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信息化大考场:谁能拿高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信息化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信息时代的老师怎么适应课堂角色的转变?

  位于天坛北门旁边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北京办的第一所公立完全中学,目前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10月的一个上午,记者走进了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学习无限 发展无限

  十一中学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非常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现代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尤其是迈进新世纪的这几年,学校信息化工作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标志是信息化,学校功能结构在适应信息化的教育形势下应做怎样的调整,才能谋求新的历史跨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信息化教育模式下的学校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信息时代的老师怎么适应课堂角色的转变?如何认识和适应学生传统学习方法的改变?

  战略管理  致力于学校发展困境的打破

  11中的果淑兰校长对记者说,教育平庸化是当前困扰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作为有着55年历史的11中学,尽管是市重点学校,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教育教学质量也早已被周边居民所认可,可面对新世纪社区人民对学校教育期望值的攀升,11中也面临着如何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问题。过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逆水行舟,小进则退”。在这种形势下,2001年学校新任领导班子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在十六大中央提出“学习型社会”之前,就确立了“建学习化学校”的学校发展战略,提出了“学习无限,发展无限”校园宣传口号,达成了“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二十一世纪新式示范校”的学校发展目标,致力于有利于全体师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场的建设。

  十一中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工作在校园文化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手段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十一中学看来,教育信息化不光是教育设备、教育手段的改变,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此学校大胆进行学校职能部门调整,组建导学中心和网络信息中心,重新调整各种资源配置,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整体建构的重中之重,以信息化工作引领和带动学习化学校的整体推进。中学承担着重要社会使命,战略规划与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所没有战略规划与管理的大学尽管很努力,也有可能永远走不出原有圈子,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应该与学校总体规划同步。

  课堂教学  因为多媒体设备而异彩纷呈

  上午10时30分,11中高一(3)班的同学们正在上地理课。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教室前方的“电子黑板”——大背投,视频播放器正在播放季风形成的动态过程,而不是老师的口头描述。执教老师告诉记者,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增加知识密度和深度,相对于简单的口头和文字描述,由于学生更喜欢动态的、直观的、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课堂更加生动。有一位同学说:“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我们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不一会儿就下课了,真希望以后还能这样。”

  主管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焦继锋老师说,作为首都,北京的教育信息化走在全国的前列,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11中更是走在了北京各学校的前列。2003年,学校金鱼池新校区启用以来,学校投入巨额资金为每个教室安装数码多媒体操控系统,实现电脑教师群体一人一机。据焦老师介绍,学校之所以引进现代多媒体设备,主要目的是依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现老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让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容量更大,保证教学有效地持续提升。正因如此,11中的老师们收集教学资源,学习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种课件,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多样,忙得不亦乐乎。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赫所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单纯地描述更可取。 课堂因多媒体技术而精彩,当生动活泼的画面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时,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促进了智力发展;当学生学习过程变成一种主动参与、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时,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便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的事了。

  课件制作  强调与先进教学思想的融合

  “中学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果淑兰校长说,“教师专业化是时代潮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与时俱进,走‘教师专业化’道路,超越自我,由‘工匠型’、‘经验型’教师走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

  记者在与11中的老师们的广泛接触中,深刻感受到了教师群体中所弥漫的学术氛围。老师们普遍谈到学校在致力于网络信息硬件建设同时,通过多种管理措施制定倡导多媒体课件的科学化、个性化。依托教研组、备课组加强校本教研、校本研修,保证课件基本的科学性,同时要求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教学情况,融合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形成课件的个性化,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因为教无定法,教学个性化极强。记者在11中短短的时间中,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好教师难做,感受到这一职业实实在在的专业性。

  为了让广大教师集中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科、深入开展教学设计,学校专门成立了课件制作攻关小组,学校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过硬的课件制作教师配备先进的技术装备,由他们把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变成精彩的课件,整合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师的优势,扬长补短。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版权许可的情况下下载利用,让广大教师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教学设计和教材分析,做专业化教师。

  11中强调科研,激励老师对实际教学不断反思。“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投入让我们练就了一支具备了研究与思考品质的教师群体,一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这正是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果校长如是说。

  绿色网络  青少年海纳世界的一扇窗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但我们更关注网络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对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副作用,我们要做的是加强管理和注重正确引导。”负责学校网络管理的刘力仁老师、高勇老师一致表示。学生上网该不该禁止?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一句信息时代的口号还是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捷径?两位老师说:“学生在互联网上会接触到有害信息的危险就像汽车可能出车祸的危险一样,我们并没有因为可能出车祸而不使用汽车,或者不发展汽车工业。既然互联网的应用利大于弊已成为共识,在现阶段,媒体就不应过分渲染互联网的弊端。相反,媒体更应该加强宣传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各方面带来的方便,宣传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提高公民主动学习和使用互联网的意识。我们要让学生有一个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让学生能游刃有余地驾驭信息时代的快车前进,让信息化成为推进教育改革的有效的手段。”

  谈到11中的网络建设,刘老师介绍到,11中的网络建设起步于90年代,先后经过三次大的集中升级建设。目前学校中心交换机与10余台可管理汇聚交换机由光纤连接成骨干网,全校约有500余台PC网络终端,全校由15台服务器组成服务器群。软件模块由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校园信息环境系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学校图书管理系统等组成,充分保障了学校各级各类信息流的传递与分析处理。

  11中老师对网络的积极认同和强烈的绿色网络意识让记者感受到教育者一种特有的自信,还有着一种宽广的胸怀和现代开放的时代气息。在学校教育中的这种意识正是11中校园的独特魅力所在。

  资源库  教师优化教育教学的资源宝库

  焦老师介绍,校园网建设初期,他们做过这样的事情:在网上和光盘资料上去收集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图片、图像、动画、影音等资料。当时的收集工作是从空白开始,因此饥不择食,所获得的各种资源很难细分,使用的效率较低。目前,市面上有许多资源库产品做得不错,特别是与教学相关的Flash动画,很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相比而言,我们更重视本土资源,更重视学校特色资源库的创建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为指导教师优化教学服务。”据焦老师介绍,除继续增加教学资源的丰富度外,“十一五”期间学校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将放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班主任群体,针对整体构建德育体系主题班会设计,学校课题组提供序列化菜单,班主任在学校指导下进行尝试,逐渐形成11中关于主题班会的可更新的资源库;二是致力于能科学诊断学生学业发展和评价教师教学的适应性的各学科试题库及分析系统的工作。

  “当前教师在教学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诊断方面能力欠缺是比较明显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没有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训练,实行的基本还是专业教育,因此学校不得不为教师补充这方面的训练。”焦老师期望学校正在试点的试题分类和统计模板开发工作实现这一点,“我们将汇集各年各级各类的测验试卷,对试题进行科学层级分类。每次考试后,具体科学的分析将更加直观反映每位教师个性教学的优劣,从而指导教师优化教学或有针对性地对某位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中国信息化)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