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 频道

蛋糕抑或鸡肋 CIO俱乐部带来什么?

IT168 专稿】还没到11月,十多张各类“CIO俱乐部”活动的邀请函已经堆放在安徽省合肥市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杨大寨的办公桌的一个角落里了,虽然还不断有新的邀请函加入,但杨大寨早已没有了2003年作为合肥美菱集团CIO第一次接到国内一家CIO俱乐部的邀请函时的激动与珍视。“也许吧,如果我有空可能会参加一两个。”杨大寨指着这些邀请函说:“CIO俱乐部实在太多了,甚至有点滥了。”
 
CIO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成群成伙的隶属于形形色色的“CIO俱乐部”,各种形式的“CIO俱乐部”遍地开花甚至有点泛滥成灾。这一现象的形成到底是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必然阶段还是幕后推手在推波助澜?是CIO抱团心理的驱使还是CIO职业化程度的表现?CIO俱乐部组织者们热心创作眼前的繁荣的同时,又为其持久发展埋下了哪些隐患?IT168信息化频道编辑在深入调查了解后,惊奇的发现:各种形式的“CIO俱乐部”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领域各方利益主体展开角逐的战场,然而CIO俱乐部自身持久发展的活力之源尚未充分发掘。
 
幕后推手
 
“CIO 俱乐部”是一个舶来品,2001年被外资媒体和IT厂商引入国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俱乐部”应该是相同爱好者自发形成的自律性交流平台,然而“CIO俱乐部”却从诞生一开始就不是“爱好者”的乐园,只有越来越浓重的商业色彩。
 
2002年以后,各种“CIO俱乐部”遍地开花。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是企业信息化深入和CIO职业化进程的内在需求触动,也有信息化产业链上的政府主管部门、协会、媒体、IT厂商、各种中介机构等多方利益主体的着力推动。
 
CIO获得信息建设“经验值”的平台。对于国内CIO来说,在信息化建设中并不缺乏技术和产品,而是缺乏应对管理、应用等难题的“经验值”,而“经验值”增长迅速且低成本的方式就是通过向有经验的CIO取经。用知名CIO的经验吸引大量中小型企业CIO的参与,这就是“CIO俱乐部”能够吸引CIO参与的“法宝”,至今屡试不爽。少数大中型企业的CIO在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后,也希望能够借助一些平台分享经验,获得业界认可和荣誉,“CIO俱乐部”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展示平台。。
 
IT厂商开展“柔性营销”的策略。IT厂商特别是管理软件厂商非常热衷于赞助和组织“CIO俱乐部”。不同于简单的软、硬件产品,复杂的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营销更需要与用户方的深入交流,“信赖”“产品成熟度”“成功案例”“后续服务”等客户最为关心的要素都需要通过“柔性营销”策略传达给对方。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通过技术专家的讲解和成功案例的示范影响,销售方于“无形中”打动用户正式“CIO俱乐部”大部分活动的模版。
 
媒体“整合营销”的新利润点。因为具有连接用户和IT厂商这样的天然优势,所以IT主流媒体搭建“CIO俱乐部”比较早也比较多。对于媒体来说,一方面可以以一种更低成本的形式提升读者和广告商的忠诚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俱乐部活动为公司创在新的利润增长点。
 
政府下属的协会、高校以及第三方咨询机构获取CIO注意力的手法。当信息化对于经济政治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CIO的商业价值日益提升。但是面对激烈的商业竞争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厂商,如何能脱颖而出抓住目标CIO的注意力并保证其忠诚度,对于信息产业链条上每一个利益主体都是挑战。各类协会、高校以及第三方机构便从各自熟悉的领域入手来瓜分CIO们的注意力,并通过俱乐部的形式人性化的、持续性的维系与CIO的互动,以获取长期的收益。
 
由以上各方推动的CIO俱乐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IT168信息化频道分析整理发现,目前从组织者的身份来看,CIO俱乐部可以分为以下六种:一是知名IT媒体组织的,比如《计算机世界》的“中国CIO俱乐部”;二是具有政府背景的信息协会或计算机用户协会组织的,比如福建信息协会CIO分会;三是CIO自发组织的,比如温州的“温州IT主管联盟”;四是专业的商业机构运作的,比如上海的“IT经理人俱乐部”;五是高校或培训机构组织的,比如北大“CIO班”;六是IT公司组织的,比如今年年初华为3COM组织的H3C首席信息官(CIO)俱乐部。
 
从会员组成情况来看,CIO俱乐部共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覆盖全国的综合性的组织,比如中国CIO发展中心;二是专注于某一行业,比如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CHIMA CIO 俱乐部;三是地区性的CIO俱乐部组织,比如“温州IT主管联盟”“福建信息主管分会”。
 
  而从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看,目前大部分CIO俱乐部都是走了网上网下两条线,论坛、博客、交流刊物、研讨会、组织参观、年会、颁奖等都是非常常用的方式。兼顾了日常交流和重点交流,其中以大型研讨会最为瞩目。
0
相关文章