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位“X卧底”代理商介绍,“最近有不少女性购买这款软件,软件推出时间没多久,价格是1980元,汇款可通过网上支付平台进行,软件通过电子邮件或邮递光碟发放,几分钟就能安装完毕。”
3分钟安装 用户变身“007”
这种软件究竟会被哪些人使用?代理商介绍,主要用于老板监控员工不良行为、或家长监控(青春期的)孩子等,当然,用于私人调查、监控“另一半”是否有婚外行为等也不乏其人。
在被监控者的手机上安装一套“卧底”软件,监控者就可清晰地听到被监听手机所在周边的所有声音,相当于在手机上装了个窃听器。这套软件还可通过电脑备份被监控者的全部通话记录及收发短信内容。
软件开发者还考虑了市场的“可操作性”。代理商拿出一部手机示范,从点击进入移动梦网,到将软件下载到手机上,不过3分钟。“被监控者的手机界面没有任何异常,可以正常使用,即使是销售人员也检测不出。”
安装后,手机安装者可以用另一个设定的电话打通该手机,手机不会响,但是可以听到手机周围的声音,所有的短信内容也可以在电脑上截取。
代理商使用这个被安装“卧底”软件的手机打了一个电话,并收发了三条短信,之后在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上用产品附带的软件登录,软件上立刻清晰地显示拨打电话记录,具体到通话时间、持续时间、联系人姓名等,短信记录也详细地显示了短信内容、对方的电话号码。
而远程手机监听功能,据说能清晰听到被监听手机周围的所有环境声音。“原理相当于在对方不知晓的情况下,强迫接通了电话。被监听的手机也没有异样显示,只是手机屏幕会亮一两秒钟。事实上,通信信号不稳定时,手机屏幕也会自动闪亮,所以很难被发现。”
拆卸也很方便,只需要输入密码即可,目前限在开通GPRS的手机上使用。“即使对方换了手机号码,也会有一条短信发到你预先设置的邮箱或手机里,告诉你新号码,登录网站更换先前设置的手机号码就可以继续使用。如果对方更换了SIM卡,只要新SIM卡有GPRS功能,功能也可以继续。”
就这样,一个号称可以监控他人手机和窃听周围环境所有声响的“卧底”软件闹腾了起来,似乎人人只要花个千把元,都可以成为“007”。
窃听功能没那么可怕
为了解更详细情况,记者又找到了推出“×卧底”软件的相关网站,这个由南京某公司建立的网站直接以“×卧底”冠名,其主推的软件仅有“×卧底”和“×战警”两款。其绝大部分功能和去年通过电视直销热卖的“商务通手机”类似。这款软件名声大噪,主要是因为其“远程手机监听监控”功能。
该网站提供软件3天试用版,记者随后下载了一个,在诺基亚N70手机上,“×卧底”宣称的种种功能得以实现。记者用另一台手机给N70发送一条短信,再登录该公司的网站,能轻易查到短信的内容。而使用设定好的电话号码拨打N70时,也确实能够激活远程监听的功能,听到N70手机放置处的环境声音,包括附近人的对话。
功能这么“神奇”,“手机窃听”岂不是轻而易举?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卧底”软件要想发挥作用,需具备一些先决条件: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能够装上这款软件。它只支持Symbian S60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那些非智能手机,根本无法安装外来软件,用户不必过于担心。
其二,该软件只有事先安装到手机中才能运行,也就是说,用户如果不是遇到别有用心的熟人借了你的手机偷偷搞鬼,根本不会发生被窃听的事情。网上说的可以通过红外线或是蓝牙进行安装,是不可信的。
不仅如此,在实际使用中,“×卧底”软件的监听功能也并非功能较多。它只能远程监听环境音,没有办法监听通话,而且手机在通话的过程中,别的电话也根本插不进来,这一点用户可以完全放心。
所谓的环境音监听,也只不过是通过软件远程激活安装了软件的手机麦克风,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监听。
此外,远程监听功能启用时,手机虽然不会响铃,但是屏幕却会亮上10多秒,而且通话记录中也将保存打过来监听的电话号码。用卧底软件去窃听,留下的痕迹很多,用户稍加留意,是很容易发现的。
对于“×卧底”这样的智能手机第三方软件,我们无须过于紧张。它更多地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些增值性质的信息安全服务。当然,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双面性的,我们需要防备的,还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于软件,则需要多了解、巧使用,保障自己的通信安全。
个人隐私需法律保护和社会尊重
另一方面,这类软件的出现,也意味着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模糊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如何使个人空间受到充分保护和尊重,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不管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未经对方许可,私自监听对方的电话。”一位律师说,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公民随意监听他人手机,都是侵权的违法行为,而不管他与对方之间社会关系如何亲密。
对于像手机卧底软件这样“有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涉及到公共安全的产品,即便用也不应是开放式使用”,或至少其销售、购买应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如公安局)的特殊批准。他分析,“卧底”软件视情节轻重,有可能会触犯到《民法》或《刑法》的相关规定。
如果有公司销售这种软件,该公司可能会是间接侵权者(因为有帮助、教唆、协助他人侵权的成分在里面,因此消费者可以连带公司一同起诉)。而如果有人直接使用该软件,则可能会侵犯两种权利:个人隐私权和通信安全权。从民事角度,受害者有权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行为并要求公开赔礼道歉,或者进行抚慰性赔偿(一般上百到几千元不等)。
他认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因为现在“个人隐私被滥用问题”已经非常普遍,如促销电话、骚扰短信、个人购买信息(如买房)被转卖,以及明星通讯录曝光事件等。“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出台一个独立的保护个人隐私及通信安全的法律,因为现行法律法规对其定义、规范、处罚力度都远远不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监管空白。”
然而,法律在社会固有的伦理秩序前也有其尴尬。尽管法律明确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但隐私权是否受到侵犯,有一个程度和标准,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需要由当事人举证,尤其在亲情面前就成了法律的“软肋”。
从这个层面来说,高科技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需要提高公民的社会道德水平,督促引导人们相互尊重、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