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网络广告开“打”

    网络广告正在突破“流量保证”的单一诉求,向“精准投放”大踏步迈进。从今年4月份开始,在搜狐教育频道的某些招生广告边上,悄然多了一个“免费接通企业电话”的按钮。点击这个按钮,网页便会弹出一个对话框, 只要输入你手边的座机或手机号码,点击“立即呼我”按钮,身边的电话马上就会响起,有专人通过电话提供咨询服务。这是由北京华策视通网络技术公司新近推出的“蚂蚁互动”呼叫广告服务。
 
    呼叫广告,也称为按通话付费广告(Pay-Per-Call)。尽管以网络广告的形式出现,但却是在消费者和广告商之间形成直接通话后才收取广告主的费用。广告主每接通一个电话,需要向蚂蚁互动支付0.3元/分钟的电话费,以及每通电话的推广费用7元。为防止错拨等无效通话,蚂蚁互动规定45秒钟以内不纳入计费。
 
    高红冰认为,按效果付费是网络广告发展的大势所趋
 
    据蚂蚁互动董事长高红冰介绍,教育培训、招商加盟、IT产品、医疗保健等领域企业率先试水。“呼叫广告是通过一对一的语音通话,来进一步强化网络广告的营销效果。”高红冰认为,按效果付费是网络广告发展的大势所趋。
 
呼叫效果
 
    2006年8月4日,10多名百度竞价排名客户聚集在百度公司总部楼下,打出“百度竞价欺骗客户,恶意点击非法敛财”的条幅以示抗议。这一事件,不仅使百度陷入法律纠纷,也再次将搜索引擎广告模式中的“点击欺诈”问题提到了不容回避的位置。
 
    这种通过人工或程序作弊对网络广告进行恶意反复点击的现象,使广告效果大打折扣,也增加了广告主的广告支出。这是包括Google、雅虎在内的所有搜索引擎共同面对的问题。美国咨询公司Click Forensics的研究表明,在搜索引擎广告中,有14%的点击量为欺诈性点击。搜索引擎营销专家组织2005年的调查显示,全球42%的搜索引擎广告主声称他们是欺诈点击的受害者。
 
    相比按天卖广告版位的图片、旗帜广告而言,搜索引擎创立的“点击付费”模式,某种意义上已在向按行为付费(Pay for Performance)迈出了一步。除了搜索引擎外,点击付费模式也被天下互联公司以“窄告”的模式推广。窄告的初衷是想通过在网站文章内容周围匹配相关联的广告链接,以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但事实上,窄告并未能实现广告和内容的有效语义匹配,因此,其广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单纯通过“点击”行为收费遭到挑战时,一种通过“通话”行为收费的模式应运而生。
 
    将互联网强大的搜索能力和人际一对一的语音交流结合起来,给网络广告注入了创新因子。从今年年初开始,陆续有蚂蚁互动、万维联讯等类似呼叫广告服务的国内公司浮出水面,目前国内估计至少有10多家类似公司。据了解,万维联讯公司已有晨兴投资等VC介入。但这一模式最早仍源于美国,1999年在旧金山成立的美国Ingenio公司,在2003年搜索引擎广告大行其道时,便正式推出了Pay-Per-Call服务。
 
   2006年该公司的收入超过1.2亿美元。目前包括AOL搜索、微软的移动MSN都是该公司的合伙伙伴。通过Ingenio的技术,用户可以在AOL和移动MSN上免费搜索的同时,还可以直接与搜索到的餐馆、商店等服务商进行免费通话。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Google、雅虎、eBay都在呼叫广告方面进行尝试。在美国Web to Phone形式比较普及,但由于各种限制,国内呼叫广告主要还是电话间的通话。据美国普林斯顿公司预计,按来电付费广告的市场在2009年将达到40亿美元。
 
   广告是“打”出来的,生意是“谈”出来的——呼叫广告提供商纷纷打出了类似的广告语。由美国红杉、NEA等VC投资的中国绿线公司,则通过互联网、电话网、短信网三个融合的平台提供互动搜索服务,用户可在搜索的同时拨打10105000进行通话,只收取市话费用。该公司表示,其接通的生意达成率为30%~40%。

    在点击欺诈和搜索引擎公司不断抬价的现状下,以呼叫通话作为衡量广告的效果,对于那些以销售为主要驱动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中小企业网络广告的“长尾”市场,则成为新的蓝海。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