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登高望远 推陈出新

  福州大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探索出面向应用、面向新型教学的信息化实践之路。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福建的春季飘着蒙蒙细雨,高大的榕树静静地站在幽长的街道两边。雨后初晴,记者来到福州大学,刚刚走入校园,一种古风古韵与现代文化紧紧相融的感觉丝丝渗透。远远望去福州大学的科技楼高高地矗立在校园一角,这就是福州大学网络中心的所在地。谈起福州大学信息化建设,福州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副主任宋志刚如数家珍。

  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校园坐落于福州市西面风景秀丽的闽江之滨,与著名的西禅古刹相毗邻,环境优美,四季如春。 校园占地900多亩,另有占地2600多亩的新校区一期工程已完成。福州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并已顺利完成了“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任务。

  十年发展  清醒判断

  2003年,是福州大学的大幅改扩建之年。新老校区分别位于闽侯县上街镇的福州大学城里和市区工业路。

  福州大学城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科教兴省、改变全省高等教育严重滞后现状的一项重大举措,福州大学城项目也因此成为福建省“十五”期间社会事业发展最大的建设项目之一。经过近一年多的建设,福州大学等四所院校一期工程已顺利完工并完成了新生的入住。

  “高校信息化是一项新鲜事物,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通用的模式,因此福州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只能在摸索中前进。1996年开始建设老校区的校园网,几年下来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要改进的地方仍然很多,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做出一个清醒地判断。”宋志刚对记者说。

  由于福州大学有1个化学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0个博士点(不含拟增列专业)、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93个硕士点(不含拟增列专业),3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即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和工程硕士(含14个工程领域),l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优异“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l个“全国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3个省高校重点学科和61个本科专业,所以在前期各院系、部处根据自己的业务开发了很多网络系统,并积累了大量分散的数据资源。这些系统建设主要是根据自己部门的需要,开发和建设,很容易各自为政,造成信息难以交换,变成信息孤岛,很难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不仅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同样,原来的校园信息化应用也缺乏有效集成。原有应用系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开发,并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造成各应用系统间更缺乏集成。同一个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种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如数据交换,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另外,随着校园网上应用和资源越来越多,又暴露出应用系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的弊端。

  各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没有统一标准,不能合理应用;数据分散在各部处、院系,信息无法实现共享;设备场所和网络安全管理的不规范导致安全隐患存在;网络信息管理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都是在校园网络应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规划  创新管理

  “作为福建省重点发展的大学,福州大学对未来学校发展的投入比较大。因为现在学校中的大部分学院已搬到了新校区,所以目前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多侧重于新校区这一块了。在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方面,我们与其它入住福建大学城介绍的高校有很大的区别。”宋志刚开始如此介绍福州大学大学城内新校区的校园网络及信息化建设。

  在入住大学城之后,为了尽快将新增扩建的校区纳入到原有的教学系统当中,并借助新建的校区切切实实地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福州大学将大学城新校区的数字化校园规划与管理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

  福州大学在大学城新区建设时力求在整体思路上清晰地规划出一个面向应用、面向新型教学的数字化校园。因此,福州大学网络中心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并没有盲目,而是力求稳妥,以基础数据源为切入点,高性能、高可用的网络为底层传输平台,应用统一规划和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将纳入福州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建设纲领中。

  网络作为信息化的基础传输和承载平台,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新一代的校园网规划不仅仅要考虑网络的连通,更需要对网络上承载的业务及网络的管理能力和网络安全等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考虑。数字化图书馆、网络课件系统、远程教育、校园IC卡应用等渐行深入的各方面校园信息化需求无一不对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据源是网络应用的基础元素,为了能更好的整合和统一数据源,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是重点解决方案之一。数据中心是福州大学公共数据和公共应用的集中存放和集中提供服务的大型系统中心,将各种公共数据和重要应用数据集中,以解决原有数据存在分散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福州大学采用SAN架构集中存储,面向公共数据及图书数据,在服务器方面采用高性能的UNIX服务器和PC服务器集群相结合,可以灵活配置并支持学校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

  数据中心的建设在硬件方面为数据源整合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集中的数据中心建设可以让应用部门从繁重的硬件、网络及安全等管理工作中脱身,专心于所熟悉的应用和数据生产,共享的硬件和灵活的调配也可让投入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除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外,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管理、统一数据格式、类型及相关规范为后期的各种类型应用数据的统一管理打好基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应用层面,成熟的应用系统可以同时部署,不成熟的业务应用先做准备。由于具备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在新建、新增应用系统时,可以有效地避免数据格式不统一,应用系统各自为政所造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绝大多数高校在建新区的时候,习惯性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没有专门部门负责,往往由于没有认真规划,造成在后期交付使用后,常常需要增补甚至完全返工。福州大学网络中心结合本校特点,经过多方调研最后认为,基建方面对弱电的设计和施工无法达到学校建设新一代现代化大学城的要求,因此向学校提出建议,对新校区的弱电系统及信息化建设进行独立的设计、招投标和实施。这一构想很快得到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学校还专门设置了副总工一职来负责新校区所有项目中弱电和信息化的设计和实施。
  
  稳步投入   万兆互联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福州大学以建设新校区为契机,特别提出了要建设新一代、现代化高校的办学理念。现代化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对此,福州大学的领导层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新区基础建设对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也给予充分的保证。

  资金的保证对于信息化建设非常关键,没有资金的保证,再好的规划也是空中楼阁。宋志刚对记者说:“在福州大学新校区信息化建设中,初步估计投入在8000万元左右,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建设细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个数字还可能不断的增加。但是,另外一方面,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升级更新快,在建设中也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所需,不要盲目地攀比,这样才能保证学校信息化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福州大学计算机网作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建省网主节点和福州网络中心,与国家教科网及INTERNET联网,省内各主要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小学的校园网已初步建成并通过多种方式接入了这两个主节点。并通过155M带宽光缆与上海交通大学直接高速互联,还免费开放对国内外网络资源的访问。

  由于福州大学的学生总数超过数万人,加上教职工上网和校内业务应用,新旧校区之间数据流量非常可观,而且需要支持组播、大容量访问控制列表、大容量路由表、抵御病毒攻击和黑客攻击等众多需求,对连接新旧校区的网络设备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分别位于福州大学新旧校区的中心的路由器,实现两校区之间用万兆相连,组成了福州大学校园网的万兆核心与千兆骨干;另外,考虑到线路稳定性的要求,还采用了两条不同运营商的线路互为备份。为了充分发挥光纤资源,更好的保证安全性和实施性要求高的应用,在其中一条链路上采用先进的DWDM技术,保证这些特殊应用可以在独立和高速的物理信道运行。

  以前的远程授课都采用低比特率的视频,图像效果差,能同时开设的课程数量少。现在,在这样一个稳定的网络支持的基础上,尤其是视频方面,同时能够开通数十门远程授课,收到良好效果。同时学校还改善了学生的校内视频点播、学生宿舍上网、软件下载等网络应用。

  未来新业务中包含了大量视频、音频等特殊业务也必然导致校园网络中的流量在近几年内将出现直线的增长。

  面对这样的压力,宋志刚说;“学校在规划方面的起点比较高,也重点保证投入。新校区内从桌面的接入就开始着眼于未来业务支持,采用了10/100/1000M自适应的建设标准,从汇聚到核心都是采用万兆以太网的技术,核心采用了网状连接,并且考虑了全网安全。这些规划和新技术的运用使整个网络从带宽到稳定性都能很好的适应新的应用需求,这也是福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特色之一。”

  当记者问到什么才是校园信息化建设成功的标准时,宋志刚回答道:“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效率和质量,其中提高质量是根本。信息化建设的是否成功,惟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是否提高了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先进快捷的途径和手段。”(中国信息化)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