
    而对于三一重工来说,加工制造绝对是他们的“重头戏”,所以,三一对PDM与ERP的数据传递要求较高——实时传递。据三一重工IT本部ERP项目部部长周志军介绍,他们主要通过实时促发机制来实现数据传递,所传递的数据包括物料、工艺和BOM清单等。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需求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本身也需要进行变更和修订。因此,企业信息化系统存在信息孤岛在所难免,没有必要求全责备,更没有必要盲目集成,而是要在那些有业务需求的关键点做集成。”方坚说。所以,集成不是为了赶时髦,也不是为了让IT系统更漂亮,而是要打通业务上有需要的数据流; 集成本身也不是最终目标,而是要在畅通的数据上做更深层次的文章,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这种观点也让中联重科的IT负责人感受颇深: “信息化在企业的中层以下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并且效果明显,如库存、销售、财务、采购等等,所有业务都从信息系统中获益,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何将信息化从中下层上升到管理层面,却是比较困难的。”也就是说,在增加企业高层领导管控能力方面、在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方面还正在探索。

 

(计世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