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软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手工”生产的烙印,甚至有人将软件看作是程序员的“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当然是只能用“手工”方式生产的。这些年来,尽管软件发展得愈来愈大,愈来愈复杂,但它的生产率仍然十分低下。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一些传统行业,比如制造业,在软件的帮助下走向自动生产、柔性制造时,软件本身的生产却仍然远离自动化、缺乏灵活性,基本上还停留在落后的“手工”生产阶段。
“手工”软件落后“摩尔”硬件
在IT领域,作为孪生兄弟的硬件和软件,经过了几十年以后,这两兄弟的差距却愈来愈大了。
这些年来,硬件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律”,每一年半性能翻一番,而支撑着硬件的这种指数律增长的是硬件的自动设计技术,即EDA技术。依托EDA工具,硬件的设计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自动化,例如一个开发组可以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设计出包含百万晶体管甚至千万晶体管的集成电路芯片。
相比之下,软件的发展并没有类似的“摩尔定律”,软件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使软件的发展大大落后于硬件,比如软件规模似乎只能以很慢的速度增长,从Windows 3.1发展到Windows 2000,在9年的时间里源代码行数只增长了9倍左右。
我们可以对软件生产率作个估算。中国一些公司的经验表明,从零开始,开发百万行源代码等级的大型软件,几百人的团队大约需要五、六年时间才能达到实用水平。折算起来,也就是每人年约2000行源代码而已。
最近欧盟关于开源软件的研究报告(《开源软件对欧盟信息通信技术(ICT)部门创新与竞争力的影响》)对开源软件Debian 3.1作了估计,它的2.21亿行源代码如果由专门程序员开发,将需要16.4万人年,折算起来,也就是每人年约1300行源代码。
由此可见,大型软件的生产率每人年只有一、二千行源代码,而且软件愈大,生产率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