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每个成功都是新的起点

  中国人有句俗话,十二年为“一轮”,北京一零一中学信息化建设走过十二载,历经风雨,又是怎样的景象?

  50年前,郭沫若先生亲笔写下一零一中学的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它是永不自满的象征。基础教育信息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时代下的北京一零一中学应该做出怎样的准备来迎接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新式“马拉松”?

  以“全面育人”为办学特色的北京一零一中学,建校于1946年。菁华60年,育人百年情,信息化建设走过12载,历经风雨,今天又是怎样的景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绿草如茵、碧波荡漾的花园式学校,一起见证耕耘了12年的一零一中学能否破茧化蝶?

  数字化校园一路走来

  1994年,一零一中学的计算机教研室和电化教育室合并,成立了信息中心,主要负责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和计算机教学任务。1996年,一零一中学开始了远程教育,即在远程教育领域赫赫有名的101网校。实时的远程教学,让学校有机会与国内外交流,互相上课,学生之间通过网络直播进行交流。比如与香港政府开设的“视像中国”的合作,就是一零一中学的学生与香港学生之间的一个交流。目前该校校园网工程,不仅通过光纤连接Internet网和教育科研网,实现各楼宇间的千兆连接,百兆到桌面,而且还涵盖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科技楼、餐厅、体育馆等1000多个信息点,8个专门用于教学的机房。

  值得称道的是,校园网信息网络系统由网络办公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讯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全校教育教学基本上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学校的每个办公室、每个座位、每间教室都布有信息点,教职工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随时随地上网,并设有网络阅览室,最大程度的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以及获得信息的需要。

  在走向信息化的过程中,耕耘了6年的一零一中学正在慢慢实现其化蝶的蜕变。

  “一卡”通行校园

  2005年底开始,北京市教委开始逐步在全市中小学生范围内发放学生的电子身份证件——学生卡,取代现有的学生证,并决定在101中学率先实行。IC卡存储了中小学生的个人材料、学籍情况、考试报名信息等。“一卡通”实现了学生只要带一张IC卡即可在校内食堂、商店、机房、图书馆等收费场所消费;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书刊;去机房上机;去校医室看病;去总务处领用财物。IC卡可建立学生学籍、教师师资、教学管理等档案,还能实现通道门禁验证、员工考勤等功能,达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效果。现在使用的学生卡是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学生统一使用的电子身份证件,由“证件卡”和“学籍卡”组成。“证件卡”卡面印有学生身份信息,正面背景色分为蓝、绿、黄3种,分别对应高中、初中和小学学生。“学籍卡”封装有集成电路芯片,存储学生部分学籍信息。学生卡各项数据都来源于学校的“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简称CMIS),并在CMIS中进行维护和更新。

  利用学生卡不仅可以在校内开展学籍管理、图书馆借阅、计算机教室管理等校内多种应用,还可以在校外享受公交、公园、书店等多种优惠。此外,学生通过IC卡还可以实现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据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基本数据信息已经录入到CMIS系统。今年北京市已有17个区县的初三学生使用CMIS与中考进行数据对接,全市所有区县的高考报名也实现与CMIS数据对接。高中学生IC卡的使用也计划在一零一中学试行。到2007年,北京中小学将实现IC卡代替学生证。

  君子博学,善假于物也

  互联网上信息海量,谁会学,谁学得快,谁就能赢。网络时代比的是一个“快”字,是让“眼球”来指挥“脑球”。“君子博学,善假于物也”,网络的开放性、兼容性、平等性,使得虚拟世界的学习成为一种极富生成性的互动。借助网络,教师可以感受最前沿的理念;借助网络,教师可以捕获最丰富的信息;借助网络,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实现最广泛的交流;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展示最富个性的丰采;借助网络,教师可以描绘最绚丽的教育。可以说,网络是一个不设篱笆的大学校,在网络学习的背景中,教师完全能够体验实现专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

  一零一中学信心中心孙亚陵老师告诉记者,以往老师的工作路线往往是教室和办公室,如今又加入了“电教中心”。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在电教中心制作课件、存储交流授课感受,课堂容量也因之迅速扩大。比如该校的一位数学老师,偶然接触几何画板程序软件,兴趣油然而生,多次寻师拜友,通过网络下载,阅读大量网页,全身心研究,对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并积极推广,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通过研究,他本人的计算机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网络资源更加热衷,并且以此为契机,努力开发校园资源,与教研组老师通力合作,探究教学软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崭新舞台,这是信息时代下的一零一老师最真切地感受。

  理念引领教学

  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幻灯、电影、唱片、电视、录音、程序教学机和语言实验室等一经产生,即被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也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功能较多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学校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一次遇上临时停电,一位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我没有利用任何信息技术,我感觉讲得很顺畅,学生听得也挺投入。”可见,并不是有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

  美国《教育周刊》调查认为:问题不在于电脑进不进课室,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它做什么。如果为“玩”或演算习题而使用电脑,其成绩会下降0.6%。所以,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成功的教学要由多样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而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

  “整合”出路何在?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它们应当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上,一种观念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深莫测,不可实现;一种观念认为上课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和“庸俗化”的理解是两种要不得的极端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

  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条件,应该全面评价,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评课中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条件,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作用,但负面效应也应重视。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可加强平时的监督与检查,发挥行政效能,比如规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期课节数,撰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体会,建立开展相互研讨的机制,等等,以这些措施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一零一中学坚持与时俱进,不仅注重培训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而且还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传递优势,广泛开展与其他学校的合作与交流。面对世纪之交,以“永不自满”为座右铭的一零一中学,聚“101人”的智慧正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把什么样的思想带入21世纪?以什么样的姿态和行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使“101人”认识到: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作出领先一步的思考和设计,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再创素质教育的新经验,力争在21世纪初把学校办成一所具有中国特色并具备参与世界教育竞争能力的高水平、高质量的中学。(中国信息化)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