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建设“数字新农村”

  面向农村,服务农村,辐射农村,是当前“数字浙江”建设的重要任务。

  “农技110”曾是浙江农业信息服务的一个响亮品牌,而如今,浙江的农业信息化呈现了多样的风景线。建设“数字新农村”,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百万农民信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程,为浙江通向社会主义新农村铺设了条条大道。近日,本刊记者专门走访了浙江省信息办常务副主任、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高鹰忠。

 

唱响“数字新农村”主旋律

  建设“数字新农村”,是浙江省面对“三农”工作新形势,更好发挥信息化助推器作用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近期“数字浙江”建设的重要任务。高鹰忠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建设“数字新农村”,面向农村、服务农村、辐射农村,深度开发和应用各类涉农信息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教育培训、农村管理和服务、农村社会事业、农村基层民主党建等方面的应用,对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间,浙江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为“数字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建设模式国内创新;“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农民信箱”工程进展快速;农技110系统建设和应用不断深入,构架起农户、科技、市场之间的信息桥梁;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信息技术已为传统农业改造、建设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鹰忠深有感触地说,建设“数字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发挥各自职责,形成高效的协调和工作机制。近日,浙江省信息办会同省远教办、省农业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广电局、省邮政局及网络运营商等有关单位,召开“数字新农村”建设座谈会,研究部署“数字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成立了“数字新农村”软课题研究小组,对“数字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任务、措施等方面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同时,浙江省提出,建设“数字新农村”,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通信网络、邮政配送体系、信息终端、涉农信息数据库、软件系统等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有效整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依托农村党员领导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平台,推进农村教育和培训;结合“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的实施,发挥信息助农作用;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完善农村信息网络设施;针对农村流通渠道不通等问题,推进邮政惠民工程;围绕现代农业建设,推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农村远程教育 “广电模式”全国创新

  宁波市江东区福明社区是宁波市第一个以集中安置拆迁农民为主体的社区。自2005年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以来,福明社区设立了农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并利用建成的远程教育系统,让社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及时收看最新的信息,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教育手段单一、内容偏窄、时效性不强”等问题,增强了社区党员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都比较好。

  高鹰忠介绍说,浙江是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省份。浙江各地根据地方实际,按照中央远程办和省委的总体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因地制宜,注重创新,积极推进作为全国三种党员远教模式之一的浙江广电模式,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远程终端接收站点的建设始终坚持了“资源整合”和“省钱、实用、够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电教播放点)、乡镇党校、宣传文化站和中小学等场所进行终端接收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因村而宜,依托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或者种植、养殖大户等建设站点。截至目前,已完成省远教平台和5205个终端接收站点的建设,入库教学资源达6000小时。如今,类似福明社区所建成的远程教育系统,在浙江农村随处可见。

  依据浙江省的经验,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学、用”是目的。着力在选好人下工夫,确保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用得了、管得好,确保教学有人辅导,技术有人服务,站点有人管理;着眼于实用、实效,把农村党员干部是否受到了教育、农民群众是否得到了实惠,作为检验扩大试点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避免和克服“重建设、轻使用”的倾向。据悉,到明年3月底,浙江全省要完成6481个站点建设任务,其中乡镇站点371个,村级站点6110个。

百万农民信箱 搭建起信息交互平台

  为了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从2005年起,浙江省组织实施了“百万农民信箱工程”。

  高鹰忠阐释说,农民信箱工程是针对浙江省农业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和生产经营千差万别的实际,利用农民移动电话普及率高的特点,研究开发方便、实用和可管理的农民信箱系统软件,借助现有的农技服务体系和运营网络,低成本构建农民网上交互的信息化平台。“农民信箱”设有网上推销、网上采购、网上联系、网上桥梁等主要功能,以实名制形式,使农民能够利用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交流,快速、便捷获得各种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

  农民信箱工程已成为浙江省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重要抓手。目前,全省“农民信箱”注册用户已达50万户,启用率达80%,架起了政府与农民之间信息互通的桥梁,打通了农业信息的供需链路,农业信息从此有了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农民信箱”多次发布大风、降温、低温等信息,提醒农户做好防寒防冻;也有不少农户通过“农民信箱”沟通信息,实现农产品交易。浙江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全省农民信箱用户达到100万以上,逐步构建起一个全省的农民网上社会,打响“浙江农民信箱”的品牌。

农业信息服务开创新天地

  在我国,农业还是弱质产业,大部分农民仍属于弱势群体,现阶段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起组织、主导与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要在服务方式、手段和内容上有所创新。浙江省农业信息服务采用网络通讯、电视广播、电话语音、以及网上查阅、网上发布、网上交易等多种手段,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农业政策、生产技术、市场行情等信息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通过“电话问一问、网上找一找”便能得到有效解决。

  浙江开创了一系列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一是综合大厅“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建立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大厅,开展“一站式”服务。如开化县“农技110信息中心”、浦江县“农友之家”、兰溪市“农民之家”等。全省已建信息服务大厅37个。二是“三电合一”多渠道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电视、电话的各自优势,开展多渠道、全方位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全省农业系统51家单位与电视台合作,开办农业电视节目;39家单位与广播电台合作,开辟农业频道;36家单位在报刊开设农业信息服务专版。三是科技协会—产销服务模式。通过各类协会,将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如浦江县农村科技信息产销协会现有会员2.3万人,全县90%以上的农业大户和40%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参加了协会。四是农业商务网络服务模式。网上农产品营销平台,跨越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浙江农产品网》、《阿里巴巴》等农业商务性网站,以在线农产品展厅为窗口、以农产品供求撮合为重点,推广浙江名特优农产品,立足浙江、面向全球,拓展了浙江农产品市场崭新的发展空间。

  农业信息体系的建立拓宽了农业服务领域。高鹰忠不无欣慰地说,长期以来,农技部门只搞产中技术指导的狭隘思维,而今,则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信息化服务。产前可以为农户提供包括种子种苗、种养技术、市场价格、供求情况等各方面的实用信息,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构调整,发展“订单农业”。产中可以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市场行情、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保鲜、储运、包装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产后可以为农户提供市场营销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交易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节省交易成本,扩大贸易机会,抓住市场机遇,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农业信息体系建立还提高了农业服务效率。2004年初,浙江跟全国一样遭遇禽流感的袭击,面对严峻形势,由于充分利用信息网站的优势,准确、及时、迅速、全面地报道政府阻击禽流感的动态,发布禽流感防治知识,对指导全省抗击禽流感取得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实现阳光操作

  今天,浙江农民有望凭自己的合作医疗信息卡和身份证件,可以在医院刷卡门诊或住院。就诊期间,医院通过宽带网络将该农民所发生的诊疗费用清单自动传输到当地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由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的计算机自动进行审核。出院时,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将费用结算结果通过宽带网络及时传回医院,由医院将报销清单打印给农民,并将报销款垫付给农民,整个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完成。这就是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

  高鹰忠对记者说,浙江是国务院确定的四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省份之一。从2003年开展试点至今,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全部实行了这项制度,提前达到了中央关于2008年基本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

  其实,浙江在合作医疗的启动阶段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部分农民对这项制度持怀疑态度:一是担心合作医疗能不能长久;二是担心各项政策能否真正兑现;三是担心合作医疗资金会不会被截留、挪用,甚至贪污、私分;四是担心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凭关系、走后门,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因人而异;五是担心医院会不会因此乱检查、乱开药、乱收费,反而增加了自己的负担。要打消农民的疑虑,从根本上增强合作医疗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唯有让事实说话。

  要吸取传统合作医疗几起几落的教训,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浙江在整个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过程中,抓好了资金的管理、使用、审核、报销以及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是规范管理、取信于民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管理手段上,则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合作医疗的各项政策、制度及工作要求融合、渗透并固定在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控制了传统方式中工作人员个人的自由裁量权。从而确保了“政策面前一律平等”,真正做到“六亲不认”,实现“阳光操作”。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杜绝了管理上的漏洞,确保农民的“保命钱”每一分一厘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公开化,从而寓管理于监督之中,寓监督于管理之中,让合作医疗得以快速推进。现在全省已有45个县(市、区)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有23个县(市、区)即将完成改造和建设,合计占全省总数的79%。同时,浙江计划在2006年底前基本完成各县(市、区)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并建成省级合作医疗信息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农民在本地和异地住院费用数据的录入和清单的审核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避免人工操作的漏洞和弊端,充分运用信息化防控手段,体现廉政要求,维护农民权益。

农业信息化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浙江省各地把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计算机设施装备的武装,强化网站建设,狠抓应用软件开发,完善物理网络和组织网络,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目前,全省有95%以上市、县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立农业信息网站90个,县级以上农业系统配备电脑近5000台,有专职信息员410人。建立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共1400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5%以上,建立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6587个,占全省总村数的20%,装备电脑6747台。衢州市已将信息点覆盖到大部分村,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点2118个,占总村数的80%以上。

  浙江已完成村村通电话任务,有1289个行政村告别了不通电话的历史。高厅长最后用数字说明,到2005年11月15日,全省3544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通率达到100%。 (中国信息化)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