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走出武夷山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机制让武夷山市政府打通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平台成为可能。
 
    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发展公司副总经理胡贤炳始终没觉得自己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因为这家公司的“目的不是赚钱”,它的目的是帮助其他公司赚钱。
 
    两年前,当这家公司成为福建武夷山市政府电子政务工程——“数字武夷”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就一直围绕“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这一命题开展工作。它不断帮助当地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将武夷山的旅游、茶以及文化资源通过各种网络宣传、策划活动推广到全国各地。“我们要帮助当地企业走出武夷山。”胡贤炳说。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市是福建唯一一座以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2005 年,到武夷山旅游的人数达374 万人,在武夷山32.29 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旅游占了15.11亿元。在这座县级城市,旅游、茶产品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相比,武夷山的商业生态环境则比较贫瘠。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到武夷山的航班很少,途经武夷山的浦南高速、宁武高速和武邵高速尚未打通。交通不便加之本地企业对外宣传、自我营销能力相对有限,武夷山的企业经常陷入“守着金山没饭吃”的境地。据当地一位旅游从业者介绍,武夷山市至少30% 的酒店处于亏损状况,顶多有30% 的酒店盈利。当地很多企业都在寻找“吸引更多游客来武夷山、让更多人喜欢上武夷山茶”的办法。
 
    “数字武夷”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可能的答案。“武夷山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但能够兑现这一资源的商业环境还存在问题,而互联网可以给当地企业提供一个突破口。”胡贤炳说。
 
    这一突破口的关键就是借助依托于市政府的“数字武夷”平台,通过互联网宣传武夷山的文化、自然风光和各种农副产品。在这一过程中,酒店和茶厂等当地企业获得了新的收入源。
 
两块牌子 一套人马

   现在,胡贤炳已经成为武夷山当地很多企业家的好朋友,他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地来往于自己的两个办公室——一个在武夷山市政府大楼的信息中心,另一个在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公司,扮演着双重角色。
 
    然而几年前,情况却还不是这样。2002 年,当胡贤炳刚到成立不久的武夷山市政府信息中心时,信息中心一共5个人。因为信息中心福利待遇比较低,胡贤炳加入没多久,就走了几位同事,信息中心只剩下3 人。“当时,领导决定成立这个电子商务公司,也只是为了解决信息中心人员待遇太低的问题。”胡贤炳说。
 
    当时,武夷山市信息中心主任刘德水觉得成立电子商务公司不失为一个双赢的好办法。他希望通过企业化运作,既解决信息中心的员工待遇问题,同时把信息中心的工作从“服务于政府内部”扩展到“服务于当地企业和地方经济”。这未尝不是一个大胆创新的好想法。
 
    武夷山市于2001 年启动了“数字武夷”项目。当时,“数字武夷”的核心目标是为政府办公服务,为当地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但由于没有好的运作机制,即使在“数字武夷”电子政务平台搭建完成后,企业想要找政府寻求合作,办起事来仍不方便。“企业跑到政府大楼里来谈商务合作,还是有点别扭。”胡贤炳说。
 
    为了成立电子商务公司,武夷山市政府信息中心先把政府各单位的IT 资产进行评估,然后从大约500万元的固定资产中划出50万元作为电子商务公司的注册资产,公司员工则是由信息中心现任人员兼任。这使得这个公司很快投入了运转。2004 年11 月,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发展公司挂牌成立,原市政务信息中心的人员开始有了两份工作——一方面继续开发、维护武夷山市政府各单位的电子政务系统;另一方面开始为当地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我们是挂了两块牌子,人马还是原来那一套。”刘德水说。
 
    之后,借助“数字武夷”这个大平台,公司销售人员开始游说武夷山市的当地企业加入“数字武夷”;同时,公司的销售人员也是一线的程序员,胡贤炳亲手编程建立的企业网站就有50 多个。“其实,我们不是要去赚钱,我们是借助企业化运作的方法,为企业办实事。”胡贤炳说。
 
    成立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机制迈出了“数字武夷”整合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资源的第一步。由于武夷山市信息中心的运营资源非常有限,刘德水确立了“数字武夷”分步实施的战略:首先配齐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公司的资源,把企业服务运转起来;然后通过“数字武夷”平台帮助当地企业进行品牌推广;最后,再把“数字武夷”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打通,建立一个完全数字化的武夷山。
 
    新成立的电子商务公司不仅解决了武夷山市信息中心人员待遇偏低的问题,巩固了整个“数字武夷”的保障体系,同时也让“数字武夷”平台自然转型到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轨道上。
${PageNumber}

帮助营销
 
    从武夷山市政府办公大楼驱车向南10 几公里,便进入了武夷山市风景度假区。这里与武夷山景区隔溪相望,云集了当地的主要酒店和度假村,是来武夷山旅游度假的旅客的首选住地。
 
    位于度假区中心位置的苏闽大酒店是开业不久的一家4星级酒店。开业5个月来,苏闽的营业收入在当地200多酒店中跃居前列,按2006 年1 季度营业状况计算,苏闽的客房利润为300万元。对此,酒店总经理郑友裕觉得除了运气不错外,还多亏了“数字武夷”。
 
    身为武夷山市旅游协会副会长的郑友裕,现在已经是“数字武夷”的忠实客户。从开业的第一天起,苏闽就在武夷山市政府“数字武夷”的帮助下,建立了可以直接通达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网上酒店预订的旅客,无论是消费能力还是对酒店品牌的接受度都比来自旅行社的游客高很多。现在,苏闽每月平均有数百个床位的客源都来自这个电子商务平台,加上举办会议的团体客源在内,这几乎构成了苏闽绝大部分的高端客户。可以说,苏闽300万元的客房利润大部分来自互联网。
 
    “干这一行,没有宣传就没有利润。”郑友裕说。据他介绍,旅行社是大部分武夷山酒店的传统客源渠道,这些“一次性”的游客消费质量偏低,通常他们连曾住过的酒店名字都记不住。所以,郑友裕觉得把酒店的宣传外包给“数字武夷”是一笔非常划得来的生意,“我1年中并不用付多少钱,但商业回报却是百万元级的”。
 
    郑友裕所说的“划得来的生意”几乎就是免费生意,苏闽支付给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公司的“宣传费”其实就是酒店的房间。这种“以货抵款”的方式在武夷山这座县级城市有着特殊的合理性:一方面当地企业有着强烈的“走出去”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在资源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意在营销上投入太多资金。所以,当地企业更愿意和市政府的“数字武夷”合作,用“以货抵款”的方式进行宣传。由于“数字武夷”通常不要求企业以现金交易,在合作过程中,几乎所有企业从开始就非常配合。
 
    数字武夷电子商务公司通过做“买卖”获得的各种“现货”,依托市政府的“数字武夷”平台,得到了合理的配置。那些以较低价格兑现来的酒店房间或景区门票、茶叶,都可以转入与他们合作的旅行社、茶叶代理商等渠道。
 
    对于支柱产业偏重于旅游的武夷山来说,这种“物廉价美”的宣传平台恰恰是当地企业最需要的。从2003年“数字武夷”策划新浪网直播“全国万人攀登武夷山活动”开始,当地酒店、茶厂等企业的宣传推广活动越来越统一到这个网络平台上,逐渐不再是单打独斗了。合力给当地企业带来了低成本、高收益的营销效果。
 
    如今,在国内很多门户网站的显著位置,网民不仅可以看到武夷山的介绍,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今年5 月,在“数字武夷”的推动下,中国武夷山网站与联众网络游戏公司合作,举办了休闲游戏百万元大奖赛,立刻吸引了超过16 万网络玩家,大奖赛的奖品就是武夷山最需要推广的产品——旅游和茶。
 
 “我们希望在帮助企业完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后,把武夷山每家企业的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平台统一起来,形成宣传武夷山的‘媒体群’,而后再通过这个平台营销武夷山。” 胡贤炳说。带着营销一座城市的目标,武夷山市政府对“数字武夷”的投入从开始就被定性为“宣传投资”,而不是“宣传投入”,“投资是要求回报的,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回报了”。
 
这个回报可以从当地企业的参与程度中看到。从2005 年开始,“数字武夷”就逐渐成为当地企业的一个主要宣传平台。去年7月,“数字武夷”消费联盟成立,通过发放“数字武夷”生活e 卡,并在武夷生活e 网站设立“消费联盟”专区发布联盟消费资讯,为当地企业提供服务。
 
 “数字武夷”给当地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官方宣传平台,感触最多、受益最多的就是当地的企业。武夷岩茶是武夷山招牌式农副产品,但由于国内南北饮茶文化差别很大,这一名茶一直很难有效地在北方市场大面积推广。“我们这些农字头企业哪里有钱做宣传,还是要依靠政府。”自从加入“数字武夷”后,武夷山市清风涧岩茶厂厂长黄勇对“把茶卖到更远的地方去”有了更大的信心。尽管和“数字武夷”合作时间不长,在提到“数字武夷”的概念时,黄勇觉得自己也讲不太清楚,但他看到自己的茶叶销路有了增加,就认真起来,“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这就是最重要的”。
 
    今年年初,武夷山当地的茶厂开始把自己生产的茶叶,搬上“数字武夷”的茶产品销售专业商务网站——“大红袍茶城”。几个月来,约6万元的茶叶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人口仅22 万的武夷山是一个小城市,今年武夷山给“数字武夷”的财拨款也不过80 万元。不过,“数字武夷”这个大平台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当地企业走出武夷山,也为政府向服务职能转型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平台。
(IT经理世界)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